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2016-01-25 18:14陈诚王剑伏荣桃龚学书张鸿卢代华
中国食用菌 2016年3期
关键词:木耳食用菌病原菌

陈诚,王剑,伏荣桃,龚学书,张鸿,卢代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毛木耳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陈诚,王剑,伏荣桃,龚学书,张鸿,卢代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毛木耳是我国常见的食(药)用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研究价值。毛木耳病虫害是限制毛木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条件复杂,对毛木耳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行综述,为毛木耳病虫害的防控提供指导。

毛木耳;病虫害;防治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 Sacc)又称黄背木耳、粗木耳等,属于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1]。毛木耳是我国常见的药食两用大型食用菌,其子实体大且厚,富含胶质,口感脆滑;毛木耳具有凝血、抗衰老、抗癌、降血脂等功效[2]。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毛木耳栽培,其产量和产值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3]。毛木耳病虫害是制约毛木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病虫害种类多,发生条件复杂,开展毛木耳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毛木耳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措施,拟为毛木耳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指导。

1 毛木耳病害及防治

1.1毛木耳油疤病

毛木耳油疤病又称“疣疤病”、“苕皮病”、“牛皮包”等,是毛木耳最常见的病害,于2009年首次在四川省什邡市毛木耳种植区发现,随后在毛木耳各种植区陆续发现。该病害传染力极强,有“毛木耳癌症”之称,是造成毛木耳栽培毁灭性的病害[4]。毛木耳油疤病在菌丝发菌阶段易感染,而耳片不感染油疤病病原菌。Sun等[5]通过对毛木耳疣疤病病原菌进行鉴定,认为其病原菌是木栖柱孢霉(S. lignicola)。Peng等[6]则认为毛木耳疣疤病病原菌是Scytalidium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Scytalidium auriculariicola。

1.2防治措施

目前毛木耳油疤病的致病机理以及防治办法仍是研究热点。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目前毛大耳品种之间对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的抗性存在一定差异,其中781的抗性略强于其它品种[7]。

1.2.2选择质量好的菌袋

菌袋的质量是毛木耳制袋成功的前提条件,选择厚度0.003 cm以上、耐磨损、不裂口、不易穿孔的塑料袋栽培毛木耳,可减少病菌的侵入,降低病害的发生[7-8]。

1.2.3增加培养料石灰的用量

增加石灰用量至3%~4%,将培养料的pH值调整到7.0左右,可有效抑制毛木耳病原菌的生长,降低毛木耳油疤病发病率[7-8]。

1.2.4保持栽培环境清洁

冬季翻晒耳棚,清理耳棚周围的杂草、垃圾、废弃菌袋[7];新菌包摆袋前,更新耳棚覆盖物,并在地面撒一层生石灰进行消毒。发菌期间做好对菇棚、棚架的消毒工作[9]:发菌期间每隔7 d~10 d用5%饱和石灰水、10%克霉灵2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连用3次~4次[8]。

1.2.5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

油疤病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5℃~30℃,棚内温度控制在20℃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10]。毛木耳培养料含水量控制在65%~70%。耳棚内湿度保持在85%~90%,及时通风防止湿度过大。光照对毛木耳病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适当遮光有助于减少毛木耳油疤病的发生[7-8]。

1.2.6化学防治

孙婕[10]在对毛木耳油疤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在发病初期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用消毒刀片挖除病块,同时在挖除部位涂抹石灰的治理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产生带来的影响。张有根等[12]对毛木耳油疤病进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将50%咪鲜胺锰盐按照200倍和1 000倍拌入培养料中,其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但对毛木耳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农艺性状有明显不利影响;将50%咪鲜胺锰盐按照250倍和500倍与干细土拌匀涂抹病斑,平均防治效率分别达到93.4%和86.9%。

1.3其它杂菌污染及防治措施

毛木耳栽培过程中常发生绿霉、黄曲霉、链孢霉等杂菌污染。对于杂菌污染,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保证栽培环境卫生,培养料和接种工具灭菌彻底,做好管理过程的消毒工作。红色链孢霉是主要污染菌,发现时可用棉花团蘸煤油或柴油塞入破口处或涂于袋口,以控制孢子飞撒传播;被绿霉、黄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离培养,防止蔓延[13]。

吴翔等[14-15]对四川主栽区发菌棚内外空气中细菌和真菌进行检测,发现空气中主要的细菌为芽胞杆菌属,细菌数量具有较强的时间性;空气中的真菌种类有曲霉属、木霉属、蓝状菌属、链格孢属,其中曲霉属较多;在细菌和真菌数量低的时段,即凌1:00~5:00对菌袋进行操作,可降低毛木耳杂菌污染。

2 毛木耳虫害及防治

2.1毛木耳虫害

毛木耳虫害种类多,也是制约毛木耳发展的重要因素。王剑[16]曾对四川五个黄背毛木耳主产区虫害进行研究,共采集黄背木耳主要害虫15种,经鉴定,分属于4纲、9目、14科,发现短毛迟眼蕈蚊和悬钩子麟翅瘿蚊是首次报道的发生在食用菌上的害虫种类。毛木耳虫害可发生在整个栽培场所,还会传播病害,引起二次污染,危害菌丝和子实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

2.2防治措施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做好预防工作

选择适宜的生产场地,各场地使用前严格消毒;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栽培袋要彻底灭菌;及时清理棚内外废菌包及其它废物、杂草等;冬季晒棚,及时挑出和处理污染菌袋;耳片采收时要及时拣出掉落地上的耳片,以免遇水腐烂,招引菇蚊;在耳棚门口用遮阳网遮挡,创造一个较暗的环境,以减少菇蚊成虫飞入,当耳片腹面有一层薄的白粉时,为采耳适期,须及时采收,可减轻菇蚊幼虫在耳片间转移危害[17-18]。

2.2.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光诱杀,高温、光照、水诱杀,饵料诱杀螨虫、人工捕捉等方法,如诱蚊灯,黄色粘虫板是食用菌栽培中常用的防治害虫材料。

在较亮的通风口处,可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菇蚊。摆袋的同时或摆袋后立即在耳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可有效减少棚内菇蚊成虫。悬挂黄色粘虫板宜略高于耳棚内最上层菌包。一般一间耳棚用4张~6张黄色粘虫板,虫多时宜多用,虫少时则少用。黄板上粘满成虫后,需及时换新[17]。

2.2.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第1潮耳采收后喷水并用4%高效氟氯氰菊酯(菇净)乳油喷施,每667平方米使用22.7 g,可防治菇蚊、菇蝇、螨虫、跳虫、夜蛾、白蚁等的成虫和幼虫[18]。若发生螨类、瘿蚊和跳虫等虫害,要定期使用克螨特、阿维菌素制剂、菇净、吡虫啉、锐劲特等药剂稀释液喷洒[12]。

2.2.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为“以虫治虫”,省工、省成本,避免了农药污染和残留,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王德芝等[19]通过研究毛木耳室内培养栽培带、室外与水稻套种出耳的稻田套种毛木耳栽培技术,研究发现蜘蛛能有效地防控毛木耳菌瘿蚊、菌蝇、小菌蚊、黑粪蚊等主要虫害的发生。

3 展望

在实际栽培过程中,部分菇农过分依赖农药防治毛木耳病虫害,这不仅导致滥用农药,影响毛木耳的产量和质量,加速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施药量、施药次数和防治成本不断增加,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毛木耳产品出口和加工等[20]。因此,加快推动毛木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是毛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毛木耳栽培过程中可借鉴其它食用菌的管理办法,注意栽培环境卫生,严把原料、灭菌和接种各个关卡,科学管理,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在出菇阶段不向菇体喷洒任何化学农药,在出菇前和采收后使用易分解、低毒的农药[21]。在生物防治技术选择方面,采用大蒜提取液、绿霉浸出液、灰黄霉素防治真菌性病害;荧光假单孢杆菌防治细菌性病害;蜘蛛等捕食性动物防治害虫;斯氏线虫防治菌蚊[22]。

按照“绿色植保”的理念,综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科学、安全使用农药,筛选安全、高效的毛木耳病虫害防治材料,对于促进毛木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环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娄隆后,朱慧真,娄人杰.木耳属种类的初步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2,11(4):30-32.

[2]张丹,郑有良.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的研究进展[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5):668-673.

[3]汤春燕.不同培养料对毛木耳生长、品质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D].贵州:贵州大学,2008.

[4]唐杰,黄忠乾,苗人云,等.毛木耳油疤病病害分级标准研究及田间病害调查[C]//第十届全国食用菌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菌物学会,2014:334-339.

[5]Jie Sun,Yinbing Bian.Slippery Scar:A new mushroom disease in Auricularia polytricha[J].Mycobiology,2012,40(2):129-133.

[6]Peng Weihong,He Xiaolan,Wang Yong,et al.A new species of Scytalidium causing slippery scar on cultivated Auricularia polytricha in China[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14(2):72-80.

[7]彭卫红,叶小金,苗人云,等.毛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4):42.

[8]李令堂,刘前进,王玉国,等.毛木耳油疤病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4):179.

[9]汪彩云.毛木耳油疤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分析与防控措施[J].食药用菌,2014,22(6):355-358.

[10]彭卫红,叶小金,王勇,等.毛木耳油疤病病原菌的生长条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0(1):161-164.

[11]孙婕.毛木耳油疤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2]张有根,边银丙.不同杀菌剂对毛木耳菌丝体及油疤病病原菌的作用[J].食用菌学报,2013,20(2):64-68.

[13]张柏松,万鲁长,杨向黎.山东毛木耳优质高产代料栽培关键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8,27(4):14-16.

[14]吴翔,苗人云,郑林用,等.四川毛木耳主栽区发菌棚内外空气细菌的检测及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5):2076-2079.

[15]吴翔,黄忠乾,苗人云等.毛木耳发菌棚内外空气真菌的检测[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2):723-727.

[16]王剑.四川黄背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17]李勇,汪彩云.丰县白背毛木耳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J].食药用菌,2013,21(1):45-48.

[18]李勇,杨峰,汪彩云,等.徐州地区毛木耳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4(3):85-86.

[19]王德芝,魏秋玉.稻田套种食用菌高产配套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143-145.

[20]管道平,胡清秀.食用菌药残留限量与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食用菌,2008,27(2):3-6.

[21]周保亚.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09(5):29-30.

[22]孟祥宇.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2(2):23.

Research Advances on Diseases and Pests Control of Auricularia polytricha Sacc

CHEN Cheng,WANG Jian,FU Rong-tao,GONG Xue-shu,ZHANG Hong,LU Dai-hua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

As a common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Auricularia polytricha Sacc had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commercial values.Diseases and pests were crucial factors limiting industrial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of A.polytricha Sacc,which had various kinds and occured complex.In this study,the occurrence and control research on pests and diseases of A.polytricha Sacc were review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Auricularia polytricha Sacc;pests and diseases;control

S646.6

A

1003-8310(2016)03-0001-03

10.13629/j.cnki.53-1054.2016.03.001

以精深加工为核心的食药用菌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成财教[2013]265号)。

陈诚(1991-),男,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作物病害防控方面研究。E-mail:chenfungi@126.com

**通信作者:卢代华(1970-),女,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病害方面研究。E-mail:453831354@qq.com

2016-03-02

猜你喜欢
木耳食用菌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盆腔炎性疾病病原菌的分布特征与治疗探讨
2013年医院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