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蕾 张蕊
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彰显了科学的发展思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未来五年,如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强发展动力,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弥合收入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数据]从我国统计结果看,按年收入测算的贫富差距呈现倒“U”形,曾一度扩大,近年来有所缩小。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从具体数据看,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收窄的趋势,不过幅度不大。
拉美等国很长时间没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五年至为关键。
按照既定目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据相关专家测算,按照“两个翻番”目标,2020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届时,我国人均GDP有望超过1万美元。
1万美元是一个重要节点,常被认为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截至去年底,全国GDP总值63.6万亿元人民币,广东和江苏跨上6万亿元人民币台阶,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有8省份人均GDP破1万美元。
剩下的20多个省份,尤其是中西部省份需要未来五年加快追赶。
未来五年,我国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的比重。“十三32"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十三32"规划建议既重申了“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又创新地提出了“两个决定机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两个新的决定机制意义重大。”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说,当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问、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存在不合理的收入落差,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推进系统改革,更好协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有些经济政策本身就具有社会作用,有些社会政策本身就会带来相应经济结果。比如打破垄断的经济政策,就有利于缩小行业薪酬差距;又如避免身份歧视政策,就有利于保障和提高农民工收入。”苏海南说。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目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拉近城乡及地区差距:跳出“贫困陷阱”
[数据]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累计减贫逾7亿人。近两年减贫近3000万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迫近,扶贫、脱贫面临着一场大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贫困陷阱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恶性循环,而使发展中国家陷于贫困落后之中难以摆脱。贫困陷阱可分为两种——技术陷阱和人口陷阱。因为贫穷,许多人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资本的退化;缺少物质资本的投入,许多向上发展的机会缺失。
如何使7017万贫困人口脱贫是未来五年的重要考题。贫困不只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能力低于基本生活水准,更在于机会的丧失。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意义深远。
统计显示,2014年,上海市人均GDP达15843美元,而西部的青海、贵州仅为6390.9美元、4213美元,分别不足上海的一半和三分之一。
减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是关键所在。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基础设施领域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山东、上海、河南、重庆、江苏等省市公路网密度已高于14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西藏和青海仍不及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京、津、沪三个直辖市的铁路网密度已超过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欧盟水平相当。而新疆、青海、西藏三地区铁路网密度仅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29公里、0.26公里和0.04公里。
从衡量一个地区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看,2013年,东部地区R&D经费投入达到8370.6亿元,中部地区达到2055.6亿元,西部地区仅为1420.5亿元。
拉近城乡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才能跳出“贫困陷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需要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的“公共性”。2000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8.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约40%。2013、2014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转移支付稳步增长。此次“十三32"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这对于补短板、促均衡意义重大。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避免“高福利陷阱”
[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23个地区上调了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深圳、上海两地最低工资水平超过2000元,分别达到2030元、20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依然是北京,达到18.7元。贵州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为1600元,江西上调为1530元。
虽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却有所增加,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表明各地更加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围绕养老保障,目前已经有至少13个省份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各地对改革方案进行了细化,坚持保低限高。围绕住房保障,截至9月底,我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85万套,基本建成625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2%和130%,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已达到3915万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要求。
未来五年,各项民生保障将进一步加强。“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都贯穿了“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两个‘更加都很有针对性。”苏海南分析指出,当前我们仍存在较大的收入落差,两个“更加”中的“更加公平”正是看到了当前的问题所在。“更可持续”则体现了科学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量力而行,防止掉入“高福利陷阱”。
目前,我国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民生发展水平很低,弥补历史欠账迫在眉睫。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阶段、量力而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分析指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体系能够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一旦经济增速放缓,财政不堪重负,当政府为了维持高福利而不断举债时,这种高福利模式就可能酿成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施政的核心,它事关民心向背、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定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实际,循序渐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中,“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目标之前加入了“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的定语,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