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B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诊断的价值研究
李玉
目的研究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首先采用常规的心电图进行检查、诊断,而后采用B超进行检查、诊断,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无误诊。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率20.7%、左房增大率31.0%、主动脉弹性下降率10.3%、左室高电压率12.1%、主动脉扩张率3.4%;B超诊断左室肥厚率44.8%、左房增大率63.8%、主动脉弹性下降率25.9%、主动脉扩张率56.9%,B超无左室高电压诊断结果;两种检查除左室高电压诊断结果,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更为理想,能够提升患者疾病诊断率,更有利于患者疾病诊断。
B超;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价值;心电图
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高血压性心脏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也较高。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肌细胞肥大、细胞间质纤维化的发生率也会升高,进而诱发心脏病。本病若不能及时诊断、治疗不仅会导致疾病恶化,同时也会增加患者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以往临床中多采用心电图对疾病进行诊断,但心电图的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不断的发展,B超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不断升高,应用效果也非常理想。为进一步证明上述观点,本次研究抽选了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对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旨在为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男29例,女29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3.4±10.2)岁,高血压病程2~10年,平均高血压病程(5.9±1.4)年,心脏病病程5个月~7年,平均心脏病病程(3.2±1.4)年。高血压分级:Ⅰ级29例,Ⅱ级16例,Ⅲ级13例。所有患者均无冠心病、心瓣膜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
1.2 方法
1.2.1 心电图检查:采用12导联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检查前1 h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患者仰卧位,裸露胸部、手腕和脚踝,保持静息。将导联与心电图检查仪器进行连接,接通电源,预热后采用酒精棉球对导联进行擦拭,减少皮肤电阻,连接导联,调节仪器参数,开始进行测量。包括P波、R波、T波振幅、P-R间期、Q-T间期以及R-R间期。
1.2.2 B超检查:患者检查前1 h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患者首先仰卧位,保持静息,呼吸平稳。在患者心前区涂抹耦合剂,探头频率为2.0~3.0 MHz,患者转换体位到左侧位,对心脏横切面、纵切面进行检查,同时对舒张期血流频谱、E波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查,并记录数据。
1.3 诊断标准
1.3.1 心电图诊断标准:患者左室电压升高;ST-T向量、QRS波最大向量出现对向变化;额面心电轴左偏,角度<30°。只要患者左室电压升高,无论出现后续哪条症状均可视为左室肥厚。
1.3.2 B超诊断标准:心室舒张期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室间隔前后径长度>12.5mm。在心室收缩期患者室壁厚度增加>65%,但<70%者视为室间隔肥厚。左室后壁舒张期前后径>13mm者视为室后壁肥厚。女性左室内径>50mm,男性>55mm者视为左室肥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种检查方法均无误诊。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率20.7%(12/58)、左房增大率31.0%(18/58)、主动脉弹性下降率10.3%(6/58)、左室高电压率12.1%(7/58)、主动脉扩张率3.4%(2/58);B超诊断:左室肥厚率44.8%(26/58)、左房增大率63.8%(37/58)、主动脉弹性下降率25.9%(15/58)、主动脉扩张率56.9%(33/58),B超无左室高电压诊断结果,其他4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12.48、4.71、39.32,P<0.05)。
高血压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本病不能治愈,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高血压的发生与患者饮食、生活习惯、睡眠、心理状态等因素有何直接的相关性。近年来,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发生巨大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趋于年轻化[2]。血压升高后会直接对心脏功能造成影响,而心脏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脏器,若患者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疾病状态下,心脏的功能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3]。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容易导致心肌肥厚、心室扩张,甚至诱发心脏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并积极开展治疗。
以往临床中以心电图诊断为主,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不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和创伤,在临床中的使用率较高。但心电图只能够对心肌的检查时间段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测,若患者此时心脏功能平稳则不能对疾病进行诊断,且其不能了解心脏的解剖形态,因此临床中存在较大的限制[4]。
B超是一种影像检查手段,在临床中同样具有无创、安全的优点,患者不会受到创伤,因此能够配合检查,其能够重复检查,且价格低廉,因此非常受到患者的青睐[4]。心脏B超在检查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心脏的解剖结构,并能够将图像显影固定,有利于后续观察。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来说,血压长时间升高心脏必然会受到影响,心脏超声能够利用探头发射的超声波作用于心脏部位,并能够通过超声波的反弹对心脏形态进行绘图,且不会对相邻的脏器、组织造成影响[5,6]。医师也能够通过显示屏实时观察心脏的活动状况,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心电图则不具备上述优点,一旦患者出现心室肥厚表现,但由于电位抵消,心电图仍然可出现正常结果,进而导致疾病误诊、漏诊[7]。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诊断左室肥厚率20.7%、左房增大率31.0%、主动脉弹性下降率10.3%、左室高电压率12.1%、主动脉扩张率3.4%;B超诊断左室肥厚率44.8%、左房增大率63.8%、主动脉弹性下降率25.9%、主动脉扩张率56.9%。除左室高电压,B超对患者疾病的诊断率要远远高于心电图(P<0.05),其主要是因为B超能够实时成像,准确的测量、计算室壁间的厚度,评估心脏的射血功能,同时评判瓣膜返流状况,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可知:高血压会影响心肌正常的收缩功能,心脏代偿期时心电图无法对心肌功能进行检查,无法反映疾病水平。但B超则能够明确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心肌肥大、心室肥厚表现,诊断率更高。尤其是针对中晚期患者,心电图的检出率相对偏低,因此要联合B超进行检查,让患者更早的接受有效治疗,控制疾病发展[8]。
综上所述,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检查效果更好,能够更清楚的明确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和心室活动情况,同时也能够对心室血流情况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1]彭莉.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6):3542-3543.
[2]邓慧慧.心脏B超和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8):3838-3839.
[3]江娟.心脏B超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对比分析.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3):356-358.
[4]周美华.心脏B超和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西藏医药,2016,37(2):18-20.
[5]何美菁,王玉英.心电图检查与心脏B超检查应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效果比较探讨//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研讨会综合刊,2015:2.
[6]吴坤.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价值.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10):181-182.
[7]陈俊枝.6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脏B超检查结果与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4,16(25):46-47.
[8]张秋云,郑丽萍.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4):33-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41
2016-09-13]
116500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