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2016-01-27 12:01付宜玲广西大学530004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瑶族变迁民族

付宜玲 (广西大学 530004)

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付宜玲 (广西大学 530004)

瑶族长鼓舞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瑶族长鼓舞承载着瑶族人民精神的喜怒哀乐,也渐渐融入了瑶族人民日常的柴米油盐中。瑶族长鼓舞高度彰显了瑶族人民的精神气质、智慧勇气和文化历史。本文从文化内涵角度切入,客观分析瑶族长鼓舞纵向横向的文化发展变迁,概括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当下文化特征,从而实现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

项目名称:广西高校科研项目《桂北少数民族鼓舞研究》 项目编号:YB2014024

中国人对鼓都有着独特的情感。《风俗通义》中释义“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这说明,在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民族中,鼓与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情感,既是激励人们辛勤耕耘的精神力量,更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人们通过鼓与神灵进行对话的工具,通过鼓声来传递信息,表达愿望。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支系繁多,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瑶语支。瑶族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便生活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与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南北朝以后,汉文史中出现了“莫徭”的记载。长鼓舞是瑶族人民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每逢重大节庆或是祭祀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祭盘王时,广西很多地区的瑶族人民会跳起长鼓舞,歌颂族群的英雄气节,期盼族部的平安繁盛。由此可见,长鼓舞在瑶族文化中的地位自不待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慢慢演变,这种演变并非地位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其内在精神实质的升华,从单纯的英雄主义自励、美好愿望表达的虚拟文化逐渐演变成提升生活品质、增强民族自信、繁荣社会生产力的现实主义文化。

鼓的本体改造上所体现的民族心态。长鼓的外形设计方面,原来的长鼓是用木头掏空,两端蒙上羊皮,再抹上黄泥以使其声音清脆,一切的都是从长鼓的实用角度切入。随着社会审美文化的变迁,人民已不仅仅停留于实用的层面,而是从艺术审美的视角开始对长鼓进行设计,这主要集中体现在鼓身的色彩装饰、绘图点缀以及鼓两端的黄穗补充,从而提升其观赏性。经过新涂饰的长鼓,色彩斑驳,更显层次,同时以穗相称,鼓为静,穗易动,在鼓与穗的结合中实现了更加完美的动静融合,提升了长鼓的艺术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瑶族人民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其日益开放的民族心态。

从祭祀到生活的文化渐变。过去长鼓是伴奏的乐器,更是祭祀的礼器。人民通过舞动击打长鼓,祭祀神灵、缅怀先祖、表达愿景、祈福祥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祭祀文化不再成为瑶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文化支柱,这也决定了长鼓功能的多元化,长鼓已经从神圣的祭坛开始走进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自娱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喜庆丰收、寄思传情、休闲消遣时,处处可见长鼓舞的身影。瑶族长鼓舞的艺术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祭祀神灵、祖先、叙述民族历史、描述人们的现实生活等等。内容的多样化与生活的直接联系,使它成为既是文化现象也是瑶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长鼓舞过去明确的目的性正在逐渐淡化,在另一层面说,也就是,瑶族长鼓舞的功能性更具广度,既有纪念先祖的庄重,又有愿望的表达的美好,更有纯粹舞动的快乐。瑶族长鼓舞从一种不可撼动的认祖归宗的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全民性的艺术活动甚至健身活动。据笔者所了解调查,广西桂林市恭城县的学校就已经将长鼓舞引入校园,通过击打长鼓这样的方式,传承长鼓舞的文化精神,增强师生体魄。长鼓舞已不再高高在上,拘泥于沉重肃穆的祭祀文化中,而是以一个普通的群演角色,开始与当下人民生活的主题紧密结合,既有瑶族人民的精神气质体现,也满足了人民快乐和健康生活的普通心理诉求。

由低向高、由简到繁动态下的审美文化嬗变。在民间,从空间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瑶族长鼓舞主要以“低矮”为优秀的标准,谁打的矮,谁的技能就越高,这与过去瑶族人民的身体气质存在一定的联系,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压迫中,精神气质上缺乏自信心,畏惧心理下形成的常态;此外,瑶族大部分生活在山区,没有耕地,人民当时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难以自给自足,因此在身形上整体个子偏低,或许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当时的艺术审美。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审美文化的变迁,当下的长鼓舞不再仅仅停留于低空间上的表演,而是在保留低空间表演的基础上,把空间延伸至了二维或是一维空间,多维度的进行表演,从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空间,舞蹈动作更具张力和表现力,舞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提升。从动作上看,过去传统的瑶族长鼓舞单一的动作居多,动作往往都是带有固定的程式,贯穿于仪式情节中,或许是审美多元化的渗透发展,使得瑶族人民开始有着更加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因此在保留完整的程序结构的基础上,动作的套路上由以往的单一开始走向复合,使舞蹈具极具观赏性。

由内向外的商业文化推行。当下,瑶族长鼓舞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演变成文化旅游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对瑶族长鼓舞的显性地传承和推广,同时也有经济效益的诱导的成分。不难看出,瑶族长鼓舞确实有其潜在的商业文化价值,我们姑且不评价这样的一种模式,就其本体剖析,这样一个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瑶族人民更加现代化的视角,同时也窥探出瑶族人民对于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说这样的一种商业文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是瑶族人民心理认知的进化。

瑶族长鼓舞历经千年的洗礼,沉淀着瑶族人民不屈不挠、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从肃穆庄重到自娱健康、由低向高、由简到繁、由内向外不断进行着自我蜕变和修复,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其过程中不断嬗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我们探讨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晰地看到瑶族长鼓舞所传承保留下来的那种民族风骨、文化精神以及瑶族人民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心理认知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

[1]金美月.瑶族长鼓舞动律所体现的民族文化[J].艺术探索,1998(02).

[2]韩德明.瑶族长鼓文化现象之我见[J].民族艺术,1995(03).

付宜玲,女,1985.1,汉族,江西宜春市,研究生,讲师,广西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表演。

猜你喜欢
瑶族变迁民族
瑶族织锦
小渔村的变迁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