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卓玛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浅谈藏医结合肝脏机理对水肿发病机制的认识
仁青卓玛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藏医药学作为具有自身严谨的理论系统及完善的体系结构的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份子,对各种疾病的命名及发生机制的解释具有其独到的见解。藏医将水肿作为疾病,不仅从病因及病程的长短 、症状的表现等多角度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并结合藏医三大基因的机能和肝肺脾等脏器的病理及生理功能对水肿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详解。藏医认为水肿病是由于食物的营养物质及七精未能良好地逐级分解转化,致使“恶血”及“黄水”激增,从而使过多的恶水溃散于肌肉和皮肤等组织间隙或体腔中产生;然而肝脏在藏医学中作为食物营养精华进一步分解升华以及“黄水”即胆汁精华产生的场所,其机能的变化在水肿病的发生及转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传统藏医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结合藏医对肝脏的认识,对水肿的发生机制进行简单的介绍。
肝脏机理;水肿;发病机制
水肿在西医中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可因心肾肝等脏器机能的衰退而引起,然而,藏医学根据其独具特色的人体生理学和病机学理论,并结合其灵活严谨的疾病分类及命名原则,将水肿作为疾病分三大类记载于《四部医典》第四部中,对三类水肿病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作了详细的说明。
藏医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传统民族医学,对人体生理和五大脏器的机能有着较为系统科学的认识。在《四部医典》中各个脏器根据其在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的分工不同,将每个脏器比喻成皇宫内的不同人物角色及生活中所需的用品,心脏被喻为国王,而将肝脏比喻成国王的大妃子;藏医认为在三大基因即隆、赤巴、培根的协调运转下七精能否良好地依次向下游分解转化影响或决定着大多数内科疾病的发生及转归,然而肝脏作为食物精微和营养物质的转化器,在机体整体的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藏医五元学和三因学的角度肝脏主人体五元中火和三因学中赤巴,因赤巴和火元素均以热性能为主,故肝脏是全身热源的主要脏器;在物理学和化学中热能作为物质分解、变性及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一样,在藏医五脏机能理论中主管机体热能的肝脏是促进体内精微物质分解转化的重要器官;藏医认为食物经过胃内“能化培梗” 、“能效赤巴”及“等火隆”三因功能的消化分解与转化,其精华营养部分吸收入藏医所说的九种精华脉道进入肝脏,在居于肝脏的以“变色赤巴”为主的三因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代谢成精华和糟粕,精华进而转化为血液成分,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脏器,并按照藏医所说的七精转化过程,依次代谢转化为肉、脂肪、骨、骨髓、精液等各种组织成分及分泌物;而上述糟粕则为胆汁成分,该成分经进一步分解升华,精华部分主要散布营养于全身各个关节及皮下组织处,即藏医所说的“黄水”;糟粕部分则经肾排泄,变成尿液中的某一类成分,藏医称之为“谷亚”。总之,藏医认为肝脏在体内消化体系或以食物精华为主的全身物质转化代谢中以微妙的形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因藏医认为一切内科疾病来源于体内精液的不消化 ,故藏医学将很多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措施与肝脏的机能结合进行记载解释。此外在一些藏医古典文献中把肝脏的机能归纳为体内的血库、胆囊及胆汁的来源,半身的靠拢,半命的要害,目的基础;由此可见,虽然从现代学者习惯的思维角度来说藏医作为传统医学对肝脏的认识还有待完善和细化,但作为传统医学,藏医在几千年前对肝脏机理认识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否认的。
在现代医学中水肿作为一些疾病的症状,与其相关的理论详解也一般只在诊断学及相关的书籍中出现;然而在藏医学中水肿则作为疾病记载于《四部医典》第三部的内科学中。藏医将水肿类疾病统称为“水病”;根据在整个病程中所处前后关系及病情的轻重将“水病”分为三大类,并分别命名为 “加布”、“敖日”、“米曲”(藏文音译)。其中“加布”作为水肿病的早期阶段其病情最轻;其次为“敖日”病,“米曲”则作为水肿病的后期阶段病情最重,一般将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等归于此类水肿病中。藏医认为一切内科疾病是由于体内精微物质的消化不良而引起,水肿病作为内科病的一大类也不例外;由于饮食起居不当,使未经完全消化之精滞留于肝,从而阻碍肝脏进一步分解代谢变成正精,以致“恶血”和“黄水”激增;并在三因中“隆”的鼓动下溃散并积聚于全身肌肉皮肤等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而产生的疾病称为“水病”。藏医认为水肿病在早期阶段恶水只是少量散布于以皮肤和肌肉为主的组织间隙,此阶段即为“加布”病;而病情进一步加重,当“恶水”较明显积聚于皮下及肌肉等组织间隙阶段称为“敖日”病;当“恶水”明显积聚于体腔内部的阶段则称为“米曲”病。藏医水肿病的症状有颜面,胞眼,脚背,胫面等全身各组织的水肿,胸闷气喘,心悸,食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皮肤、唇、舌及齿龈灰滞失泽,体虚无力,脉沉,小便色黄,身体极度困乏等。此外结合疾病的性质冷热、三因的主次、五脏的病理、症状的表现形式等藏医独具特色的疾病分类理论,将三大类水肿病又细分为若干病种,如“加布”病被分为肺型、肝型、脾型、黄水型、隆型五类; “敖日”病和“米曲”病则分别有六类和十五类;并且在《四部医典》及其他藏医古典文献中对每一小类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做着详细的解释。
在西医学中水肿主要与心、肾、肝三大脏器的机能衰退或失调相关,从而将全身性水肿分为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等;而藏医认为五脏皆与其相应类型水肿病的发病有关,包括肺和脾脏;尤其将精微物质在肝内的代谢不良视为水肿病共同病因;故肝脏的机能正常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肿病的发生和转归。如上所述,藏医认为水肿是由于饮食起居不当等原因,食物营养未能良好地分解转化成正精及正血、肉、脂肪等七精物质,以致 “恶血”和 “黄水”激增,并在三因中“隆”的鼓动下溃散并积聚于全身肌肉皮肤等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而产生;而作为五元中的火及三因中赤巴在人体的重要栖居地,且因火和赤巴都以热性为主,肝脏在食物营养物质及体内七精逐级分解转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肝脏内赤巴及火的运行失调即肝脏的代谢及物质转化功能减弱是水肿发生的关键节点。此外 “黄水”的激增以及其向全身的溃散作为水肿形成的先决条件,也与肝脏的性能相关;因为黄水为胆汁精华,而胆汁则来源于肝脏。因此藏医学认为肝内黄水代谢及相关的胆汁代谢异常也影响着水肿的发生。从而可知在藏医中肝脏机能对水肿的发病是多样化、多节点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藏医学中营养物质及七精的分解转化不完全和黄水代谢的异常是水肿发生的关键节点或病因,而肝脏作为食物营养精华分解升华以及“黄水”即胆汁精华产生的场所,其机能的变化在水肿病的发生及转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藏医中肝病种类繁多,具体每一种肝脏疾病在水肿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多杰.藏医内科学本科教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西珠嘉措.略论藏医对肝和肝病的认识[J].中国藏学,2010
2016年9月10日收稿
仁青卓玛,青海,青海大学藏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15209719800,2892413532@qq.com
R291.4
B
1006-6810(2016)11-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