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改变世界的核心引擎

2016-01-25 09:34张锐
决策与信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数据中心服务器用户

张锐

从概念炒作到落地商用,从曲高和寡到众星拱月,云计算在穿越时空之中向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与角落进行着强力地渗透与辐射。这一全新的信息技术力量所能颠覆的不仅仅是大众的传统消费方式,更能创造反应更加快捷与成本更为低廉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并带动企业管理发生革命性进化;而在全球范围内串起一条长长崭新产业链的同时,云计算向人类输送的财富基因正一天天蔚然长大。

从云端到世间

8年之前,云计算的英语单词还不存在,6年之前,云计算的中文词语还没出现,3年之前,许多企业对云计算还是丈二和尚,而如今,云计算已经完全走出思想的圣殿,飘然降落在公众的面前,在面朝市场百般舞弄着妩媚身姿的同时,云计算正在向人们传递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别样韵味与风情。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目前全球有100多种,但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诠释。在NIST看来,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说得通俗一点,云计算就是将ICT(信息通信技术)资源统一组织起来,在计算机之间实现资源的灵活调用和配置,并借助大型服务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提供给买方。打个比方,过去每家每户一口水井,不用的时候就处于闲置状态,现在我们建起了自来水网,用水就可以按照需要来使用,谁都可以用,用多少就分配多少。在虚拟时空中,云计算可能距离用户很远的地方,但在使用的时候,就像在身边一样。

作为ICT领域全新成果,云计算既吸收了网格计算的长处,也有效用计算的特征,同时具备了自主计算的功能。所谓网格计算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低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攻克大问题。效用计算则是众多用户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打包给一个计算服务商,类似居民向电厂购买电量一样;而自主计算则是一种具有自我管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相对于网格计算,云计算不需要进行任务的分发,而是对于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并且处理能力更为强大;相对于效用计算,云计算提供服务更为廉价;相对于自主计算,云计算更为快捷,而且具有更强的容错与纠错能力。显然,云计算是网格计算、效用计算以及自主计算的集大成者。

由于需要借助网络组织与配置ICT资源,云计算自然就离不开互联网尤其是物联网;又由于云计算需要集中占有和处理资源,云计算更需要大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同时云计算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由此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因此,云计算离不开服务器硬件资源。可以说,互联网、大数据和服务器构成了云计算的三大核心支柱。

云计算中的“云”规模有大有小,这取决于云计算的服务器数量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如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亚马逊、IBM、微软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即便是部分企业的“云”一般拥有数百或上千台服务器。有了云服务器的支持,云计算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对于用户而言,只要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接入“云”中心,就可在任意位置获取应用服务。“云”永远飘移在用户的身边和头上。

云计算中的“云”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公有云”是对所有申请接入的用户开放的“云端”,如游戏云、动漫云、商务云等;而“私有云”是端对端地对特定客户开放的“云端”,如企业云、政务云等等;“混合云”则是一个半开放化的“云端”,依照客户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云服务。云的供给都是基于真实的需求,就像居民家中使用水,电,煤气那样计费,用户获取“云”也需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行。“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以满足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基于以上三种云,云计算的商品与服务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三种方式进行。IaaS是向用户提供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如硬件服务器租借;PaaS是向用户提供实施开发的平台环境和能力,如软件的个性化定制与测试,商业方案的开发和部署等;SaaS是指向用户提供可以租借的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如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与营销软件等。在三者之中,IaaS是技术门槛和技术含量相对低的部分,竞争的是资本和规模;技术含量最高的是PaaS,它是最活跃也是拉动云市场发展的关键。从全球来看,目前从事IaaS的主要服务商有亚马逊、Rackspace等,提供IaaS服务的有HP、IBM等,提供PaaS服务的有微软、谷歌等。

颠覆性革命

如果说计算机的出现将人们从真实世界引领到了虚拟空间的话,那么互联网的面世则将一台台PC有机地串联起来,打破了人与人、物与物交互的时空界域;而云计算的华丽落地则在进一步更新人际交互方式的同时,也将社会资源的配置带入一个速度更为快捷和成本更为低廉的通道之中。正是如此,云计算堪称是继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TT浪潮。

购买一个主机或者个人服务器,外加显示屏,或者通过购买一台自带内部驱动的笔记本,链接上网,获取自己的ICT资源,这就是用户传统的计算机消费模式。为了支撑应用,用户还要购买和安装相关软件,同时软件升级还须付费;而一旦电脑给病毒或黑客袭击和破坏,用户必须请人维修并支付相关费用,如果遭遇重要文件和资讯丢失,其间用户所遭受的工作损失与精神折磨可能无以名状。然而,在云计算之下,上述所有自建式消费所产生的烦扰和痛苦将会一扫而空。由于服务器“托管”在云中心并且是开放的,用户只凭借一个显示器或者同时在几个显示器之间来回自由切换,在根本不需要自行安装软件和程序的前提下,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ICT资源,由此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购置成本与维修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进入大数据时代,每天用户需要处理的相关信息急剧增加,而这远非一台传统的计算机所能承载或胜任,但云计算却完全不同,由于服务器集中在云中心,仅一台单独云服务器的数据处理功能就为传统服务器的数百倍,如果若干台云服务器串联起来联手运算,就可让用户体验到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甚至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因此,当用户接入云计算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在高速运行的宽带网络环境中,用户原先要花数万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要花费几百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

在驱动着个人用户从以往自建自用的ICT消费模式向寻求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模式转变的同时,云计算带给企业用户的颠覆意义也不言而喻。传统上,企业往往会投入巨额费用购置ICT设备,然后安放在通风条件和温度条件良好的机房中,在搭建了数据库之后,企业必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维修,一旦触发病毒,或者当数据总量超过100TB时,可能连专业技术工程师也无可奈何。然而,云计算的到来与蔓延,将彻底颠覆了企业传统的ICT架构,即企业从原先统一购买硬件与软件的消费模式转为对云服务的按需购买,企业ICT进入了云服务+大数据的时代。受此影响,企业既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而且“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由于云计算时空的“云”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相应地就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因此,只要企业需要,云计算就可以就同一问题提供多通路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云计算的高速计算功能能够保证向企业快速提供资源的供应与交付,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反映度,同时大大降低企业用户与服务商之间的互动成本。来自新加坡和台湾的企业实践证明,云计算环境下企业的信息管理成本与自建自护式的企业信息管理成本要低40-80%。

颠覆企业ICT资源投入与管理构架的同时,云计算将引领整个ICT产业的根本性重组。传统的ICT产业能力基本封装于具体的硬件产品中,如驱动能力封装于主机之内,程序编写能力置于光盘上,芯片处理能力附着在电路板之中等等,而且ICT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芯片厂家和操作系统厂商。但是,在云计算产业中,云计算服务商成为了市场的最重要主导力量,它们作为连接用户与应用的关键环节,凭借用户需求感知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满足和引领用户需求带动硬件制造的不断演进和软件设计的不断升迁,进而形成对产业链的领导力。一个基本的产业发展趋势是,计算机主机生产厂商将变成网络运营商,他们不再投入巨额的费用用于新主机研发,而只需要升级自己的服务器;在软件领域,整体业态向服务化转变,传统桌面应用软件将向网络化的在线应用软件转变;在终端领域,随着应用和数据向云迁移,集成了云端应用的瘦终端产品将成为重要趋势。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由于云计算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层面,出现诸如政务云、教育云、健康云等各种各样的“云彩”,云计算将有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如人们可以居家办公,不需要在上下班的路上穿梭忙碌,从而减轻公共交通压力;人们也需要从“云”上就地获得政务信息,从而倒逼政府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另外,云计算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等资源,提供同样的业务能力所需的设备数量大大减少,利用率大幅提升,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单位服务能力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促进绿色经济的成长。非常重要的是,云计算使得大量经济运行、社会服务、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向具有领先优势的云计算服务企业汇集,进而使云服务企业的归属国形成强大的信息资源掌控力和国家竞争优势,成为信息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谁能引领云计算的脚步,谁就能够掌控未来全球最重要的资源,从而抢占到世界科技、产业的创新制高点。

早飞的鸟儿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科研报告,在高达价值2万亿美元的全球IT支出中,2014年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17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0%;同时,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里,全球用于云计算服务的支出或将增长3倍,预计到2020年全球信息通信技术支出将增长到5万亿美元,其中有60%的增量将由和云计算所产生。从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的云计算服务规模仅占IT市场总量的1/40,还有1000多万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不是以云的方式工作,另有3000多万台服务器不在托管中心。如此庞大的产业增升与商业拓展空问令国际TT与传统电信巨头们个个摩拳擦掌和精神抖擞。

作为全球云计算服务领域不折不扣的老大,至今已在云服务市场浸淫了7年之久的亚马逊,其主要发力的目标是IaaS市场。资料显示,目前亚马逊的Web Services云服务(简称AWS)拥有八个数据中心,其中有3个位于美国境内,其余分别位于爱尔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同时,AWS服务已经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拥有包括《纽约时报》、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40多万个商业客户。来自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分析称,目前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3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的5%。

与亚马逊相比,率先提出“云计算”概念的谷歌在云服务市场的扩军圈地之势自然不落人后。除了能够提供稳定的PaaS和IaaS外,谷歌的优势在于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云”,在全球有30多个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总数超过100万台,而且在运营效率和自动化管理程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云指标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并且这些产品大都以Web的形式发布。目前,谷歌手中当红的云计算产品有可以提供IaaS服务的Google Engine、提供PaaS服务的Google App Engine,以及大数据云应用程序Google BigQuery。资料显示,Google APP Engine的用户数已超过1000万,其中在线办公套件Google Apps的企业用户也突破了400万家。相应地,2014年谷歌的Google Engine、Google App Engine以及Google BigQuery营收增长84%,达到16亿美元。

架构在Cloud OS之上的微软“计算云”主要由Windows Server、Windows Azure、Office365和Dynamics CRM四大产品构成,其中Server负责交付私有云,Azure主要交付公有云,Office 365和Dynamics CRM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支持。目前“Cloud OS战略合作伙伴”覆盖了全球范围内25个世界顶级的云服务供应商,成员遍布全球131个活跃的市场,并管理着分布在431个数据中心的250万余台服务器。作为微软云服务的主打产品,Azure目前已经拥有25万客户,Office 365用户总数达到1520万人。

号称“蓝色巨人”的IBM一方面将X86服务器业务卖给联想以剥离传统低利润业务,另一方面迅速地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高端服务上来。资料显示,仅2014年,IBM就斥资12亿美元扩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其在全球五大洲新建15个数据中心。按照既定设想,今年IBM在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中心数量将达到40个,覆盖15个国家。云计算业务收入进账70亿美元。

当然,除了有头有面的互联网巨头和IT大佬们在云计算领域纵横捭阖外,人们也不难见到像苹果、思科等那样财大气粗的科技企业跨入云计算地带的铿锵脚步,同时还有诸如Digital Ocean、Joyent在内的新创云服务公司在小众市场上勤耕不辍。除此之外,云计算领域还不时闪现出传统的国际知名电信运营商的矫健身影。如美国的AT&T五年前就开始涉足云计算服务市场,尤其在IaaS方面,AT&T不仅整合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五个超级数据中心,而且借助所拥有的网络,建立了包括38个数据中心在内的云服务网站,以及美国的四个互联网国际节点和四个客户服务中心。AT&T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其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连接三大洲,让55个国家可以使用云服务。

在密集排兵布阵的同时,巨头们也纷纷通过并购的方式开疆拓土,如IBM收购Platform,戴尔收购Force10,微软收购Opalis,苹果收购Union Bay Networks等。不仅如此,处于各垂直领域的企业也在寻求通过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形成新的产业集团,以谋取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如思科、EMC、威睿组成“VCE联盟”,法电、思科、EMC、威睿组成“Flexible4 Business联盟”。与此同时,IBM不仅寻求与苹果合作,销售预装有Bluemix生态链联接的云计算企业应用,而且与微软携手,向数以百万计的Windows开发者敞开大门。从目前来看,国际上知名的云服务企业不仅形成了提供大规模全球化云计算服务的能力,而且成为了主导云计算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锋力量。

中国天空的“云”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专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正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36.69亿美元。的确,从增速来看,中国云计算的前行脚步远快于全球20%的增长水平,但从绝对规模考量,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目前只占全球的3%,与美国高达60%的占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显然,中国云计算市场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问与商业诱惑。

扫描国内云计算的BATH(百度、阿里、腾讯、华云)四强阵容,作为中国最大的独立云服务提供商华云数据可圈可点。资料显示,华云数据在国内拥有超过15个城市20个数据中心上万台物理服务器集群,在此基础上,华云数据推出的国内首个运营型云应用平台已与3000家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独立软件供应商)签署了进驻协议。目前,华云数据推出了第四代架构云计算产品,其依托于华云数据自主研发的云计算资源调度和管理系统——云巢,而在云巢管理下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帮助下,华云数据云主机的磁盘I/O速度已超过微软、亚马逊等企业,在全球公有云领域达到业界第一。

作为中国第一大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阿里云不仅拥有单集群规模达5000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而且建有四个大型数据中心。在内部,阿里云运行着几十万家客户的电商网站、ERP、游戏和移动App等各类应用和数据,对外,阿里云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云计算联盟——云栖小镇联盟,并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上下游的优秀TT企业融入其中。最让阿里云自豪的是,经过五年的积累,其手下堪称核武器级别的大数据产品——ODPS(开放数据处理服务)前不久发布,测试结果显示,ODPS可在6小时内处理IOOPB数据,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

百度云是百度推出的一项云存储服务,已覆盖主流PC和手机操作系统,包含Web版、Windows版、Mac版、Android版、iphone版和WindowsPhone版。在凭借云盘方面的优势快速积累资源的同时,百度云还通过应用开放平台,以及嵌入智能手机、智能硬件等产品的百度ROM系统,打造了PaaS平台服务。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百度投资了120亿元,在全国建立起三个云计算中心。值得关注的是,百度非常注重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节能投资,其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能源效率)已达到1.32这一国际最高水平。

定位于服务互联网应用开发者的腾讯云不仅具备了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弹性web引擎等基础云服务能量,而且拥有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腾讯整体大数据供给能力;同时开发者可以畅通地接入腾讯云平台,而且进驻该平台的第三方服务商的数量突破了2000多家。作为自己成就的佐证,腾讯云获得了“云鼎奖”这一全球云计算领域的最高殊荣。

除了BATH四大互联网公司在云端纵横遨游之外,中国还有致力于“城市云”构建的曙光集团,布局“行业云”的浪潮集团,以及在“游戏云”领域翻江倒海的盛大网络。同时,作为国内IT企业的标杆,联想正在快速“向云迁移”。据悉,未来两年,联想将在国内兴建50个云计算中心,培训出超过1000个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专家。另外,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设施运营商,华为目前不仅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多地设立了专注于公有云计算的研发和运营机构,而且在全国设立了数家大型数据中心。在大型服务器生产领域,浪潮集团的天梭TS850以不到1%的市场占有率之差紧追IBM和HP之后,而且其斥资近十亿元研发的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天梭K1系统即将面世,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期待。

当然,在云海滚滚的生态中,人们无论如何不应该忽视传统电信运营商对云计算的布局能力。“大云”平台是中国移动已经搭建了近七年的云计算,未来移动的所有业务都将迁移至该平台之上。据悉,中国移动企业私有云目前已经拥有超过1.2万余台的服务器规模,同时中移动正投入巨资在哈尔滨、呼和浩特、贵州等地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相比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天翼云”战略的发布虽然晚了三年,但其进发之势格外迅猛。除了拥有云计算外,内蒙古信息园乃目前亚洲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以着力发展混合云的中国电信计划到2017年将云计算业务收入提升到占全部业务收入一半的水平,这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电信。同样,基于“沃云”的云计算战略,中国联通在全国部署了十大云数据中心,其中2014年联通IaaS层面的基础能力保障达到了10万赫的计算能力,10000TB的存储能力,以及100GB专项能力保障。

为中国巨大云计算商业空间所吸引,国际互联网与IT巨头都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的脚步。除了与苏州工业园联合打造的SaaS平台外,微软Azure已在中国正式投入商用。紧追微软脚步,亚马逊AWS也在中国正式商用,为此,亚马逊通过与北京、宁夏等地政府合作,建成了多座数据中心与运营中心。另外,IBM与首都在线、世纪互联等企业合作,将SCE+等公有云服务引入中国,英特尔通过投资上海一铺科技、天津中科蓝鲸等多家云计算服务公司曲线入驻中国。这些跨国巨头要么凭借产品与技术优势与中国云计算企业一比高低,要么通过价格战从中国本土云计算公司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国内外企业的竞争让中国云计算市场变得波云诡谲和狼烟四起。

政府协力助跑

作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革命,云计算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多个云计算管理机构,共同处理联邦政府云计算事务:如联邦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下设云计算执行委员会(ESC),负责联邦云计算计划(FCCI)的制定及管理;总务管理局(GSA)设立了联邦云计算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为ESC提供云计算技术和管理支撑,监管和支持FCCI的执行,并定期向联邦CIO汇报。与美国一样,欧盟、日本等都成立了专门的云计算组织管理架构,具体负责云计算的战略布局与推动。

除了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外,各国公共财政都向云计算领域进行了毫不吝啬的投资。对于已经启动了3年的“可信云计算”研究工程,德国政府定向投入了5000万欧元,外加企业自筹的5000万欧元,德国借此打造出了14个云计算核心技术项目;同样,按照日本TT战略部发布的“i-Japan战略2015”计划,日本政府准备三年内向“霞关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0万亿日元;另外,按照已推三年的《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韩国政府2014年之前已向云计算领域投资了6146亿韩元。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云计算的财政资金安排中,频现各国政府对云计算服务的采购大手笔。美国政府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白皮书规定,在所有联邦政府采购项目中云计算优先,其中联邦政府年度800亿美元的IT项目预算中有25%可以采用云计算,并规定每个联邦机构至少拿出三项应用向云计算迁移。英国政府除了投资6000万英镑搭建起了-政府云服务(G Cloud)网络外,还规定政府每年160亿英镑的IT预算中必须有32亿英镑采用云计算。

在强力构建起支撑云计算发展的公共财政平台的同时,各国政府还非常注重云计算服务安全规范以及标准化建设,如美国政府授权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组织主要厂商制定一系列云计算标准,并依据联邦信息安全管理法案开展对服务商及其产品的认证工作,同时利用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认证,以保证政府采购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同样,在广泛的公共咨询基础上,欧盟已就云计算标准化形成了成熟方案,同时德国政府正在发动相关行业协会研究和推行云计算相关的安全和服务等认证工作,以此提高云计算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同时提升社会对云计算的认可度。

在我国,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联合支持、规模为15亿元的云计算示范应用专项资金首批已经落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7个试点城市的18个示范项目,与此同时,目前已经有超过300多个城市制定了有关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在框定了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及推广项目3个国家未来重点扶持领域的基础上,工信部启动了针对云计算的“十三五”规划,将核心瞄准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打造云计算产业链。在政府采购方面,工信部等部门推动《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中新增与云服务对应的“运营服务”采购科目。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政企信息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达到500亿元。毋庸置疑,政府云服务外包即将成为云计算的重要推手。

但是,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业成熟度,仅仅只有三年时间的中国云计算与国外发展状况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在发展路径上,目前许多地方重建设,轻应用,集中表现为各地大量的数据中心竞赛式上马,但相关的软件与应用服务能力薄弱,满足真实需求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乏善可陈,“云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必须明确,云计算最终的落脚点不是数据驱动和技术驱动,而是应用驱动,如果没有或不能满足需求,再大的云数据中心或者再华丽的技术设施也是徒有虚名。因此,我国政府在继续支持云计算基础设施即IaaS的同时,应重点扶持PaaS与SaaS两大高端领域的拓展。另一方面,我国云计算的发展目前还主要是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力量不旺盛。据埃森哲《中国云计算发展的务实之路》报告显示,目前不足50%的受访企业表示目前正在考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称正在使用云计算。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刺激企业使用云计算的积极性。另外,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0多个标准组织宣布进行云计算开放标准的制订,而我国的云计算企业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政府应当迅速组织国内相关云计算领先企业联合开展云计算标准的研究与制订,以抢占云计算的话语权,并降低云计算产品与产业对接的成本。

(作者: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猜你喜欢
数据中心服务器用户
您拨打的用户已恋爱,请稍后再哭
关于间接蒸发冷机组在数据中心中应用的节能分析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18年全球服务器市场将保持温和增长
2018年数据中心支出创新高
信用卡资深用户
2017第十届中国数据中心大会榜单
用独立服务器的站长注意了
定位中高端 惠普8路服务器重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