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关于城镇化内涵的一些思考
李毅
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必将推动城市的繁荣。然而,我们所应坚持的城镇化道路究竟该是什么模样呢?城镇化是否一定要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规模、加大城镇化率呢?
城镇化 城市 功能 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在沿海城市的影响下,内陆数以万计的城镇、数以亿计的居民都对城镇化投入了极大热情。一时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张、集群联网十分迅速。然而,这一系列规模化现象就是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吗?经研究,我们认为城镇化并不是片面的城市规模化,它更主要体现为城市的功能化。
首先,从城镇化的定义而言,城镇化不等于城市的规模化。城镇化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导致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二是居民的生产生活脱离农业生产;三是非城市区服务区内城市发展;四是城市功能日益突出,成为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但理论界对城镇化的定义各有不同,通常人们认为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增长、市镇数量增加及其规模扩大过程:规模化过程。但严格意义上说,“城镇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一般含义上讲,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1],城镇化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要素之间的转换过程。
同时,从城市的发展史来分析,城镇化不需要刻意的规模化。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欧美的城镇化进程。欧洲的城市源于集市,即市场交换推动人财物的聚集,这些进行商品交换的地方逐渐发展为古老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一进程得到加速,城市的现代规模逐渐形成,且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经济白由化、产业革命化、市场国际化、社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上同步”[2]。美国的城镇化更能体现上述特征(经济发展的影响),欧洲殖民者最初定居于五大湖沿岸,在后期的工业开发展中,五大湖沿岸城市群逐渐成型。因此,“美国城镇化的起始动因是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代之而起,继续拉动城镇化”[3]。
从城市的演进规律来分析,城镇化也不是规模化。城镇化是一个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从根本上依赖于经济发展,受影响于独特的地理与文化。古往今来,因战略位置重要形成了边陲重镇,如古北京城;因交通便利形成了交通枢纽,如古徐州城;因靠山环水形成了悠久名城,如金陵城。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对城镇化提出标准。所以,通常所说的城镇化只是人们对乡村演变为城市这一过程的总结,人类是否应以此为发展趋势还尚需考证。同时,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标准——城镇化率,则更主要依赖经济发展。而且,我们之所以在总结历史上城乡的演变历程时将城市的兴起看作城镇化过程,最重要的依据在于居民由村民变成市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此,城镇化也就只是一个让居民生产生活得到根本性转变的过程。
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其独特的功能,它“是城市的各种内在因素决定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4]。城市的功能涵盖政治统治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国际经济往来功能、金融贸易航运服务功能及军事防御功能等诸多方面,城市生而具备。城乡分离的最根本因素就在于上述功能的分离,只有那些功能齐全的乡镇才能吸引大量人口并逐渐发展为城市。随着城市功能的迅速膨胀且进一步体现出来,各种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由于城市庞大的躯体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逆城市化随之产生,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逆城市化的历史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功能转变。
同时,城市功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功能并非体现于城市建设本身而是适应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城镇化就是在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中小城镇服务职能的完善和覆盖率的扩大。对于服务职能的完善和覆盖率的提高,本身不具有城乡之别。如果能在此过程中牢牢把握城市的功能特征,并以此为主导来进行城镇建设,如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快落实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将城市服务功能(诸如医疗、教育等)向城市周边地区扩散,使周边地区承担一部分城市功能并达到城市的基本服务水平,一大批宜居新城就会很快建立起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就能得到很好体现。
现在,我们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正是对城镇化进行了规模化和功能化的区分。今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味进行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相反,建设的重点将倾向于一大批具有潜力的中小城镇并由此建立一个宜居社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城镇化内涵的界定还是在于将中小城镇发展转变为大城市,前后就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应防止的大问题。因为我们搞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为了把一大批中小城镇建设为大都市,而是为了让中小城镇像大城市一样能满足人民的生活服务所需,让生活在中小城镇的居民像大城市的居民一样有“城市生活获得感”。
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仍是必然现象,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城市规模扩大的合理性及其应有的度,更要进一步研究引起逆城市化及“城市病”的诸多深层原因,由此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进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1]城镇化的定义及特点[J].领导决策信息,2000,16:19.
[2]马海洋.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09,02:70-74.
[3]王春艳,李瑞林.美国城镇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77-81.
[4]胡超,王新哲.城市功能定位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兼论南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30-35+58.
李毅(1992-),男,土家族,四川西昌人,2016年6毕业于湘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