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贤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志贤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50例颅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P<0.05)。结论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和应用。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颅内血肿是一种常见的脑颅外伤继发性病变,诱因较多,主要有情绪激动、身体过度疲惫、排便用力等[1],具有高并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该病症状较重,如果没有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残疾或者死亡,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增加家庭负担[2]。本文以本院近期收治的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组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了50例颅内血肿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52.5±10.5)岁,高血压病史4~24年,入院时间2~63 h。经检查,这些患者无先天性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符合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清除手术治疗。
1.2.1 药物治疗 首先,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将120ml浓度为20%的甘露醇注入患者体内[3],每4小时一次。然后,待患者颅内降压后,进行止血和吸氧处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确定吸氧时间。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出现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发应,最大限度的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患者颅内压力、调整血压状况、维持呼吸畅通,预防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情况,防止出现肾脏功能衰竭,保证电解质的平衡,缓解病情状况,防止血肿面积扩大。药物治疗属于一种比较保守的治疗方法,见效时间较长,医护人员应保证充分的耐心,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情绪,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1.2.2 微创清除术治疗 治疗前,应结合CT扫描影像判断患者的颅内血肿情况,选择钻孔的最佳位置,防止因开颅切口设计失误造成手术失败。治疗时首先,根据患者的CT扫描图像确定颅内血肿的中心点,使用专业的穿刺针,将其固定在患者颅骨上,然后,将4ml生理盐水注入患者血肿处,静置4 h,观察患者颅内血肿情况。对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使用针形血肿粉碎器,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利用手动电力驱动,将粉碎针刺入患者颅骨内,到达血肿中心,使用注射器将暗血抽出。待患者颅内血压稳定后,再给予其辅助药物和护理,可使用冰盐水或者肝素液冲洗患者颅内血肿处,待排出的清洗液澄清后,停止操作。钻孔引流冲洗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动作轻柔,避免造成脑细胞和脑组织破裂和出血,同时,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上述治疗过程应分为3个步骤,1次/d,重复4~5次。微创清除手术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观察患者脑部CT影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些患者患有颅内血肿的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损伤症状,因此医护人员应该慎用甘露醇脱水,避免加重患者的肝肾功能衰竭。同时医护人员应该完善相关表格,注意保持干净、卫生的病房环境,勤换被褥和床单,防止细菌病毒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处理包括:①预防细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出现,避免出现并发症;②控制血压,减少颅内出血的可能;③注重实用支持疗法,必要时可以切开患者气管,采用鼻饲喂养;④进行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疗效标准如下。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无病残。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89%,伤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49%。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20%。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死亡率与再出血率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因个人体质原因死亡,4例患者有再出血症状,观察组死亡率为8%,再出血率为16%;对照组有8例患者死亡,6例患者再出血,死亡率为32%,再出血率为24%。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出现2例肺部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1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对照组患者中出现5例肺部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1例消化道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36%(9/2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者中基本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中基本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清除手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颅内血肿方法,其手术创口比较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安全性高,清除血块的速度快,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微创清除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并通过与药物治疗的比较,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和数据。颅内清除术具有优点如下:①安全快捷,受限制少,操作过程简单,对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损伤比较小。血肿穿刺针外径小,医生应该在操作过程中避开患者头皮、脑膜、脑皮质等组织,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同时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的减小穿刺针造成的创伤面积。②治疗彻底,不会发生感染或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微创清除手术将患者的颅内血肿块捣碎并排除,同时使用了清洗剂对患者的颅腔进行了清理,能够减少病症复发的可能性,保证治疗效果。③微创清除术能够在血肿尚未凝固之前将其捣碎,有利于血块排除,减少压迫神经的情况,避免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失。④操作过程十分简单,这一点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优势明显,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较小,后期康复的速度快。老年人体质比较特殊,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较差,且肾脏功能差,微创清除术能够避免全身麻醉,这对老年患者老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老年人体质比较特殊,对抗细菌病毒的能力较差,且肾脏功能差,微创清除术能够避免全身麻醉,这对老年患者老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病情状况基本相同。术后,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8%,再出血率为16%,并发症发生率为16%,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优于使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即对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清除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康复速度快,满意度、配合度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1]张俊,谢仁龙.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25-227.
[2]苏彦果,袁发东,李建明,等.微创清除治疗颅内血肿60例临床分析.医学综述,2014,20(11):2068-2070.
[3]卢海.改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8):189-1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40
2016-07-15]
136000 吉林省神经精神病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