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10000)
当代艺术家Jeppe Hein的作品解读
张彬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10000)
处在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家们往往尝试不同方式使自己作品多样化,新的材料、新的媒体、新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来自丹麦的青年艺术家Jeppe Hein,作品受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影响,尝试各种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强调观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和空间的诗意化营造。本文选取Jepp Hein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阐释,从而引发对当代艺术的创作问题等方面的思考。
互动性;材料;体验;装置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的空间设计让人印象深刻,两个环形轨道将建筑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随着蓝色的自行车道贯穿整座建筑的流线型长条椅在符合整座建筑的外观、适应空间特性的同时极具功能性和形式美感,可谓一大亮点。让我不由得对它的设计者——丹麦艺术家Jeppe Hein提起兴趣。Jeppe Hein 1974年出生于哥本哈根,学生期间就开始艺术创作,OTTO(丹麦的一个在各地举办艺术展览的非商业组织)的联合创始人。他的作品突破媒介、技术的限制,营造诗意化的空间,给观众带来奇妙的视觉震撼和互动体验,具有令人惊讶和迷人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往往又具有简单的形式和幽默感,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极简主义和上世纪70年代的观念艺术的影子。
艺术作品和功能对象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公共艺术领域常常需要面临的问题,Jeppe Hein创作的一系列改良性公共长椅很好的处理了这个矛盾。他将随处可见的、形态千篇一律的公园长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变形和再造,以形态各异的造型来适应所处环境,人们需要努力调整姿态才能坐在这些椅子上。它们巧妙地通过改变身体与空间的状态,刺激人们从日常行为道具中体验到出人意料的感受,充满了对普通座椅的趣味性解读,轻松达到了对一个椅子的超越。它们既是雕塑,也是设计,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定义。他的作品常位于建筑和雕塑的交叉点上,如《Changing Space》(移动的空间)是一个放置在展览空间中的缓慢移动的墙壁。白色的墙壁与周围展厅的墙壁完美融合,乍看之下不会被察觉,当墙壁靠近观众的时候移动就越明显。对他来说,雕塑作品要与环境、观众之间产生积极对话,营造知觉上的魔术般的骗局是这种对话的媒介。《360º Presence》(360度在场)一个直径约30英寸的金属球,在展厅自由移动。当有人接近,传感器带动球以缓慢的速度运转。由于运动轨迹的不可预测性和非线性特点,观众不能控制它。不同于Michelangelo Pistoletto1与Gabriel Orozco2的作品,Hein的作品唤起更多的游戏般的回忆,它试着述说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介于互动和干扰、对话和打扰之间的一种古怪的平衡关系,探讨当代艺术对灵活性和动态空间的需求。
Hei喜欢和善于运用具有特殊吸引力的镜面材料,并用多变的方式进行处理,营造出极具吸引力的空间氛围。与2005年创作的“3D迷宫”类似,螺旋迷宫(2006年)一样是一个使用镜面不锈钢柱子构成的反射周围环境的三个同心圆的开放式迷宫构筑物,它们完全镜像的表面使主体隐匿在环境中。当观众介入其中,迷宫的虚拟墙壁发出红外线提醒,镜面立柱便会产生震荡。《360° Illusion》(360°错觉)是两面镜子的边缘以90°的角连接在一起的装置作品。两个连接的镜子反射形成的固定图像在环境中消解。当装置开始旋转震动,反射的图像也跟着开始旋转从而反映出游客的及周围事物的天翻地覆。360°错觉直接颠覆和取代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和对自己的感知。在更大程度上,颠覆了观者的物理和心理体验。这个装置通过空间的位移的体验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我们的立场。观众开始意识到视知觉带来的固有经验的局限性以及可能性的行为。观众接近《镜墙》,一面100 x 175cm大的镜子出现在观众眼前,看到的只是一面镶嵌在墙上的简单的大镜子,但当走近时,镜子开始微微地晃动,反射出的画廊空间开始变得扭曲,观众产生晕眩感和一种奇怪的从现实空间中分离的熟悉感。这一系列作品,通过一个模糊的视知觉空间的营造,加上与观众的互动、现实与镜像反射相结合产生一种不熟悉的和迷惑的生理和心理体验。试图重新校正我们本能的空间意识,重新审视自己与空间的关系,包括我们所看到的、所处的环境、位置与“我”的联系。
艺术家们往往拥有敏感的知觉和对新生事物的好奇与探索,不断创作出令人惊喜的作品。Hein 的作品虽不像Olafur Eliasson3般震撼,仍然让人印象深刻。2006年创作的Waterflame(水火焰)将水与火并置,水与火当然并不是真的可以相容,艺术家在水中添加一种化学物质产生火焰。通过这种看似幽默的方式,打破常规,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日常经验的颠覆。
艺术家的身份往往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在各行各业都朝着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当代社会,不少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则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遇——艺术应该跟着时代潮流趋势来发展,还是带着些些批判或选择性对待的茫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受当下意识形态影响,便要来思考当下的问题。博伊斯的作品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其带来的创伤;贾斯伯•约翰斯、劳申伯格、奥登伯格、安迪沃霍尔等引领了波普艺术的潮流,他们便是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状况、文化潮流的最好映射,现在的所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模仿行为,都只不过是东施效颦。我们的思想观念、艺术灵感、除了在了解、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更多的则应该站在当下的立场。然而所谓的立足当下,并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曾见过不少作品仅仅将以一种手段、技术、概念或是哲学方面的内容强加在另外一种材质或者载体上去,仿似是为了迎和观众的趣味、或满足某一群体的人们的口味而已,这些作品则往往呈现出一种蹩脚的、不舒服的状态,不免有种投机的嫌疑。这样便走到了另一种极端。一种材料、一种媒体或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只是“一加一”的并列存在,而是将该以自身为主体,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去探索无数种可能性。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前人创造的经典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导师: 邬烈炎
注释:
1.Michelangelo Pistoletto: 1933年生于意大利,贫穷艺术的主要代表艺术家之一,作品侧重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Gabriel Orozco: 1962年生于墨西哥,受墨西哥或拉丁美洲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的双重影响,关注强调身份定义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性。1991年的摄影作品“My hert are my hands”和一张“La DS”雪铁龙的照片,成为当代艺术的经典图像。
3.Olafur Eliasson:丹麦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善于借助光线、色彩、水、雾、天空和气温等自然环境,创造一种“人工自然”情境来重新审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
张彬彬,学校: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形式语言与设计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