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2016-01-25 03:30:54孙以栋胡明慧许晓娴
关键词:区域文化民宿经济

孙以栋,胡明慧,许晓娴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孙以栋,胡明慧,许晓娴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近几年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民宿经济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经济形式之一,但在民宿发展中出现山寨、过度设计、同质化、资本过度介入等问题。针对国内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总结概括国内外的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现状,深入发掘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详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民宿;经济;区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一)民宿的起源与发展

民宿定义不一。国外学者认为,“民宿”一般指B&B (Bedand Breakfast),House Stay等一系列家族性词汇表示同样含义[1]。台湾的《民宿管理办法》界定“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2],在国内广泛被采用。

民宿最早出现于欧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开始兴建乡村旅舍[3]。日本民宿出现于70年代[4],中国台湾民宿出现于80 年代[5],大陆民宿兴起于90年代,形式主要是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和住宿为主的“家庭旅馆”。早期以农家乐为主,发展于四川重庆地区。家庭旅馆先发展于丽江、大理、双廊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随后周庄、西塘、莫干山等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民宿。近几年,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推动下,乡村民宿建设成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外民宿成立已久,已形成相当完善的管理稽查制度与配套措施。例如英国民宿的分级制度为登记、一冠、二冠、三冠四个等级,法国民宿则分为“一至五支麦穗”五个等级[6]。中国台湾于2001年推出了《民宿管理办法》。大陆还没有通用的民宿法规正式出台。2014年始,地方开始出台民宿管理办法,浙江省德清县率先出台了《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随后,深圳市大鹏新区出台了《深圳市大鹏新区民宿管理办法(试行)》,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农村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民宿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民宿旅游风潮的兴起,形成“民宿热”,从而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10年全县只有4家民宿,5年间增加到350家。在莫干山等民宿集中的地区,民宿的全年入住率超过了90%。如今,民宿已成为以慢生活、家服务、趣体验为特点,为游客提供乡村生活空间的标志性产物[7]。民宿经济不仅产生了大量住宿类和餐饮类的直接经济产值,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在工艺品和农副产品销售等多方面的经济收入,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经济产值的显著提升,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据统计,2015年湖州市通过发展民宿产业,直接营业收入30.9亿元,带动相关农产品销售收入5.18亿元。其中,安吉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全年民宿营业收入19.2亿元,占到了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约60%。民宿经济的快速增长,逐渐发展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3.保持建筑风貌与环境协调。建筑的风貌应以与周边环境协调为首要原则。用民居改造形成的民宿,应保留历史发展的岁月痕迹,将较为完好的原始建筑结构和墙面机理留存下来,仅对破损的部分进行修复或适当改造,不宜直接拆除建筑。新建建筑样式也应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周围建筑和环境协调。如江南传统建筑多为粉墙黛瓦,新建筑应保持传统的黑、白色调,不可突兀地在外立面贴彩色砖。老建筑中存在的建筑不保暖等问题,可在建筑内部使用现代建筑手段解决。改造材料应以当地常见建筑材料为主,可适当引入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以适应时代需求。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谈到“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12]。其宗旨是,因地制宜地建造居住场所,体现当地朴实的人文风情。民宿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其规划和设计只有原汁原味地反映当地朴实的民风民情,才能真正起到传承和发扬区域文化的纽带作用。

4.室内营造融入特色文化主题。民宿的室内营造应保持当地的生活习惯,如北方习惯用炕,南方习惯用床。室内空间的风格、材质、色彩等均应体现当地文化特性,如墙上悬挂民族特色挂毯,粘贴特色剪纸,选择地域风貌、农忙场景或当地传说等主题的绘画装饰等。民宿中的家具和器物也应选用地方特色样式和材质,如安吉选用竹编器物、乌镇选用蓝印花布、景德镇选用陶瓷器皿等。室内空间的改造还应注重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增加空调、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适应时代发展。民宿设计方案提出后,不该全部由专业施工队完成,民宿主人应参与到实际建造和装饰的过程中,并请乡亲提供帮助,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民宿主人对民宿文化的了解,增进感情,另一方面有助于恢复乡亲互帮互助、一同建造房屋的淳朴民风。

二、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一)国外概况

国外民宿已发展多年,经营者主要为农场和牧场主人,通过出租部分房间增加农闲时期的经济收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服务内容逐渐多样化,服务方式更为人性化,区域文化展示成为国外民宿吸引住客的主要手段。在民宿经营过程中,根据当地文化,展现具有地域特色及个性化特征的元素,见表1。

(二)国内现状

大陆民宿早期环境较为简陋,缺乏文化品味。近几年,伴随游客体验要求的提升,特色体验成为新卖点,区域文化特色的展示在民宿的设计和经营中逐渐得到重视,艺术家和设计师加入到民宿的设计与经营的行列中,文化因素逐渐被运用到民宿的设计开发中,涌现出部分独具特色的优质案例,但仍存在大量问题,大陆民宿业整体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

PCR反应程序: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40 s,退火(50~58 ℃因引物而异)40 s,72 ℃延伸1 min,35个循环,72 ℃持续10 min,最后4 ℃保存。利用荧光引物获得的PCR产物送往上海生工有限公司,运用毛细管电泳检测产物的等位基因片段。

1.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优秀案例。(1)民族特色民宿。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以及生活环境。如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化,苗乡的寨子, 傣族的竹楼, 羌族的碉楼石屋, 侗族外廊式的木楼,各成异趣[10]。少数民族的民居改造成的民宿,具有浓郁的民族氛围,如双廊的青庐,位于洱海边,三面环水,主人是白族人。青庐民宿建材主要为青石,家具多为古老渔船的旧木头改制成的木几、木椅、木沙发,细软布料多用蜡染装饰,印有民族特色图案。室内陈列着主人从民间收来的古珊瑚、老银器,还有主人喜好的牦牛饰物、水晶灯等,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和强烈的个人特色。(2)地域特色民宿。中国地域广博,不同区位的民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人居文化,如草原上的毡包,北方的四合院和土炕,以及江南的水岸民居, 居住方式千姿百态, 风格各异。不同地域的民宿也展现出各个地域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例如,浙江乌镇的民宿,凭借乌镇发达的水系,民宿傍水而建,室内装饰器物选用当地特产蓝印花布、竹雕、木雕和青花瓷,并提供当地特色菜肴和三白酒,弥漫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游客在民宿中便可观赏到江南特色的水乡风貌,体验水乡生活。(3)产业特色民宿。乡村地区是民宿的重要发展区域,当地发达的农、林、鱼、牧产业是乡村民宿的主要亮点。山野乡村阡陌纵横, 游客正是喜欢在这种返璞归真的环境中, 游览田园风光, 体验农家生活,感受淳朴的民风民情。浙江省仙居县凭借当地水果产业优势,推出季节性的观花、摘果的品牌活动。民宿主人带领游客在自家的果林中,自行采摘水果,体验劳动的快乐,品尝新鲜的水果,并可带回家与亲友分享。

2.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山寨风格。民宿的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南方小镇里的吊脚楼、北方小镇的徽派建筑以及各地的欧陆建筑。建造者片面追求新、奇、特,缺乏对当地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破坏了当地区域文化的风貌。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11]。如此看来,了解当地文化底蕴、寻找建筑规律、赋予建筑真正的魅力迫在眉睫。(2)过度设计。在设计师介入民宿建造的过程中,由于设计者缺乏对于当地文化的深入理解,过度植入个人意识等因素,片面追求新、奇、特,民宿建设与区域环境缺乏联系,也让游客无法体验当地文化,对于当地文化的发展无促进作用。如丽江在近十年的旅游发展中,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当地的纳西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民俗风情被曲解。(3)同质化。原住民自行开办的农家乐,选用同样的家具,环境样式大同小异,打消了游客反复参与来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的欲望。近几年,连锁酒店集团也加入到民宿的建造行列,试图采用连锁酒店与民宿结合的形式,打造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连锁民宿”。资源的独特性是民宿的重要卖点之一。这些同质化的民宿,缺乏个性,无法展现区域文化的特色,降低了民宿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地域文化的良性传播。(4)资本过度介入。民宿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原本被定义成家庭副业的民宿,在大陆地区逐渐发展为一种商业性质为主体的投资手段。近几年,投资人购买或租借传统民居建设精品酒店,不惜将原来居住人集体搬离原居住环境,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生态风貌,如杭州法云安缦为建造酒店将原来居住人清空,使一个千年古村落遭到严重破坏。

以醉湖为背景,有树影婆娑,有曲折的湖岸线,还有姑娘们的笑容。若说流动照相员这职业有多少快乐,对高志明来说,莫过于遇到这样的顾客:年轻、漂亮,且三五结伴,围着他叽叽喳喳,冀望把她们最动人的瞬间留下,以期永恒。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的思想,在底层起基础作用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经验功能可通过及物性体现出来(胡壮麟等 2005:74)。通过及物性语义系统,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被识解成可操作的六个“过程”(Halliday&Matthiessen 2004/2008:172)。通常,我们的各种经验可以用这些过程来“自然地”表征和交流。但是,世界图景并非一清二楚,而我们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又是丰富多彩的,于是出现了Halliday提出的“概念语法隐喻”现象,即对经验的不同识解方式和表征形式。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盲目引用外来文化,民宿建设无法展现区域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特有的区域文化。究其本质,正是地方政府和原住民对当地文化缺乏自信。只有将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结合,提升原住民的动力和自信心,才能真正将区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三、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策略

这一方面的因素对于路基沉降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一般都是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中,南方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区也容易出现这一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就是自然环境中的霜雪、严寒以及温差过大的情况下对于路基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出现沉降问题。比如,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中进行路基的建设施工,很多情况下水源会冻结,只要温度上升,冰雪融化就会导致路基结构内部含水量的提升,承载性能自然会有所下降,路基沉降问题就会出现。这种路基沉降问题通常需要进行施工时间的调整来控制,但是因为高速公路施工周期一般比较长,要想全面消除这一问题难度比较高[2]。

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旅游过程带来的精神文化收获成为旅游者的主要目标。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9]。区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逐渐成为现代休闲旅游业的核心资源。民宿经济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旅游业获得综合提升。

(一)营造区域特色民宿人居环境

1.选址利于观景。民宿和周边环境相互依赖,因此地点的选择尤为关键。民宿通常位于自然风光秀丽或人居文化丰富的地区,如农村、渔村、山区、温泉区、古城等区域。在民宿的规划过程中,设计者应先详细分析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周边的环境特色,选择可以直接享受到特色资源的方位,如古城中的城墙沿边,山村中的视野开阔区、渔村中水域周边等方位,以达到“借”景入室、情景交融的意境。

2.营造开放的庭院空间。庭院空间是外部环境和室内空间的过度区域,营造时,不可用白墙孤立地将内外环境分割开来,宜选用绿植等景观元素柔化空间分隔,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融合内外环境,让游客在民宿中即可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四时之变,品味人文风貌。庭院的内部设计应以体现主人品位为主,运用绿植和池鱼来营造生机盎然的生活环境。乡村民宿可在庭院摆放传统工具并进行相关劳动,如在庭院中晒制面点、磨芝麻、纺布,既可以增加乡野氛围,也可以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并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

区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地域性文化,是地域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时空总和[8]。民宿由传统民居改造而来,传承了当地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宿中的一人、一屋、一物都蕴含和表达着地域的人文风貌和乡土人情,是了解区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发展民宿经济的同时,应该积极借助民宿这一载体弘扬和发展区域文化。

所谓“补换水”,就是利用黄河汛期的间隙水,通过渠道注入乌梁素海,进行生态补水、置换湖水,从而达到改善乌梁素海水质的目的。2003年实施“引黄入海”工程,乌梁素海已利用黄河凌汛间隙水,获得生态补水累计3.2亿m3,平均每年有约7 000万m3的水补充。然而,据初步估算,要彻底解决乌梁素海水质问题,需对湖水每两年置换一次,即年均补水1.5亿m3,按照目前的生态补水总量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乌梁素海改善水质需要的补水量。因此,乌梁素海补换水严重不足,水体无法得到有效稀释,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也是促使黄藻暴发的一个原因。

(二)培养当地村民做民宿主人

当地村民是发展和传播区域文化的最佳载体,应让当地村民参与到民宿经济发展中,做民宿的主人,成为区域文化的传播主体和民宿经济的直接受益人。中国农村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当地村民文化层次较低,民宿建造和管理能力远低于国外的民宿主人,需要学者、设计师等专业人士以辅助者的身份给予指导,帮助当地村民建设更有文化品质的特色民宿。

服务层具体内容有:供应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理、分拣管理、定数包加工、决策支持等基础管理服务以及SPD院内物流精益化管理系统、供应商采购协同查询系统、资质证照管理系统、通知服务系统、术式套包管理系统等系统服务;用户层具体内容有:耗材供应商、院内中心库、临床科室库、手术室、相关管理职能角色等。用户层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在服务层获取相应的基础服务和系统处理应用。

日本殖民时期自1942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其间荷兰语被禁止使用。日本殖民者企图让日语成为行政语言,甚至成为法定官方语言。但由于日本殖民时间很短,而掌握日语的印尼人又很少,结果印尼语反而快速地变成行政、教育和媒体通用语言。在荷兰殖民末期已有很多高校的课本翻译成印尼语。日本殖民时期,因很少有人能用日语交流,印尼语得以快速传播、广泛使用。

1.培养当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民宿是一个具有家氛围的服务场所,民宿主人应树立主人翁意识,热情地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营造“家”一般舒适的居住环境。膳食选用自家的家禽和作物,按照当地的饮食习惯,为游客提供当地时令饮食。民宿主人应关心游客的行程,为游客提供建议,帮助游客合理安排时间和路线,提升旅游体验。游客返回休息时,主动关心游客游玩的感受。若游客有空余时间,主人也可以通过讲述,将游客未体验的风土人情等传达给游客。

2.增强当地村民的文化传播力。民宿主人辅助游客调节旅游安排时,可安排游客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如土布、竹编、木器、金属制品等产品的制作,以及参与当地农事,如耕地、捕鱼、采摘水果等,加深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手工制品和农副产品的销售,既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当地村民发展特色民宿经济的动力和信心,也有助于当地品牌的推广,弘扬区域文化。

宝宝说:“爸爸妈妈,请你们在帮我挑选东西前,好好查一查有关的安全标准,避免买来有安全隐患的物品,减少对我的伤害。”

3.提升当地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当地村民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和提升,有赖于设计师、学者等专业人士的指导。应在指导下,了解当地生活中蕴含的特色区域文化及其价值,学会举一反三,树立文化自信心,勇于展示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一面。当地村民也应认识到独特性的重要,着眼于展示和分享自身的爱好和品味,推出相关服务,如展示自己收藏的邮票,与游客一起练太极等。

民宿经济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其核心一方面是通过民宿建设,带动乡村建设复兴与地方旅游发展,挖掘和培养当地村民的工匠精神,提升当地村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是通过民宿建设达到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播,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同时,民宿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政策法规的规范、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设计者对当地文化的深入解读、资本的合理投入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努力,这样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文化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16-22.

[2] 潘颖颖.浙江民宿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析——基于西塘的民宿旅游[J].生产力研究,2013(3):132-135.

[3] 樊欣,王衍用.国外乡村旅舍开发与经营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6(3):47-52.

[4] 杨欣,殷燕.两岸民宿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87-190.

[5] 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J].福建农业科技,1992(3):33-34.

[6] 潘颖颖.民宿在浙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风,2010(11):49.

[7] 张配豪.民宿: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新经济[J].人民周刊,2016(1):40-41.

[8] 张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6(2):292-293.

[9] 胡小海.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3.

[10] 杨丽.我国家庭旅馆开发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1(10):113-117.

[11]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D].北京:清华大学,2010:3.

[12] 陈植.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6-37.

(责任编辑:王惠芳)

On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omestay economy and regional culture

SUN Yidong,HU Minghui,XU Xiaoxian

(College of Ar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asing dema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homestay economy has bacome one of the hottest economic forms,but problems like cottage, over design, homogenization, the over intervention of the capital and so on appeared in thedevelopment of homesta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uncoordinated situation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homestay economy and regional cultural, this paper summed up domestic and foreign homestay economy and regional cultur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status, in-depth to explor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homestay economy and regional cultur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olutions.

Keywords:Homestay; economy; regional culture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NDJC034Z)

作者简介:孙以栋(1966—),男,浙江诸暨人,高级工程师,从事传统人居文化及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胡明慧(1991—),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许晓娴(1991—),女,浙江兰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2-0181-05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民宿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苫也·未名海民宿
现代装饰(2022年4期)2022-08-31 01:41:12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ROOM AT THE INN
你是民宿达人吗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38:50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