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国
“热点”的认识、把握与报道的辩证思考
□杨旭国
所谓热点,是一个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社会普遍存在的在受众范围内已构成焦点的话题。就其“高度重视,群众关心”和“普遍存在”而言,热点的构成在内涵和外延上与“难点”“疑点”“暗点”既有显示个性的本质区别,又有体现共性的原则统一。具体来讲,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一、克服疑点、难点、暗点就是热点,都可以报的错误倾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新闻报道中的“热点”是有区别的,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排除那些“热点”报道中的疑点、难点、暗点的干扰。疑点是指一个时期,由于一些客观的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某个问题产生了观点对立,或是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还一时处于模糊、界定不清、行为上模棱两可的状态,或一时难做结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可盲目介入为人解忧,不能犯引导性的错误。难点是指由于人们思想观念不正确或受现有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在一定的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矛盾曲折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难点在所难免。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的主流,看到光明,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加强对解决问题的引导监督,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不去讨论。暗点是指社会的阴暗面,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绊脚石,是社会发展中的逆流,不应作为我们“热点”报道的主旋律。
以上叙述的疑点、难点、暗点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报道的“热点”,有一个总原则,就是李大钊先生那句名言:“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二、克服“热点”报道就是揭露问题的倾向。在“热点”“深度报道”的话题界定上,目前还有很多观众和部分电视工作者不能正确地区分,甚至认为“焦点”栏目就是报道、评论疑点、难点和暗点,就是揭露问题,曝光阴暗面,人为地将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缩小在疑点、难点和暗点问题的争论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办的“焦点话题”“热点透视”等栏目,也都出现了该是“热点”的话题却没有出现的节目定位误差。旅顺广播电视台有意将深度报道、热点话题栏目《焦点话题》改名为《新观察》,产生了“扩大这一档报道的选题,不使更多的人产生疑虑”的效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焦点话题”还是“新观察”等其他“热点”类节目,我们的报道不能一味地揭露疑点、难点、暗点,重要的是弘扬主旋律,报道正能量,倡导社会的光明和进步。
正确认识“热点”,为的是遇到“热点”时能把握好,正确地选择报道或不报、褒扬或鞭笞。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让报道传播正能量。把握时代脉搏,将热点节目、焦点栏目对准社会的主旋律、发展的主流,不折不扣地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育人,达到团结、稳定、鼓劲、发展的目的,这始终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条指导性原则。即使要报道那些已成为“热点”的疑点、难点、暗点问题,也要在正确导向的原则下,本着对党、政府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通过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化解群众的思想疑虑和怨气,最终达到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针对“疑点”,重点把握好观点对立模糊不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的报道要保证“邪不压正”,要让正确的观点占上风。要把握好方向,在热运行中进行冷思考,多做释疑解惑、平息矛盾的文章。对分集报道的此类问题,每一集都要有正确明朗的导向观点,不能留下问题让观众去推论分析;对那些理论性强自己都搞不懂的“疑点”不要勉强报道,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误导,使问题恶化。
二、注意发现小中见大的选题,让报道具有普遍意义。“热点”选题,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带有社会共性,能够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而又普遍存在的话题,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所谓的可视性和轰动效应,搜异猎奇一些偶然事件、个别现象。那些虽然有时也是一个时期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并不具有普遍积极的社会意义,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热点”;而有些看似平常,又没什么轰动效益的话题,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其中,用多元思维的方式去开拓报道的深度。如青少年犯罪问题虽构成“热点”,但不应该把“焦点”对准怎样去揭示一个个案例,而应把力气下在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上,从正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更好的社会引导效果。
三、注意报道的角度和报道的时机,让报道更引人入胜。“热点”报道选什么样的主题,评论什么样的话题;该报谁,不该报谁;该什么时候报,不该什么时候报等,都不能感情用事,简单定论,应加以慎密思考。针对“难点”,有时我们的选题虽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却是党和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难点”,就不适宜做“热点报道”的选题。对网上的“吐槽”不能盲目跟风,也不宜生硬地批评,防止言辞过激,批评过度,不利团结稳定和事态的解决,“有理不在声高”,要让人心悦诚服。
报道时机也很重要。我们的选题和报道必须与政治的热气候、社会的大环境相合拍,否则你认为的“热点”可能是局部的,放在大环境下无足轻重,根本“热”不起来;在你进行播出的时候,可能就是大气候还未烘托出更高的热度,或已时过境迁只是赶上了一点余热。
第一,利用多种形式“炒热”该热的“热点”,形成立体报道的格局。要强化大新闻意识,树立全台一盘棋,各部门协同作战的思想,使“热点”融新闻消息总汇、新闻专题、评论节目、杂志型新闻板块栏目等多种报道形式为一体,全方位驾驭“热点报道”。
第二,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做到适时播出。强化时效意识,“热点报道”做到适时播出才能抢出时效。为此,必须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信息来源畅通,职能分工明确,重点报道联袂出击,全台上下形成合力。
第三,运用连续报道“打连发”,运用系列报道“放排炮”。强化深度意识,“热点报道”只有求新求深才有生命力,电视工作者只有锲而不舍地不断创造新形式,拓深新内容,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我们的报道具有可视性。社会事件都是在渐变、续变、叠变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把内涵挖深挖透。因此,统一指挥、选好主题、择优形式、认真策划、采众之长、精心制作、适时播出等环节都需我们给予认真的把关。
对于“热点”问题的报道,还要避免以热就热,成为盲目求热的“发烧友”,要掌握好火候,该热就热、该冷则冷,热中有冷、冷中有热、冷热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热点报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旅顺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