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与“瘀”

2016-01-27 13:23史金玉范军铭
中医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郁证神志瘀血

史金玉,姬 昌,范军铭

(1.河南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神志病与“瘀”

史金玉1,姬昌1,范军铭2

(1.河南中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在临床治疗神志病的过程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总结提出了治疗神志病的气、痰、瘀、虚四纲辨证理论,认为神志病基本都是按照气→痰→瘀→虚的趋势发展变化。瘀血作为致病因素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后期,强调治疗神志病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

神志病;瘀血;活血化瘀

神志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脑神功能失常,引起机体情感、认知、行为和意志等活动障碍的一类疾病[1]。中医学认为:神志病的病机包括气机紊乱、脏腑损伤、耗伤精血等,其中核心病机为气机紊乱,贯穿于神志病的全过程,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神志病以气机郁滞不畅为先,气郁则湿不化,湿郁则生痰,而致痰气郁结;气郁日久,由气及血而致血瘀,瘀久则机体渐虚。因此,神志病早期多属气滞、气逆等实证,中晚期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气机阻遏,导致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合而致病,亦是神志病病机特点之一。神志病一般病程长久,且缠绵反复,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故多有瘀血证伴见。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1 瘀的形成

所谓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于体内[2]。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血液循行于经脉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的功能、气的推动、固摄作用,脉道的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而停滞或致血离经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形成瘀血[3]。

1.1因虚致瘀

气具有推动、调控、温煦、固摄、气化等作用。虞抟《医学正传·气血》曰:“血非气不运。”血属阴而主静,必赖气之温煦、推动作用而运行。正如王清任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分阴阳,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血同源,津液亏则无以充盈脉管则血脉不利。因此,气与津液亏损,能引起血运不畅停而为瘀。

1.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抑郁,气机不畅,或痰瘀等积滞体内,阻遏脉络,皆可造成血运不畅,血液瘀积而成瘀血。《血证论·吐血》曰:“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1.3因寒致瘀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或阴寒内盛,脉道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瘀积某部位,形成瘀血。如《灵枢·痈疽》曰:“寒邪客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又《医林改错·积块》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1.4因热致瘀

外感火热邪气,或机体阳盛化火,或五志过极化火,入舍血脉,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运行不畅而致瘀;或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壅滞脏腑组织而成瘀。如《医林改错·积块》曰:“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1.5外伤致瘀

各种外伤,如跌扑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使脉道破损出血而成离经之血,故唐容川在《血证论》指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或其他原因致内出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于体内则成瘀血。

2 瘀与神志病

中医学认为:血是机体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则精神乃居。”说明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必须得血液的滋养。血液作为神志的核心物质基础,情志、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皆可使机体血液运行失常,导致瘀血产生,而变生郁证、癫狂、痫病、痴呆、不寐等神志疾病。

2.1郁证

郁证多由情志失调引起,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日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郁证》记载:“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指明郁证由气及血,最终致虚的病情演变规律,并指出瘀血内积是郁病的重要病理环节[4]。气机失调是郁证的主要病机。中医学整体观念重视形神合一,该病从形体上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精神异常终将导致形体变化[5],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身体存在无形之瘀。对于郁证的治疗,应在调理气机的同时尤应注意化瘀,以通气血之道路。郁证之郁字,本有积、滞、蕴之义,临床上郁证多病程长且缠绵难愈,“久病入血”,日久必瘀,瘀久必积,对于郁病之瘀血证,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有“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血府血瘀”的记载,明确指出郁证与血府血瘀有关,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

2.2不寐

不寐属心神病变,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因此,治疗应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为基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镇静安神,并重视精神调摄。长期顽固性不寐者临床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据久病多虚多瘀的特点,对于虚瘀相兼之失眠,伴有心烦、舌质暗、有瘀点者,依据古训“顽疾多瘀血”的观点,可从瘀论治。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有“不眠”一条,曰:“夜睡梦多是血瘀……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此方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四物汤养血活血,加桃仁、红花增活血之效,以祛久瘀;四逆散疏肝解郁,桔梗舟楫之药载药入血府胸中,牛膝引血下行,升降相因,全方活血行气,可治久病瘀血之证[6]。

2.3癫狂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疾病,系因痰气郁结或痰火上扰,使脏气不平,闭塞神窍,神机逆乱而引起神志异常。癫狂日久,气滞痰凝,影响血运,形成痰瘀胶结,痰为瘀之基,瘀亦能变生痰浊。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7],痰夹瘀血,形成宿疾,潜伏于脏腑经络之中,每因气机触动而发,遂成灵机逆乱,神志失常。《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曰:“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属,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说明癫狂病位在脑,因气血凝滞,脑与脏腑之气不接,脑神不能调控五脏之神,出现精神失常,并创癫狂梦醒汤,开辟活血化瘀法治疗癫狂的蹊径。

2.4痫病

痫病是一种短暂性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亦名“癫痫”,俗称“羊痫风”。痫之为病,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神机受累,元神失控而引发。由于跌扑撞击,或出生时难产,均能导致脑窍受损,瘀血阻络,脑神失养,引发痫病发作。正如《读书随笔·正治类》指出:“癫痫之病,其伤在血……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发昏闷,而又有抽擎叫呼者,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痫病证属气滞血瘀型作出了精辟论述,曰:“试看痫证,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脑髓无气,耳聋、两眼天吊如死。”在治疗上,“每晚先服黄芪赤风汤(黄芪、赤芍、防风)一付,临卧服丸药(即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香油)一付”,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8]。通气活血,缓解脑中一时无气的病理状态,使疾病向愈。

2.5痴呆

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本病病位在脑,乃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以虚实夹杂多见[9]。瘀血导致痴呆临床较为多见,既可单独致病,亦能“痰瘀互结,蕴积化毒损伤脑络、脑髓,致神明失用、灵机记性丧失的疾病。虚瘀痰互结阻络贯穿疾病始终”[10]。痰瘀入脑,使之与脑中精髓杂糅,致清窍被蒙,神识呆钝,正如《医术》所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唐容川《血证论·瘀血》有言:“瘀血攻心,头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王清任《医林改错》曰:“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这些论述均揭示了瘀血与痴呆的内在联系[1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血之注于脑者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其脑髓神经亦恒至失其所司。”[12]气虚或气滞形成瘀血,随气机升降至心脑,致气血通道闭阻,脑与脏腑之气血不相顺接,脑神失养,灵机混乱而成痴呆。故在临床治疗痴呆,应重视活血化瘀的运用,以畅通经络通道,使气血可上充髓海,以养精明之府。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3岁,2015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失眠2 a余,加重1个月。患者平日操劳忧虑,2 a 前因家庭琐事忧虑,久之酿成失眠,入睡困难,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复睡,未服用西药助眠,夜间可睡3 h左右,曾间断服用1 a养心安神中药汤剂、中成药,效果欠佳。近2 d症状加重,自诉入夜即感心中不安,几乎彻夜未睡,面色晦暗,双目隐现血丝,头脑昏沉,食欲欠佳,二便调;舌暗红,苔腻,脉弦。此属心肝气滞血瘀之证,《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素问·五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据患者舌脉,此非心血虚之证,而属气血瘀滞,入夜神不归舍,难以入眠,故服养血安神之药效不佳,宜疏肝调气活血。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 ,证属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0 g,川芎10 g,怀牛膝10 g,生地黄10 g,柴胡12 g,赤芍10 g,炒枳壳6 g,桔梗10 g,茯神15 g,合欢皮15 g,夜交藤30 g,炙甘草6 g,木香10 g,郁金10 g,鸡内金10 g。7剂,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10月23日复诊,服上药后心情较前舒畅,夜间能睡4~5 h,食欲欠佳,如上方加焦三仙各15 g,继服14剂。后复诊,夜间可睡6 h,饮食正常,偶有口干、心悸气短乏力,前方调气活血开郁,久服恐耗气伤阴,故上方去焦三仙,加党参2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益气养阴安神,继服1个月余,睡眠正常,基本痊愈。

按此例不寐病证属气滞血瘀,病在心肝二经,以血府逐瘀汤合开郁安神药治之,标本兼顾。血府逐瘀汤即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桃红四物汤、当归甘温补血,活血;生地黄苦寒凉血消瘀;川芎辛温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酸寒敛阴养血;桃仁、红花入血分,行血逐瘀,共奏养血活血化瘀之效。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加桔梗开胸膈之气,与枳壳、柴胡同用,善开气散结;牛膝在《神农本草经》中云:“逐血气。”下血降气,引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易于运行,大气一转,其瘀即散;木香、郁金增活血、行气之功;鸡内金益脾胃助其运化药力以化瘀积;茯神、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解郁,标本兼顾,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以平衡阴阳,安神助眠。久服活血开郁方药,易伤正气,故后加生脉饮:君党参以补气,臣麦冬以清气,佐五味以敛气,一补一清一敛,益气养阴,终获痊愈。

4 讨 论

神志病作为机体疾病的一部分,已渐渐发展成独立的疾病体系,并越来越受到中医界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其临床辨证仍未超越传统中医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体系,但从神志病证自身特点出发,在临床诊治神志病过程中运用辨证论治思维,遵循“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原则,归纳总结提出了“四纲辨证”的神志病辨证论治体系,即神志病大体是按照气→痰→瘀→虚的趋势发展变化[13]。神志病的发生发展虽然复杂多变,但病机莫过于阴阳失调,致脏腑气血功能失常,进而影响心神和脑,变生各种神志病证,临床上运用“气、痰、瘀、虚”的“四纲辨证”,观其脉证,调其所逆,反之于平,以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神志病发展过程一般经历“气、痰、瘀、虚”4个阶段,瘀一般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后期,较少单独致病,或虚瘀相兼,或痰瘀、瘀热互结,痰、火、瘀等病理产物的存在是神志痼疾缠绵难愈的宿根,且往往是发作期的致病因素。因虚、气滞,或因寒热、外伤致瘀,不论何因所致,瘀血既成,即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功能[14]。心主血脉而藏神,脑为元神之府,如张锡纯所言:“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若为瘀血阻滞,则可出现癫、狂、痫、郁证、痴呆、健忘、不寐等神志病证,故临床上对于缠绵反复的神志病患者要注重活血化瘀、推陈致新法的运用[15]。本文仅就神志病与瘀的关系,完善“四纲辨证”理论,其作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神志病的诊断、辨证及组方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柴剑波,赵玉萍,张浩,等.“痰瘀互结”致癫狂理论之文献考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9):31-33.

[2]戴淑青,苏莉.从瘀论治血管性抑郁症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02-1903.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33.

[4]巴哈尔·哈德尔,张凯.名老中医从痰浊瘀血论治老年性痴呆的理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02-2303.

[5]周婧.蔡日初治疗郁病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4):9-10.

[6]胡浩,程瑛,张彬,等.《医林改错》与中医神志病浅议[J].中医临床研究,2012,4(4):51-52.

[7]李辉,邱仕君.邓铁涛教授对“痰瘀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2(1):45-47.

[8]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9]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0]田金州,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与疗效评判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5):16-24.

[11]王四平,王文智,李士懋.试论痰瘀是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1-2.

[1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3]代金豹,刘华,郭鹏远,等.浅论“抑郁症”与“气”[J].中医研究,2015,28(5):6-8.

[14]徐国龙.试论祖国医学神志病证的病因病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1):43-45.

[15]赵永厚,赵玉萍,于明.神志病之“脏腑-气血-脑神”诊疗思维的构建[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4):353-354.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08-0058-04·临床经验·

R25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8.27

范军铭,主任医师,fjmfjm222@sina.com

2016-03-05;

2016-06-01

猜你喜欢
郁证神志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简单搓搓可养生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打碗碗花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探讨郁证从肺论治
养心重在养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