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分析
刘辉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施予石蜡灌肠及石蜡胃管注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中转手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出现中转手术者1例(4%),常规组出现中转手术者6例(24%),两组患者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梗阻患者经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不仅可获取良好的疗效,还加速恢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大承气汤加减灌肠;胃管注入;肠梗阻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肠内物质通过障碍性病症,同时也是临床中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临床上一般采用的常规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理想[1]。鉴于此,作者本次对肠梗阻患者实施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50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患者中女14例,男1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9.52±13.41)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5例,粘连性肠梗阻10例,麻痹性肠梗阻7例,不完全肠梗阻3例。观察组中女10例,男15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60.19± 14.12)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11例,麻痹性肠梗阻6例,机械性肠梗阻6例,不完全肠梗阻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肠梗阻评定的标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恶心、腹胀、肛门停止排气以及排便、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主要体征表现为:腹部可见隆起,于腹部、肠形以及胃部等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轻度肌紧张、反跳疼痛以及压痛等痛感;经听诊器检测可听到高亢的肠鸣音等症状;经常规检查发现,早期的白细胞计数为11.0×109/L,而严重性肠梗阻的白细胞计数>15.0×109/L;且中性粒细胞也有所增加。此外,患者还出现血清CO2结合率大大的降低,并发生了代谢性酸中毒、低钠、低钾等引发的酸碱平衡失调等现象,经X线检测发现腹部透视观察到具有多个胀气肠袢以及气液平面等现象。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抑酸、改善水、电解质以及保持酸碱平衡对症治疗;对于严重腹痛者给予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10mg肌内注射治疗,根据病情适当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常规组患者取石蜡80ml向胃管内注入,夹管时间为1 h,2次/d,同时取石蜡200ml的液体保留灌肠治疗,2次/d。观察组实施大承气汤加减灌肠以及胃管注入治疗,该药方主要成分:炒莱菔子20~30 g、厚朴10~15 g、枳实10~15 g、芒硝6~10 g、桃仁6~10 g、赤芍10~15 g、生大黄(后加)9~15 g;水煎取汁约600ml以备使用;然后再利用100ml通过胃管灌注,将夹管时间为1 h,2次/d;然后再选取200ml保留灌肠,2次/d;对于肠梗阻患者可配合实施针刺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等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后12~48 h后若临床症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可由诊治医师根据以下情况考虑是否实施手术治疗,主要有:①患者出现肠绞痛的临床表现以及体征;②患有腹痛以及腹胀者症状均有加重现象,且出现严重呕吐现象;③腹部有固定压痛部位,发现有较肠袢现象;④腹部可抽取出血性液体伴发热。
1.4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的中转手术情况进行查看与统计;②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与分析。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症状彻底消失,排便以及排气的症状均恢复正常;经X线检查腹部呈平状态,且未发现肠形、胃以及蠕动波现象;经听诊检测肠鸣音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恶心、腹痛以及腹胀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均有所缓解,但会有排气以及排便等现象发生;经查体发现腹部呈平软,未有蠕动波以及肠形等情况,但全腹部有稍微的反跳痛,且听诊肠鸣音比较低,经X线检查可见胀气肠袢以及轻微的气液平面;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均未有变化,查体发现有胃、肠有明显的隆起现象,腹部产生反跳痛以及压痛情况,经听诊可听到高亢的肠鸣音或者无肠鸣音。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有效及无效分别为15例、9例、1例,分别占比60%、36%、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痊愈、有效及无效分别为11例、8例、6例,分别占比44%、32%、24%,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中转手术情况比较 实验组25例肠梗阻患者出现中转手术者1例(4%);常规组患者出现中转手术者6例(24%);两组患者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肠梗阻疾病具有高复发率,病发时间较为长久时可导致肾脾虚弱、血气大伤等;西医认为[2],患者经常性复发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不正常状态,而体液细胞与不相关的免疫成分相互结合后,更能加剧肠道粘连梗阻的损害性;在中医上认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前据临床研究证实[3],大承气汤可提高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大承气汤方中的芒硝、生大黄以及枳实可达到消除积滞的作用;而桃仁和赤芍可发挥清热凉血以及润肠通便之效;厚朴和炒莱菔子具有下气除胀的功效;将诸药合共可达到活血以及泻结的作用。经现代药理研究,生大黄具有大黄鞣酸成分,能够增加肠功能的蠕动,便于将肠内物质排出体外。该方中含有芍药苷、大黄素等药物成分[4],可发挥抗菌以及抗溃疡的功效 ,能将肠壁血液循环提高,提高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功能,进而将有效消灭肠内病毒,促进肠内蠕动恢复正常状态,减少复发率[5]。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实施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后,总有效率以及中转手术率分别为96%、4%,常规组分别为76%、24%,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及胃管注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肠梗阻患者的不良症状,减少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1]马越,孟繁洁,靳英辉,等.中药灌肠联合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疗效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9(10):1254-1262.
[2]王国豪,马越,靳英辉,等.中药胃管注入治疗肠梗阻效果的系统评价.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5,11(3):371-377.
[3]陈书华.大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与护理.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8):157.
[4]刘绍永,傅延龄.大承气汤临床观察类文献方药用量分析.环球中医药,2016,9(5):571-574.
[5]闫韶花,陈欣燕,焦拥政,等.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临床用量研究.中医杂志,2013,54(22):1953-19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89
2016-09-06]
113300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