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建筑的物质性,让建筑消失

2016-01-28 11:50:27莫雨桐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物质性越战纪念碑

莫雨桐(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颠覆建筑的物质性,让建筑消失

莫雨桐(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一直以建筑为主体,忽略了客体的重要性。诸多建筑师都在探寻突破建筑物质性局限的方法,寻求建筑的无限可能性。建筑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关注主体与客体的可逆性的重要性。颠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认识以建筑为主、环境为辅、彻底扭转以建筑为主导的、传统西欧的建筑理念。

建筑物;物质性

在导师的推荐之下,拜读了日本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的建筑入门书籍《新建筑入门》 。反复看了几遍,从不理解到产生疑问,而疑问则锁定在了“同样的矛盾”“摧毁自然”“困扰人类”这几个词。于是带着疑问,慢慢了解建筑的本质,是物质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融入自然还是独立存在?不同于以往以建筑为主环境为辅的传统西方建筑理念,隈研吾告诉大家,建筑和环境的关系需要颠覆和扭转的,可以将建筑作为配角转而将环境放在主要位置。这个理念和东方思想是有相通之处的,比如中国的园林设计,经常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建筑无限的可能性。

无论是米开朗基罗(Michelango,1475~1564年),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还是米开朗基罗敌视的,同时代严格的古典主义者——伯拉孟特(Bramante,1444~1514年),都在追求客观性建筑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于是从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古典式建筑( Classic architecture) 到后来的矫饰主义(Mannerism)以及巴洛克( Baroque ) 风格和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ism ),还是没能跳脱建筑的物质性。深切的绝望引导了建筑师们走向狂热和纯粹几何学,也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所追求的普遍性的局限性。后来,建筑师们有了“回归自然”这一主题。直至今日,许多建筑家以此为主题,意图借由玻璃的透明性,实现将建筑融入自然的意趣。例如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于1929年设计的玻璃箱子似的建筑物。

“回归自然”这一主题不仅仅影响了设计领域,更是促使人们开始追求郊外新的居住环境以及后来出现的理想城市。然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主动放弃了作为外来能量来源的外部,盲目追求建筑普遍性的扩张过程,将建筑引向了死亡。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一场建筑运动——现代主义(Modernism)波澜壮阔地发生了。现代主义否定了装饰,主张功能性,其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即否定阶级社会,提倡“科学”“合理”的社会构造。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开始显示出建筑新的发展方向——非向心结构及透明性。 密斯更是掀起了现代主义建筑中对玻璃的大量使用以及对透明感的追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尝试做混凝土的造型建筑,密斯则追求透明性,但其本质是以玻璃的造型体与自然进行对比。

对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主客体关系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是美国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这座纪念碑是由当时耶鲁大学建筑专业三年级的学生林璎设计的,于1982年3月26日动工,10月完成。纪念碑造型奇特,说它是纪念墙其实远比说它是纪念碑更贴切,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越战墙。它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用于纪念越战时期在越南服役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军官。透亮的黑色大理石墙上以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镌刻着1959年至1975年间在越战中阵亡的57000多名美军官兵的姓名。碑身上下没有一个文字用于介绍和评价。每天都会有人在亲人或是战友的碑前留下鲜花、照片和军人勋章。正如林璎本人所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再次会面。”。沿着步道缓行,会产生一种被历史淹没的感觉,真实而特别。刚开始纪念碑只有脚踝的高度,每看一个名字都需要蹲下来把头凑近,随着步道的愈发下沉,人和碑之间发生了角色转换,人越来越低,碑越来越高,每一步都像走在历史的长卷上,而目光的前方则是方尖碑和国会大厦,成功借景。

从建筑的角度看这座纪念碑,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中纪念碑的高耸形象,放弃了高高在上的艺术表现形式,转而利用人和环境的关系,设计了V字型的下沉陷入的碑座,以记忆为纽带,将到访者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提醒着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和痛楚,如同大地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这与隈研吾强调的主体与客体的可逆性相符,林璎颠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建筑为主、环境为辅,彻底扭转了传统西欧的建筑理念。将建筑作为配角而把环境放在主要位置,打破了建筑的局限性,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这样一个建筑,人们从踏入该地块的那一刻起,纪念碑就成了主体,引领每一位到访者融入了记忆的草坪,却又转换着身份,成为客体,被人们观察,成功连接了纪念碑与到访者的情感,促进了交流。这个露天的建筑,没有内部空间,没有窗户,有的是“隐形”的建筑表面——人们对战争哀痛的氛围,看似抽象飘渺却笼罩在整个地块上,如同一个透明不现的磁场,却能令人真切感受,陷入其中,贯穿心灵。作为活着的人,也许就在某个瞬间,自然而然和死者进行交流。

拔地而起的建筑物不是变相的对自然土地的自私掠夺,或是虚伪的在周围加上自然环境从而突出建筑主体,而是让建筑和自然环境真正融合,成为彼此的一部分。在建筑形式上,这座纪念碑简单,抽象,没有任何过多的装饰,没有宏伟的外观,可是却以其朴素、简洁、庄严,产生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透亮的黑色花岗岩碑身如同明镜一般,清楚刻画着每一位战亡者的名字同时,当人们凑近的时候也清楚地倒映着每一个在碑前哀悼的人的影子,如同过往与现实的重叠,记忆与历史的交融。林璎将历史的深刻通过极简的形式表现出来,舍弃了娇作的装饰、具象的雕刻,用几何化的简洁建筑语言告诉世人,越战纪念碑是一座客观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克服了建筑的物质性,弱化了纪念碑的政治性,从而展示了科学、合理的功能性和发人深省的思想性。同样,让我们意识到,建筑不是权贵的玩具也不是自然的侵略者,更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它是真正属于民众和生活的。建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会“消失”的建筑,不是简单地替换,甚至在替换的过程中,一再流失最初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一个会“消失”的建筑,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东西,更新的理念,更完善的建筑空间。从心里接受了,也就消失了。

[日]隈研吾著,范一琦译.《新建筑入门》.中信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莫雨桐,艺术硕士,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与综合材料专业,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与概念建筑。

猜你喜欢
物质性越战纪念碑
《凝固汽油弹女孩》50载:越战决定性照片的故事
英语文摘(2022年12期)2022-12-30 12:09:46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纪念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越战中美军士兵的平均死亡年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保护:基于无锡宣卷的调查与思考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海峡姐妹(2015年8期)2015-02-27 15:12:54
二战和越战期间美国对日本及越南海上封锁作战特点浅析
军事历史(2001年2期)2001-08-21 07:00:20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雕塑(2000年2期)2000-06-22 16: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