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
北京的冬天一如既往的寒冷,采访那天的天气却格外晴朗,阳光给冷清的中山公园带来了许多生气。此时,中山公园音乐堂里的爱乐乐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这是中国爱乐乐团第十四个音乐季了,从爱乐成立之初就抛洒热血、奉献青春的杨洋谈起他的指挥之路、与爱乐的故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
杨洋,目前中国最活跃的青年指挥家之一。生于音乐世家,曾跟随徐新、俞峰等大师学习指挥,并得到殿堂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的指导。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随即接受中国爱乐乐团的邀请,出任该团的助理指挥。现任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杭州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说生于音乐世家的杨洋,学习音乐的天赋有来自于父母的遗传,但更多的应是用汗水换来的成功。“除了家庭环境之外,我小时候是真的喜欢音乐,但学之后也有过后悔,因为学音乐真的太苦了。”
杨洋从钢琴跨界到指挥,是机缘也是兴趣使然,“初中时候,有一小组的发烧友,大家喜欢录磁带,又买不起原版带,就去买空白的带子。一开始只录钢琴独奏,慢慢地也录协奏曲或者交响乐等。从那时候就慢慢接触了,觉得协奏曲带乐队的特别过瘾”。就这样兴趣的种子在杨洋心底渐渐地生长,“那时候觉得交响乐队太了不起了,钢琴就显得没有乐队那么丰富了。实际上钢琴作为乐器本身已经是所有乐器里最丰富的了,但在乐队面前,它就变得特别渺小。所以那个时候就特别想去做指挥。”
1996年杨洋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指挥家俞峰教授。2000年以指挥系历届最高分的成绩毕业,这与他日复一日刻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那时候想学指挥也是一个奇怪的念头,觉得做指挥不用练琴,钢琴每天都要练习,指挥家拿谱子就可以了。”他谈起学习指挥之后的感受,笑言“上当了”。“弹钢琴有时间限制,八点钟琴行开门,十点关门,在家练琴,八点钟还不能练,晚上九点半以后也不能练,邻居要休息,不然会投诉的。但指挥是没日没夜的,永远看不完读不完的谱子,所以从学指挥开始开夜车。”
谈到成功的经验,杨洋只说了两个字“勤奋”,“指挥最难的就是沟通,它是要通过别人,那个人再通过它的乐器去表达你的思想、情感,这是最复杂的。因此,与人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是作为一个指挥必备的。”问及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他坦言,“我觉得跟做人的品质没什么区别,我觉得艺术的理解就是诚实,是一种豁达。你要接受不同种类的艺术,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类型的音乐家,你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去打交道,如果你的心胸不够宽阔,不够豁达,那你是容不下那么多的东西的。”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谈到与爱乐的结缘,杨洋首先谈起了时任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我与余总相识多年。”这是一个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也是多年的努力终于换来回报的故事。
1997年,中国交响乐团要演奏贝尔蒂的《安魂曲》,需要大量的合唱,他们启用了两个合唱团,一个是中国交响乐团的合唱团,一个是中央歌剧院的合唱团。当时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杨洋被派去中国交响乐团排练合唱,歌剧院合唱团则由自己的指挥进行排练,到大合唱的时候,两个合唱团的水平差异在此时明显地显现出来了。“这引起了余隆的注意,便问国交的是谁排练的,我们就认识了,之后我又对队形什么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也表示年轻人很有想法,然后就记住我了。”
第二年,余隆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把广州乐团排练歌剧的任务分配给了杨洋,他也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之后每年的音乐节,余隆都会给他安排一些工作,直到1999年,爱乐筹备的时候,还未在音乐学院毕业的杨洋,已经参与到爱乐的筹备中了。“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音乐家来说,在还未毕业的时候就能参与到这样的地方工作,和国家最大的交响乐团一起,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指挥梦寐以求的事情。本来毕业之后是要出国的,但由于这个太难得的机会,就放弃了出国,从那时候开始跟爱乐合作到现在。”他在讲这段往事的时候,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可以看出中国爱乐乐团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年轻指挥家来说是何其的重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在。他与爱乐的感情早已不是简单的言语就能表达清楚的,而是十五年累积的“爱乐情”。
与爱乐共成长
中国爱乐乐团转眼成立15周年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爱乐也在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乐团,而杨洋作为年轻的指挥家在时间和经验的沉淀下,也越来越成熟、稳重。面对曾被评判——年轻指挥家由于阅历影响而在音乐表现的实际经验上有所缺乏,杨洋坦言:“我赞同,尽管当时我年轻时觉得不忿,但现在回想觉得那时候是不对的,确实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自己怎么做才是更好的。”
2009年出国游学归来的杨洋,接受了余隆的邀请,参与并一手组建了杭州爱乐乐团。“从1997年开始我就跟着余总,一直到杭爱成立,这么多年,他对我十分信任。早前他找我聊天告诉我,你在指挥上是非常有天赋的,我不需要在指挥上教你任何东西,但我希望你去学管理,就是艺术管理,对乐团怎么管理,音乐季、音乐节等怎么做,他一直带我做这些东西,直到杭爱成立。”
从2009到2015年,这五年时间,杨洋已率领杭州爱乐乐团出色地完成了五个音乐季超过300场的演出。乐团现已成为杭州文化名城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赢得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评价与关注。杨洋坦言,“我短短五六年的时间可以做到中国一流的乐团之一,跟余总当年的培养有太大的关系了。”
从指挥者到管理者,杨洋在角色转换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沉淀。对于未来发展,杨洋说,先做好目前的事,做好指挥,发挥自己“特别用功”的优势,继续努力。
爱乐需要一个家
当问到如何看待中国爱乐乐团的发展的时候,杨洋讲到“爱乐太需要一个家了”,他用了“家”这样的词汇,可见中国爱乐在杨洋的心中,是一种“家”的情感,他说,与爱乐人有一种“默契”,彼此尊重,彼此了解。
中国爱乐乐团这些年的变化被杨洋形容为“越来越成熟了”,“原来无论是水平高或者低的指挥来这里指挥,大家的表现都差不多。但现在就会体现出来,不同的艺术家到这里来,他的艺术是不是得到认可,你听爱乐的演出或排练,你能听出明显的区别。遇强则强,他们提升的空间很大”。在杨洋眼中,爱乐已经具备了严谨、热情、奔放的品格,但还要寻求更大的突破。
“爱乐需要一种契机,让乐队队员以更积极的态度、更严谨的追求去工作。这个是需要在体制上去刺激他们。”杨洋讲,在世界范围内,大的乐团都是靠政府资助的,或是在政府资助的前提下,再由大财团支持、运作。“世界著名的乐团都是有钱的乐团,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他们就是一群街上流浪的小朋友,国家出大量资金培养他们,每年有各大乐团的首席去给他们上课,然后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特别棒的乐团,都是政府资助的力量。”
中国爱乐乐团新团长李南上任后,首先给爱乐安家这样的做法在杨洋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年后,新的音乐厅建起来,他们会有很大的改变。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爱乐之前是没有家的,我们从国图到北展,一直是一种流离失所的情况,不是自己有家的感觉。上海交响乐团最近就有很大的变化,他们的主动性体现得特别充分。”与此同时,爱乐也在努力寻求与市场的结合,如请周立波、白岩松、姜文等客串登台。但杨洋直言“古典音乐如果完全商业化,就会疏于音乐的钻研,失去了艺术家的本行”。
音乐一直在传承
中国爱乐乐团在中国古典音乐的传承上一直担任重要的角色,西方主流媒体称赞他们“为中国交响乐的历史书写了崭新的篇章”“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杨洋谈到2003年他担任指挥的——爱乐首演美国作曲家詹·沙普利的筝协奏曲(世界首演)和日本当代著名作曲家三木稔的琵琶协奏曲(中国首演)这段演出机缘时,讲到“作为中国最顶级的交响乐团,爱乐有责任推动和推广中国的音乐甚至本土的创作,中国的乐器和西方的管乐团合作是一种比较有新意的演奏方式”。
古典音乐本就是音乐里的“阳春白雪”,而中国爱乐乐团在推动古典音乐“雅俗共赏”上,也做了许多的努力,交响乐也逐渐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喜爱。“每年爱乐都有‘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除正常演奏以外,还讲乐器的由来、变化,作曲的含义等,加深观众的乐曲的含义。”至于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杨洋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也会随之提高。“一般来说,只要觉得好听,能被它打动,激动、喜欢,这已经是演奏的成功了。时间久了对音乐的理解会慢慢加深,音乐的魅力也随之传播了。”而爱乐每年的这些普及音乐的活动,无论是去大城市,还是偏远的地方,都座无虚席,这便是“阳春白雪,和者自众”了,交响乐在大众心中,逐渐开始有分量了。
对于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发展和地位,杨洋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音乐现在国际上越来越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原来国家不够强大不被重视,如今国外越来越希望开拓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