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丨陈沸溶
聚焦山水文化的内涵——《与朱元思书》教学解读
四川丨陈沸溶
摘 要:《与朱元思书》的山水文化内涵体现在炼字炼句处传达出古仁人贤者的高雅情思和章法考究处隐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吴均以清新隽永的语言营造深邃的意境美,体现在明朗脱俗的画面感、清脆的天籟声、清新淡雅的诗性美;以书信体和骈杂交织的表现形式,呈现内心的高雅脱俗、纯净自由。
关键词:山水文化 炼字炼句 章法布局 仁人贤者情思
《与朱元思书》炼字炼句的特点是通过清新隽永的语言营造深邃的意境美,体现在明朗脱俗的画面感、清脆的天籁声、清新淡雅的诗性美。
1.明朗脱俗的画面感
明朗脱俗的画面感来自于平常景物在吴均眼中心中不同寻常的组合与折射。在明净澄澈的大背景之中营造出了安宁清幽而又姿态丰富的山水图画。吴均笔下、心中的山水别有洞天,是“天下独绝”的。他给山水定下了一个调,置山之奇、水之异于极为明净空阔的背景中,体现于“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两个平淡而深厚的四字语里。
这里的“风烟”作何解?“风烟”中的烟在古诗文中,有云气、雾气的意思,如“拂堤杨柳醉春烟”“烟笼寒水月笼沙”,还有用于战事预警的烽火台放烟,和日常生活所指不一样,这里显然是雾气的意思,是薄而淡的雾。“风烟”就是风中淡而轻的雾,“风”无形,雾轻淡。“俱净”在这里是消散净尽的意思,“俱净”将其难以捉摸的情态化在诗人的心中,呈现洁净透明、一望无际之感,分不清哪是“风”,哪是“烟”。“风烟”不能用“风雾”来替代,“风雾”远不能营造轻盈透明的感觉。“天山共色”,不免让人想到王勃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开阔之境,在这洁净透明的“风烟”中,天、山也融为一体。紧接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句子暗含着舟行水上,随意飘流,是漂流在江上还是天地间,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随性。不明写水,实则在此将天、山、水融为一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巧妙组合,折射了一种天宇间无不洁净明澈、和谐一体的感受。
在清淡开阔的背景中将水之异、山之奇拉开画卷: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缥碧”一词给水着色极为有意思。古文中“缥”有两个意思:一是青白色的丝织品,二是青白色、淡青色的意思。“碧”在古文中本指青绿色玉石,后多指青绿色。在这里都解作后者表示颜色,是浅淡的青绿色的意思。吴均不仅善于摹水色,还写出其晶莹清澈的宁静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联想“缥碧”的组合,明净、清澈、静柔的水,是不是有温婉光洁的玉的质感呢?吴均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摹其色、摹其质,还善于状其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以比喻夸张的手法,与箭比速,似飞奔的骏马,大笔勾勒,状水之形赋予其惊心动魄的美感。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温静之美和壮观奔腾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这里还潜藏着作者造文的精妙: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水相映。如“水皆缥碧”,青绿之色,明写水色,暗衬山色,高山寒树,倒映水中,相映成趣。
如果说写“水之异”作者是站在外围用心感受水的丰富韵致,那么写“山之奇”作者已经与山融为一体,将山人格化,作者观赏山水的情感是步步提升加强的。“寒树”作何解?“寒”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树本不寒,树色葱茏,山水交辉,清幽寂静,不免心生寒凉之感。“负”“竞”“争”“指”,拟人化的四字,更使险峻的山势活灵活现,仿佛要脱离人间,直上天空,让人感到寒凉的树别有一番强劲勃发的生命力。“山之奇”在于作者将静止的山峰描绘成了动态的人性化的画面,不仅描摹高山奇险峻拔的形态,还赋予其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至此,“奇山异水”在作者的笔下已经被描摹得十分细腻入微。作者宕开一笔,在幽静的笔触中弹奏出热闹非凡的交响乐。这样的声响会不会成为杂音,扰乱前面营造的清朗明丽的氛围呢?置身其中,真是天籁和鸣,空谷清音,把人们带进了自然的音乐世界。
2.清脆的天籁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两组对偶句写出的泉响、鸟鸣、蝉啭、猿叫,表面上是写大自然的交响乐和谐动听,实则反衬山之幽静,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效,山水合鸣图毕现心间。这种和鸣,是和谐的自然之声,是天籁之声,是大自然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逢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自然悠闲的音乐。作者以听觉效果来丰富山水美景,从而使“奇山异水”的画卷内涵更加立体丰富。山水有形有貌,有色含情,山水中还有非凡的心之乐曲。天籁清音,非恬静雅致之人不能领略其妙处。
3.清新淡雅的诗性美
全文除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几乎没有直接抒写个人主观感受的句子,但字字句句背后都躲藏着一个人,都躲藏着一双明净的眼、一颗宁静的心,充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作者的人格、人性在清丽的文句中纤毫毕现。风烟天山的明净不正是诗人明朗心境的反射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正是在忘情大自然的天地中才能领略的。更令人称叹的是,与山水融为一体时,插入两句观感评论世事:“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纯净生命的礼赞。作者在静态的山水中欣赏到了山水美好的动态,山水含情,山水也有意,这种投身自然的意趣鲜有人能体味。陌生感的体验或者说是常人想拥有却不可得的体验吴均能深味并写下,可以说达到一种充满诗性的绝妙。更为玄妙的是发出感叹之语可谓是卒章显志,作者并不满足,还写下句组: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似乎有点多余。其实紧承文气,表露出作者一如既往地陶醉于美好多变的山水画卷中,后面可能还会有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色任人目览会意,从而构成文字的张力。作者高洁的志趣、雅致的诗性正是在这样清秀的文字中、在如此清幽的自然中合而为一。
1.书信体散文为何内容是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朋友朱元思的书信内容。如果不看文题,我们一般读不出这是一封信的内容,只作为一篇山水小品文来欣赏。与此相似的是八年级上册的陶弘景回复朋友谢微的信《答谢中书书》。综观两篇短文,都是寄怀于山水,书写自然之美,而且两文的作者都经历南朝时期。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和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情趣高雅之士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融情山水与好友书信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内敛地表露自己的人生取向,他们的文学经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吴均所著的《与朱元思书》也成为悠悠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2.骈杂交织的自由文风传达出自由不羁的内在情怀
本文一改当时蔚然成风的骈体文风,不囿于严格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词藻,抒写自然性灵更为灵动自由。文句工整而又灵活多变。全文四六字句居多,形成对称。“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打破四六对,内部形成对称,在全文又造成了句式的变化,在节奏上调整得更加舒缓。而这里从写自然清丽的景色转入直接描写心景合一的主观感受,让人感到人物的内心有说不尽的悠游自在。这是全文唯一一处用典的地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则从心理效果来凸显眼前景观的“天下独绝”,天人合一。众多对称的句式以平常词语出之,正如清代学者冯煦言:“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吴均真像丹青高手,寥寥几笔,不事浓墨,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用词生动活泼,大多平白如话,少数词句则典雅俊拔,如“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些句子,没有一个词艰深晦涩,但所造的境却与众不同。少数几个句子,如“水皆缥碧”“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稍显书卷气,却雅致至极。在众多平白的句子中有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
骈散交织,错落有致,文气自然流畅,语句富有变化,给人以和谐工整、灵活多变的美感,表达形式上的自由蕴含着心理上的极度自由。作者将仁人贤者陶醉自然山水的高雅情趣流诸笔端,其心灵的纯净自由令后世瞻仰,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作 者: 陈沸溶,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高级讲师。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百家茶座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