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探究酸雨的危害”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附录中作为教学与评价的实例,供教师们参考。本实验是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教科书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中的探究实验。该实验的探究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危害,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定量实验后的结果加以呈现,既贴近了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初步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但由于受到材料器具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思考实践后发现,该实验还有一些可以改进完善之处。
1 原实验的不足
1.1 种子材料单一不易取
在实例中选用的是小麦种子。小麦种子是种子萌发相关实验中的一种常用材料,但需要到专业的种子站购买,相对较难准备,且买回的种子需要8 h左右的萌发前浸种时间。笔者认为,探究酸雨的危害可不局限于一种植物的种子;增加种子的种类可以丰富实验材料,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及创新能力,还可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
1.2 酸性物质安全性低
实例中建议以硫酸或硝酸、盐酸为材料,配置不同pH的“酸雨”。这些都是强酸溶液,腐蚀性较强,虽然学生不参与配置过程,但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定危险性,且酸液是化学试剂,配置过程相对较繁琐。
1.3 实验缺少清水对照
实例的步骤中建议——“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酸雨”,并未明确提及选用清水或pH为7的纯水作为对照组。而清水对照组的设置能保证实验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即注意实验设置对照的习惯。
2 实验改进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的原则是:安全、科学、操作性强,且降低实验成本。
2.1 增加实验材料的种类
笔者选择了市面上很容易买到花生、黄豆、红豆、绿豆等几种植物种子。这几种材料价格低廉,且在超市很容易购得。若准备时间较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实验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2.2 用白醋替代酸性溶液
笔者从超市采购白醋,模拟实验中的“酸雨”。白醋中的冰醋酸成分腐蚀性很弱,对皮肤基本没有伤害,学生以此为实验材料,相对于硫酸等腐蚀性较强的材料而言很安全。教师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计算出白醋的pH:白醋的质量分数是6%,密度接近1 g/mL,物质的量浓度为:c=1000×6%/60=1 mol/L。常温下,醋酸的电离度为0.4%,则白醋中氢离子浓度为:c=1×0.4%=0.004 mol/L ,所以购置白醋的pH=-lg0.004=2.4。稀释后,配置pH分别为2.4、4、5.6的模拟“酸雨”,并准备清水对照组备用。
3 改进后的实验设计
探究开始,教师指导学生由实验的关键词“酸雨”、“种子”确定实验变量。
师:根据实验变量,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同pH的酸雨对同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或相同pH的酸雨对不同植物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教师依据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实验(图1)。
启发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pH的确定、不同种子类型、单一变量的控制、实验步骤的准确、设置实验对照。
4 实验改进后的评析
4.1 实验材料贴近生活、成本低廉、安全、方便准备
将课标实例中的小麦种子改换成花生、黄豆、红豆或绿豆种子。这些种子更容易获得,购买或由学生准备都方便可行,且价格低廉。实验前的浸种时间也可以缩短至4 h左右,省时省事。种子的不同可作为实验变量,丰富了学生的实验体验。另外,将实例中的硫酸以白醋替代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4.2 注意设置实验对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后增加实验的清水对照组,实验结果呈现出与“酸雨”组较大的差别,既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又培养了学生探究试验中科学思维的习惯。
4.3 实验改进后的不足
“酸雨”主要是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过度排放,在空气中氧化形成硫酸及硝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形成。实验用白醋模拟“酸雨”,因为腐蚀性弱,实验的结果可能没有使用硫酸或硝酸明显,安全性增加的同时存在实验效果上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46.
[2] 毛庆梅,徐捷.“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实验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14(10):8-9.
[3]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