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范围放水试验在华北型煤田矿井防治水中的应用

2016-01-26 08:06李凯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水害

李凯

摘要:针对范各庄矿北翼采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通过对小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和分析,采用井下放水试验的方法,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关键词:奥灰水;放水试验;水害;华北型煤田;水质化验

引言

范各庄矿属于华北型煤田,该矿2120(3)工作面位于北翼塔坨向斜区,工作面下部直接充水含水层为12煤底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该含水层下部为K3及奥灰强含水层。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如果采面底板存在隐伏导水构造导通奥灰强含水层,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查清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间水利联系。

1.试验过程

本次范各庄矿放水与连通试验共有观测孔18个,其中地面观测孔3个,井下观测孔15个,放水试验分为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放水试验从1月22日15:00开始,开探11孔放水,至1月26日10:00第一阶段放水试验结束,共历时91小时。第二阶段放水试验从1月26日10:00开始,打开探10、探11孔同时放水,至29日16:30结束,共历时78.5小时。29日16:30第二阶段放水过程结束后,总放水量10835m3,同时关闭探10、探11两个放水孔,开始水位恢复期间的观测。至2月2日16:00水位恢复稳定,放水试验结束,共历时95.5小时,放水实验总共用时11天零1小时。

放水试验的放水孔及观测孔分布见下图1,其中主要放水孔有2个,分别为2120(3)运道625m迎头处探10、探11,在图上以黄色圆圈表示,并插有三角形蓝色的旗子,主要观测孔有18个,分别为2120(3)运道200m钻窝内探1、探2、探3、探4孔,400m钻窝内探13、探14孔,515m钻窝内探17孔,625m迎头处探5、探6、探7、探9、探12孔,北翼露头区域冲14、J17孔,井口区域2-17、K下3、O14孔,用绿色圆圈表示。

图1 放水试验钻孔布置平面图

2.放水试验分析过程

2.1奥灰水分析

本次试验放水过程中,每班对放水孔水质进行化验,未发现NO3-,探10、探11、探17孔水质对比208平7孔水质明显有区别;本次试验过程中,地面奥灰含水层观测孔O14孔水位无明显变化,综合可得2120(3)区域12煤底板含水层水无奥灰水参与。

2.2K3水分析

本次试验K3含水层观测孔有两个,分别是探17孔和K下3孔,其中探17孔12煤至14煤段经注浆封堵,为纯K3含水层水,K下3孔为混合水。

第一阶段放水探17孔水位前8小时不降反升,影响时间约为9小时30分钟,放水过程中水位不稳定,上下波动,第一阶段放水结束水位降深9.12m;K下3孔水位影响时间约为7小时10分钟,放水过程中水位逐步下降,第一阶段结束时水位降深11.2m。第二阶段放水探17孔水位在探10孔打开后,立刻降低4m,且在放水过程中逐步下降,第二阶段放水水位降深16.8m;K下3孔水位逐步下降,第二阶段放水水位降深4.1m。

水位恢复阶段,前8小时探17孔水位恢复13.7m,恢复初始时间20分钟,K下3孔水位恢复1.02m,恢复初始时间5小时5分钟,最终恢复水位探17孔比K下3孔高50米左右。

综合分析可知,2120(3)区域12煤层底板含水层水几乎不接受K3含水层越流补给,仅通过探10孔导通部分K3含水层水。2120(3)区域K3含水层水位较井口区域高50米。

2.312煤底板水分析

本次试验12煤底板含水层观测孔有14个,分别是探1、探2、探3、探4、探5、探6、探7、探9、探12、探13、探14、2-17、大巷探4和地面J17。

该区域12煤层底板砂岩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径流条件好,探11、探10孔放水时,周边钻孔水位均反映灵敏,下降速度快;关水后,水位恢复快,同时通过总放水量10835m3计算平均放水量为1.06m3/min,最终稳定时探11孔和探10孔总涌水量为1.09m3/min,分析可知,该区域12煤层底板含水层横向补给量稳定约为0.94m3/min,探10孔受底部K3含水层补给量约为0.12m3/min。水位恢复阶段,北翼大巷探4孔恢复比井口区域2-17孔快。

通过最终水位恢复值,可看到水力梯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北翼大巷探4、探10、探12、探14、探6、探11、探9、探13、2-17、探1。

结论:2120(3)面区域12煤底板至14煤顶板含水层观测孔水位降深93.3m-120.9m,水位呈平盘状下降,降深明显,反映了该地段水力联系良好、补给水量较小的特点。放过过程中放水量由1.35m3/min衰减为1.09m3/min,水量衰减了19.2%,静储量的消耗。说明了2120(3)工作面区域内无奥灰水参与,不存在垂向补给通道,奥灰强含水层对工作面回采施工无水害威胁。

参考文献:

[1]张平卿.平顶山矿区灰岩水区域治理实践[J].煤矿安全,2013,44(10):146-170.

[2]李金凯,等.矿井岩溶水防治[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45-60.

[3]薛禹群,朱学愚.地下水动力学[M].地质出版社,1979,120-160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害
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现状、预测及防治建议
煤矿水害基本类型与动态演化类型划分
探析煤炭企业矿井水害原因的分析与治理策略
浅析我国煤矿水害防治研究现状及展望*
基于回归模型的青藏铁路水害气象风险评估
煤矿水害特点与防治技术分析
矿井水害立体防治技术体系
浅谈矿井常见水害事故及防治对策
资源整合矿井老空水害分析与防治对策
煤矿防治水害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