胡 骁 许 敏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621010)
试论《乌托邦》所具有的小说元素
胡 骁 许 敏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621010)
学界普遍认为英国小说兴起于18世纪上半期,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所具有的教化读者的特征,以及揭露并批判讽刺一些社会问题而区别于英国中世纪的传奇。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揭露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学界也有人将这部著作划为小说的类别。
传奇;英国小说;现实主义;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小说和传奇该怎样划分界限是小说理论家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文学批评家韦勒克.沃伦认为,小说偏重于“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事”,而传奇偏重于“叙述不曾发生过的事”“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传奇则是诗的或史诗,或应称之为神话”。也就是说传奇往往是荒诞的、带有神话性质的,而小说即便是虚构的故事也是“可能发生的事”。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则认为小说除了其具有的真实性外还具有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可以说这也是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本特征,这种现实主义色彩以其揭露并批判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而著称。学界普片认为英国小说兴起于18世纪上半期,以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所具有的教化读者的特征,以及揭露并批判讽刺一些社会问题而区别于英国中世纪的传奇。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揭露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学界也有人将这部著作划为小说的类别。本文拟从具体细节尝试论述该书所具有的小说元素。
一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人本主义学者、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其代表作《乌托邦》更是为人们所熟知,该书原文由拉丁文写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英国当时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部分则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故事。
在书的第一部分中,莫尔描述了英国穷人们的贫苦生活现状和富人们的贪婪,他指出“圈地运动”乃是这一切社会弊端之源,并且他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你们那原本该是天性温顺、胃口小的羊群们现在,正如我所听闻的那样,变成了如此喜爱饕餮的牲畜,它们正在慢慢地吞噬自己的主人……贵族和乡绅们,甚至还有毫无疑问的“神圣的”修道院院长们,给农夫没有留下半亩地,他们把牧场全部给圈了起来:他们摧毁了城镇,除了作为羊棚而用的教堂什么建筑物也没留下……农夫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耕地,或通过阴谋和欺诈、或通过暴力和镇压,他们全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除此之外莫尔还指出富人们千方百计地对穷人们进行压榨:“富人们不仅通过私自的阴谋诡计,而且还通过不成文法,每日从穷人那儿攫取他们的日常所得……所以,当我在脑海中仔细思忖这些当前于各种繁荣兴旺的国家政体形式时,噢、上帝保佑,我只能想到这是一个富人们在一种‘国家’的幌子下所具有的针对掠夺穷人们的阴谋……”。这种大胆揭露社会现状和弊端的手法让我们不得不想到维多利亚时期那些描述“英格兰现状”的现实主义小说。正如狄更斯在其小说《荒凉山庄》中批判讽刺英国司法体系的腐败混乱、以及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在《玛丽·巴顿》中大胆揭示劳工矛盾一般,莫尔对于当时社会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无情揭示显然具有进步的现实主义色彩。众所周知,作者生活的年代属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英国属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圈地运动”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端,它是造成英国社会贫富加剧的主要原因,将此问题无情地揭示出来具有典型的喻世言教作用,以此则可以看出《乌托邦》一书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雏形了。
二
小说虽然也是虚构的事,但是它不同于传奇的地方一是在于它不具备传奇的那种荒诞的神话色彩,二是具有深刻的道德教化作用,可以说是作者认为的“可能发生的事”。《鲁滨逊漂游记》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是他在那奇迹般的历险故事的文字表面之下提倡的是一种对于资产阶级冒险精神以及殖民主义的讴歌,具有很大的现实教化作用,所以学界一直认为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长篇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科学怪人的科幻般的故事,但是究其创作背景是西方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空前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知识分子带来了对未来社会的恐慌与沉思,所以在该书中塑造出一个“科学怪人”的形象目的在于警示世人如何处理好人类同科学进步的关系,故《弗兰肯斯坦》绝不会被列为荒诞而具有神话色彩的传奇行列。
在《乌托邦》一书的第二部分中,作者通过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向大家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理想世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实行按需分配原则。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这里一切都是公有的,人们所拥有的都一样,毫无疑问的是,只要公共仓库的存储中所拥有,那么任何人就不会缺少自己的私人所需。即使每人都一无所有,但每人又都是富足的。因为还有什么比没有任何痛苦与悲伤、欢心而愉悦的生活而更加富足呢?……”被评为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莫尔的思想在这里一览无余。诚然,这段描述在我们看来会显得略显荒唐,正如“乌托邦”一词(Utopia)本身所具有的含义一样,这就是一个“乌有乡”,一个不存在的地方,另外在书中莫尔也并没有对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作出明确的阐述,这一点更显得该故事具有着传奇的荒诞色彩。但是,正如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莫尔所处的那个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即将来临,我们显然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他在该书中所表达的思想。相反,他提出的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在当时具有超前的意识,从这个观点来分析或许你可以将《乌托邦》一书与直接反应“英格兰现状”的《雾都孤儿》《荒凉山庄》《玛丽·巴顿》等现实主义小说划开界限,但是将其说成具有科幻小说的色彩也未尝会显得牵强附会了。
总结
《乌托邦》一书成作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正见证着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新的如同“圈地运动”的社会以及其带来的阶级矛盾问题也涌现出来。托马斯·莫尔在该书中不仅大胆地揭示了社会弊端,还通过虚构的故事对未来理想社会做出了自己的美好设想,从多个角度分析我们都不难看出该书具有着小说该具有的元素了。
[1]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英]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7.
[4][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
胡骁(1990-),男,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许敏(1983-),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