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迷菊,王盈峰,张德恩,王洪斌,张士康*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2.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保山 678100)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优势与思考
宿迷菊1,王盈峰1,张德恩2,王洪斌2,张士康1*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2.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保山 678100)
“十二五”期间昌宁县茶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等持续稳步增长,标准化茶园建设及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取得进展;茶叶培训、品牌打造、古茶树保护、茶文化建设等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对“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T+0”价值提升行动和举措。
千年茶乡;昌宁红茶;茶产业;古茶树;公用品牌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的澜沧江畔,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的结合部,隶属保山市,辖13个乡镇、124个村(社区)、1164个村民小组,其中4.7万户农户、20余万人涉茶种茶,有汉、回、苗、彝、傣等8个世居民族,总人口35.07万人。
茶叶是昌宁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昌宁县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等持续稳步增长,标准化茶园建设及标准化初制所建设取得进展;茶叶培训、宣传推介、品牌打造、古茶树保护、茶文化建设等稳步推进,全县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千年茶乡”品牌更加响亮,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十二五”期间,全县茶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全县茶园面积由 2010年的 14.31千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16.69千公顷,增长16.6%;其中,投采面积16.53千公顷,投产率达到99.08%,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68千公顷,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9.13千公顷,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茶园面积513.3公顷。
全县茶叶产量由1.03万吨增加到2.28万吨,增长121%,年均递增17.2%;茶叶工农业产值由4.1亿元增加到15.15亿元,增长269%,年均递增29.8%,其中农业产值由2.21亿元增加到7.06亿元,增长219%,年均递增26.1%,工业产值从1.89亿元增加到8.09亿元,增长328%,年均递增33.5%。
2015年,红毛茶1.07万吨,产值3.41亿元,烘青毛茶0.85万吨,产值2.64亿元,晒青毛茶0.36万吨,产值1.01亿元;精制茶总产量为1.31万吨,精制率为57.5%;古树茶产量约300吨,产值达1亿元。五年间,昌宁县主产的三大茶类:红茶、绿茶和普洱茶(晒青毛茶)产量产值俱增,其中红茶增幅最快。
截至2015年底,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40个,茶叶初制加工企业451个,其中,标准化茶叶初制所10家,初、精合一茶叶加工企业18个,获得SC认证企业33个;涉及古树茶生产加工的茶叶企业有30多家,并按照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扶持发展了保山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年产值在1千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
2.1 自然条件优越
昌宁县位于云南西部,东经99°16′~100°02′,北纬24°14′~25°12′之间。境内97.1%的土地都属于山区和半山区,海拔在608~2876米,由低到高形成了亚热河谷区、温热山坝区、温凉山坝区和高寒山区四种气候和植被类型,形成了立体分布的优势产业群体[1]。
全县茶区多分布在海拔1400~2000米地带,土壤多为红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4.50~6.50,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1]。县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雨量丰沛,空气湿度大,云雾期满射光多,茶树长势旺盛,茶叶品质好。
2.2 茶树种质资源丰富
昌宁县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有野生型的“大理茶”、栽培型的“普洱茶”和两者相间的“过渡型”茶资源[2]。野生型古茶树品种主要有野生箐茶和大理茶(报洪茶);过渡型古茶树在田园镇新城村瓦谷箐和新华村石佛山两地发现,主要是大理茶亚系中叶种;栽培型古茶树品种主要有藤子茶、昌宁大叶茶、漭水原头种和温泉原头茶。漭水原头种和温泉原头茶被列为第一批审定的国家级大叶种群体种地方茶树良种。目前,全县种植保存茶树品种及种质材料95份。2015年底,全县无性系茶树良种7680公顷,地方群体种(勐库种)面积9000公顷,古茶树20多万株,全县百年以上古茶树分布面积2533公顷。
2.3 文化底蕴深厚
昌宁种茶历史悠久,从昌宁县出土文物中的陶器茶具残片可知,昌宁先民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习俗。在哀牢国(距今约2400年),昌宁先民就开始引种野生茶,今境内尚有野生古茶树及遗存栽培型古茶树2000多公顷。优宜的自然气候,造就了优质的茶树资源,昌宁成为西南茶马古道网络支线的必经之地,处于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昌宁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作为贡品上奉朝廷[1]。据《顺宁府志》记载,昌宁大规模种茶始于清末。20世纪初开始引进大叶种育苗成片种植。1958年4月,昌宁县生产出第一批精制红茶,并建成了昌宁红茶精制厂,同年底,昌宁茶厂荣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奖状。20世纪50年代以来,昌宁茶叶因品质优异,生产和出口都达到了高峰,据《昌宁县志》记载,昌宁茶叶曾长期作为国家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昌宁赢得了很多荣誉。
3.1 昌宁茶产业“T+0”价值提升行动
3.1.1 概念解析
根据现有昌宁县茶产业情况,对“十三五”期间的茶产业发展提出了昌宁茶产业“T+0”价值提升行动。“T+0”中T指TEA(茶),+0是指在原有价格后面加“零”,寓意价值提升。具体内容为:以《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为指导和主线,以茶叶品质提升为产业培育的重要基础,以做强品牌和做大市场为产业培育的重要拉力,以培育经营主体为产业培育的活力,以产业精进为支撑,以茶旅融合为方向,以政策扶持为助推器,根据产业现状对每年的发展重心做一个定位和谋划,进行昌宁茶产业价值提升行动。
3.1.2 年度发展规划
将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提出的“五工程+五体系”(即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知名品牌创建工程、茶文化与旅游开发工程以及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及可追溯体系、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分年度重点实施。
2016年设定为品质提升之年,实施重点包括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及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2017年设定为品牌与市场联动之年,主要致力于龙头企业培育和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并建设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2018年设定为产业精进之年,重点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完善茶叶科技支撑体系;2019年设定为茶旅融合之年,在前几年建设现代茶园的基础上,着力加强茶文化与茶旅游的结合和开发;2020年设定为协同发展之年,即五年的重点项目协同发展,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之年。
3.2 昌宁茶产业价值提升行动措施
创新昌宁县茶产业发展思路,汇聚全县之力加快茶产业的发展。
3.2.1 改变一个名称,顺应茶产业发展的产业定位
根据昌宁县茶产业的产业定位,生态是昌宁茶叶的第一个关键词。昌宁县的栽培茶园多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森林覆盖率高的高原山地,生态良好,品质优良,笔者建议,将“台地茶”(人工栽培茶园采制的茶叶)统一改名为“高原生态茶”,以有别于高山茶,既说明了茶叶生长的海拔高度,也点出了茶叶优良的生态环境,隐喻茶叶生态、健康、高品质。
3.2.2 明确两个定位,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凝聚力
(1)县域定位:“千年茶乡”和“滇红核心产区”
2006年,经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昌宁古茶树鉴定组的分析研究,认为昌宁的部分古茶树不亚于云南省已报道的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表明昌宁利用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此亲笔题词。所以,建议昌宁的第一个县域定位为“千年茶乡”。
昌宁县于1933年由永昌、顺宁(今凤庆县)相邻的部分区乡析置设县,取两府名称之第二字,谓之“昌宁”,既有划地组合之由,又有昌盛安宁之意。1939年,滇红由顺宁实验茶厂试制成功。作为山水相连茶叶品质同样优异的相邻县市,昌宁亦为滇红核心产区之一。所以,建议对县域的第二个定位为“滇红核心产区”。
(2)品牌定位:“滇红新秀”
据《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滇红工夫茶品牌价值15.91亿元。那么,昌宁县的区域公用品牌——昌宁红茶如何定位?笔者的建议就是“滇红新秀”,寓意昌宁红茶为滇红工夫茶中的后起之秀。昌宁红茶在生产工艺上有所创新,发酵程度比传统工艺轻,某些产品类型增加理条(做形)工序;在产品形式上有所创新,不仅有传统的毛峰形,还创制了针形、螺形等形状,另外还增加了野生古树红茶和古树红茶;在品质特征上有所创新,与传统滇红相比,香气更加甜香浓郁,滋味浓强度降低,更加甘醇,汤色由红艳变为金黄至橙黄明亮。三个创新让昌宁红茶脱颖而出,成为滇红里别树一帜的优秀代表。
3.2.3 强化三个要素,提升茶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昌宁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是抓好三个关键要素:“品质、品牌、市场”。品质已经在稳定提高,品牌和市场尚待努力。笔者提出“T+0”价值提升行动,把“品牌”和“市场”这两个要素作为行动的两翼,突破现有发展瓶颈。
(1)提升品质,奠定茶产业发展基础。首先大力实施现代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生态化标准茶园;“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建设古茶树保护示范园(点);适当培育一批乔木茶园;创新栽培模式,发展复合生态型茶园,建设多功能茶园。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茶叶专业村和茶叶强镇。其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野生型古茶树的保护和繁育。第三是提高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化水平,完善标准化生产及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实现茶叶现代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全程可监控、可溯源。
(2)打造品牌,提升昌宁茶叶影响力。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 “昌宁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塑造和保护力度,实施公用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知名商标的管理。从精神、情感和文化的方向,深度挖掘昌宁茶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昌宁红茶推介会”以及茶叶评比会、展销会、推介会、洽谈会、招商会,建立销售平台,把茶产业的发展与品牌培育、茶文化的推广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市级、省级、国家级的茶叶新科技、新产品开发研讨会、茶文化节在昌宁召开,有计划地组织从事茶叶生产的企业和人士到国内外参加博览会、洽谈会、展示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加大品牌宣传和保护力度[3]。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培育驰名商标,全面推行茶叶品牌化经营。
(3)拓展市场,营造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整合现有市场资源,打造成为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现代化茶叶产地交易集散中心。二是加快与全国销区茶叶市场对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初制所到大中城市开设茶叶销售窗口,开办昌宁茶叶专卖店。重点拓展长三角市场、北方市场,拓展东北、西北市场,不断扩大昌宁红茶的市场份额。三是加快出口贸易型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四是积极发展茶叶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茶叶电商、茶叶流通配送、服务中介组织,同时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昌宁县茶叶营销能力。
3.2.4 做好四个“一”,建立茶产业发展的支撑点
昌宁茶产业“T+0”价值提升行动,还要做好四个“一”:“落实一项规划,出台一类政策,做好一批招商,建设一支队伍”。
(1)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根据《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2020)》(昌宁县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于2015年11月联合制订)的内容,进行深入策划并行动,将规划落到实处。
(2)出台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一是制订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着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方式,由无偿支持为主转为有偿支持为主,通过财政资金参股、控股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四是落实茶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茶产业,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3)优化投融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探索茶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向茶叶生产大中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此外,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合作者,与国内外大茶叶生产经营商联合,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可重点建设速溶茶粉、抹茶、茶食品等茶叶深加工企业,加大茶叶全产业链的开发。
(4)构建茶产业创业创新团队。一是培养本地有创业业绩、创新成果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对高层次紧缺型人才的引进;二是注重基层科技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悉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三是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技术、管理、科研、营销等专业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创新团队。
在提升茶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健全“五动”机制:“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基层行动”,用好六大战略:“品牌兴茶、市场兴茶、龙头兴茶、旅游兴茶、有机兴茶、文化兴茶”。
总之,在昌宁茶产业“T+0”价值提升行动带领下,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五工程,完善五体系,最终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将昌宁打造成为生态、健康、高品质的茶叶强县,建设成为重要的云南省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示范县,国内外著名的茶旅胜地和最宜人居的“千年茶乡”。
[1] 昌宁县文化发展促进会编.昌宁茶叶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10.
[2] 昌宁县人民政府编制.昌宁古树茶[M].2013.
[3] 马军辉,潘建义,雷永宏,等.丽水市茶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6(1):55-59.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f Tea Industry in Changning County
SUMi-ju1,WANG Ying-feng1,ZHANG De-en2,WANG Hong-bin2,ZHANG Shi-kang1*
(1.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COOP,Hangzhou 310016,China;
2.Leading Gro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Changning County,Baoshan City of Yunnan Province,Baoshan 678100,China)
Tea industry has achieved furthe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especially in plantation area,yield and output value.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ed tea plantation and tea primary processing organization have also made progresses.Steady progress was made in tea training,brand building,ancient tea tree protection and tea culture construction.On this basis,advantages and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angning County were analyzed,while plan of the “T+0”value promotionmeasureswere put forward for the“13th Five-Year Plan”.
Ancient tea county;Changningblack tea;Tea industry;Ancient tea tree;Public brand
F326.12
A
2095-0306(2016)05-0005-04
中国茶叶加工 2016(5):5-8
2016-07-13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
宿迷菊(1981-),女,山东菏泽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产业政策与茶业发展策略、茶文化与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16541082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