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静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现代大学理念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教育支点探析
——基于香港理工大学教育理念的分析
陈晓静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摘要:在现代大学顺应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有“质素”保证的教育目标作为基本教育理念,把基于“评核”与“配合”的系统整合作为教学组织活动的工作核心,把“检讨”与“分享”作为在实现大学教化功能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手段,是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大学; 教育理念; 培养质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合”与“评核”不仅是高频词,而且是,其含义与我们通常的理解不同,挖掘其全面而深刻的内涵,成为认识教学工作的特有品质,从而把握和借鉴支撑其教学成就的工作核心。
香港理工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笔者在香港理工大学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拟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教学重点和教化促进三个主要方面的反思,来管窥大学提高培养质量的教育支点。
1从“目标”与“质素”概念中领略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科学教育思想理论,在教育实践中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它作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先导,是大学教育与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既是一所大学基于其历史发展的思想积淀,同时也是其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基础。认识一所大学、汲取其精华,了解和领会蕴涵于其个性之中的教育理念,是认识、探索其教育发展及其精华的思想起点。对教育理念认识的突出体会是,它不是单纯目标的描述,而是理想“目标”与行动“质素”的高度统一;在这里质素的含义不完全等同于素质,同时还兼有强调品质、水准之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理论的先进的思想认识,同时还突出地表现为是贯穿全部行动的理想信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他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学术水平”的使命感之中。说到大学的本质,梅贻琦先生在其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先生这一判断之所以被广泛认可,重要的是他在“大楼”和“大师”这两个办大学的支柱之间,摆正了位置,反映了大学为学问、为学术而生存的本质要求。其后对大学本质的反省从未停止,认识在大学的理想与功效之间摇摆,难以形成一个均衡的理念。造成学者不得不发出“目前中国的大学太实际了,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想象力”,“目前中国大学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个性”的感叹。提出以“发展以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学术水平”为自己的使命,好就好在尝试把大学的理想追求与社会功效统一起来,在充分发展、提升大学本质的目标追求中,实现以高品质知识、科技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其次,突出地将“成为一所提供'首选课程',培育'首选毕业生'的'首选大学'”,作为自己教育事业发展的抱负,成为整个大学共同的价值观。把“首选”确定为发展价值目标,是追求有“质素”内涵的“目标”理想的集中体现。“首选”不等同于“第一”、“一流”等概念,其内涵中突出被认可、被接受的位置之意,是否成为“首选”基于自身实力与发展,取决于外部的、客观的评价与选择。尊重社会、学生的需求并视其为自己服务的“首选”,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学生发展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工协作的共同目标和精神统领,形成校园中不懈的文化激励。
第三,继承传统与谋求未来相结合,形成的面向职业发展而又不拘泥于职业训练的“全人教育”(All-round Development)思想。大学的发展早已超越了知识传承的局限,接受大学教育也不再是拘泥于理论学习、职业训练,现代大学教育“必须让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角色和承担的正直理智的责任和义务,让他们自己懂得他们的追求和目标之间的本质,而且培养他们都能通过自如地驾御责任来把握自己的人生问题”。大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已经不是一个思想认识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理解与应用的实践问题。“全人教育”思想的成就,恰好在于其独到的理解与应用,成为其追求“优质教育”的载体。“全人教育”思想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诸如“交换生计划”、“首选毕业生计划”、“青云路计划”等一系列活动,使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制度与机制得以落实。
教育理念的启示,重要在于不仅描绘了蓝图、指示了方向,重要的是明确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质素”内涵和要求,从而使得“目标”不再空洞、虚幻,而是可以引导人的充实而具体的指南。理念的功能应该如此,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只能如此。
2从“配合”与“评核”认识大学实现高质量培养的工作核心
在交流过程中接触的“配合”的概念,不仅有通常理解为说明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支持等关系的“配合”(cooperate)之义,而且更多地是在说明同一主体、同一过程内部要素、结构的定位、校准关系的“配合”(alignment),强调的是资源及其高效使用配置意义上的匹配,是在被赋予这一概念以全新的内涵与理解基础上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如在学校主体内的教育理念与制度机制之间是否“配合”,在教师主体内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方法之间是否“配合”,在学生主体内的发展目标与学习过程是否“配合”等等,而少有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配合”之意。“评核”(assessment)概念的含义,有理解为是指“为求证明的过程,一般是旨可测量的项目,如: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还有理解为“是一种活动…它能提供全面的数据以作为分析、讨论及评价学习者的表现”。这些理解与我们通常所使用的“评价”概念,含义差别之处在于“核”,减少了“评”中的主观意志,增加了反映客观存在的制度、机制、要素对“评”的核实、核对作用,并由此强调了活动中实证方法、证据材料等客观性说明,对“评”的结论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意义。
教学组织的内容和程序与我们都很类似,所不同的是各自所关注的教学重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些教学组织环节上,更加注重的是各自的活动是否“配合”。以目前推崇的“成果为本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为例,它不是简单地把国际上流行的教育趋向搬过来,而是针对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抱负的需要,着重解决教学组织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配合”与“评核”问题。如图1所示。
“成果为本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学习成果”,但是实现“成果为本教育”的重点,却是教学组织过程中“设计配合的课程,教学及评核”,是通过“建构性配合”(Constructive Alignment)来保证达到成果。由此,教学组织的首要原则不是最优,而是最真实、合理、有效。片面追求理论、技术的高、精、尖,而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不“配合”,就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是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成果的。反过来,要想教学组织真正实现“配合”,就必须真实地了解社会需求、学生的学习意愿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改变等情况,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建立“评核”体系。总之,抓住“配合”与“评核”两个工具性决定要素,是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和要点。
图1 成果为本教学:四大基本元素
3从“检讨”与“分享”认识大学高质量培养的教化手段
教化促进是教育固有的根本性功能,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实现教化本质的教育教学内容、途径与手段不同。当代大学在实现教化促进功能时,需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挑战。不能应对这种挑战创新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就无法提供有效的教化资源与途径,大学和大学生就都无法顺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潮流而可持续发展。应对这一挑战所取得的经验,主要体现在“检讨”和“分享”两个方面。
“检讨”的主要意义和功能在于把反思、总结所形成的认识,应用于指导、改善新一轮的实践。充分运用“检讨”的方法,是实现应对由全球化、多元化所带来的比较冲击,汲取借鉴、取长补短的有效途径。“分享”的主要意义和功能在于把自己得到的认识、经验或体会,平等地向受众传播,为他人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信息来源。广泛兴起“分享”的方法,是民主化、信息化条件下,人们普遍要求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打破权威和话语权垄断并争取自主、独立选择的新学习观念与方法。“检讨”与“分享”虽然在主体思想认识改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作用方向,但是在实现教化促进方面,二者的功效是一致的,是大学实现知识传播、经验积累、技能发展、观念更新、方法养成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是显示大学教育教化力量的有力工具。
首先,“检讨”与“分享”是对大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与改造的基本教化手段,是积极的促进自己和他人完善思想认识、修正价值观念、充实精神家园的有效方法。在实施“首选毕业生计划”过程中发现,雇主对大学毕业生在非智力要素发展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如:责任感及投入感、团队精神、自信、主动性、社交与沟通等,这些要素发展的共同性要求,在于其发展依赖社会群体性交往,无法在封闭的条件下经过自修得以发展。“检讨”与“分享”以其在交往过程中特有的比较引导作用,必然产生对原有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等精神世界的改造。
其次,“检讨”与“分享”是对大学生进行智力因素培养与训练的辅助教化手段,是打破自身实践、训练时空局限性以拓展经验积累、加速技能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实现“发展以专业为基础的卓越学术水平”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理性思维能力和职业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接受教育的教化。加强理论修养、发展理性思维,注重实践培养、提升职业技巧,在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而“检讨”与“分享”则是打破这种局限、通过相互借鉴以实现时间效率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第三,“检讨”与“分享”是大学生学习和发展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素养与能力的直接教化手段,是依照社会、职业和个人需要而不断更新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当代知识与信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趋向,这一方面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要求每一个人要依照新的社会、职业和个人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另一方面,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也已经成为当今学习型社会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自主学习的素养与能力就成为大学生必须发展的生存条件。所以,大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业的过程中,不仅对现有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还是发展自己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当代大学需要在教育理念与方法上,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要求进行深刻变革与发展,不仅需要从社会发展趋势中确定保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教育理念,而且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微观领域、职业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中,建构教育教学的模式、机制、方式和方法,通过逐步整合、修正的发展以实现“人民满意”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9-134.
[2][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2-33.
[3]香港质素保证局.香港理工大学质素核证报告[EB/OL]http://www.ugc.edu.hk/big5/qac /publication/report /report.htm.
[4]何光峰.校外视学:香港教育质量的一种保证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3,(8).
[5]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培养[J].人才开发,2010,(1).
[6]姜大源,王泽荣,吴全全,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
[7]薛海斌.南洋理工学院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8]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
The Fulcrum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Modern University
——Analysis on Education Idea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HEN Xiao-j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83, China)
Abstract:In the adaptation process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will b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e. “quality guarantee” the goal of education as a basic education concept, “assessment” and “cooper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as the organization core of teaching activities, “reviewing” and “sharing” as the basic means of learning in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y; education idea;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31(2015)02-0006-03
作者简介:陈晓静(1964-),女,黑龙江萝北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