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璇
[摘要]进入数字时代,学生群体阅读方式逐渐发生转变。有声读物的引进,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问题。市场经济下,有声读物的引进需兼顾读者、供应商与图书馆三方的利益。高校图书馆进行有声资源建设,首先需要加大有声读物的宣传,其次可尝试整合可共享的网络有声读物资源,再次可建立高校有声资源共享组织通过集团采购或定制方式拓宽资源引入渠道,最后应对所引进有声读物做好加工与维护,鼓励读者参与点评。
[关键词]有声读物;引进;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5.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5-0069-04
数字化时代,载体、传播方式的改变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在高校图书馆最明显的体现是纸本文献借阅量逐年下降,电子书、电子期刊、多媒体视听资源需求逐年上升。数字革命使高校图书馆不得不面临服务转型,如何开展有声读物服务是服务转型过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之一。
1 何谓“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泛指文字作品的录音产品,英文名称为“spoken words”或“audio-books”。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对有声读物的定义是:“其中包含不低于5 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者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任何录音产品。”有声读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诞生于美国。之后,不少语言、声乐教材的配套朗读材料以唱片、盒式录音带、光盘等为载体出现。近年来,Web 2.0播放功能的加强,笔记本、手机即时存储功能的加强,音频格式编码技术的进步为有声读物市场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声读物的出现为低幼儿童、盲人等缺乏文本阅读能力的人群及“手忙”“眼忙”的爱书族提供了新的阅读途径——听书,出版商、网络运营商抓住商机,大量畅销书籍被改编为有声读物,有声读物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2 有声读物引进的可行性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深受数字化的影响,走进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戴着耳机,左手握住手机,右手在屏幕上来回穿梭的学生。人本主义教育观念倡导“以人为本”,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有声读物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泛在信息环境下,数字感官文化迅速扩张,当学生们谈论、使用有声读物,并争论哪个网站的有声读物及相关服务更好时,作为信息保障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应敏锐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读者需求的新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克服并积极应对由此产生的系列问题。
巴克霍尔兹认为:“信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依赖于正确地选择技术与服务。”高校图书馆是否拥有有声读物引进所需的技术?有声读物进入图书馆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购买,二是自建,三是搜集网络资源。通过购买、自建方式获得的有声读物,只需要借助压缩、下载播放技术即可使用。在超链接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图书馆可进一步整合网络学术资源,通过超链接与专业听书网站建立联系,通过超链接整合多信息结点的有声读物资源。江苏高校使用的汇文OPAC,检索结果除显示文献资源的物理馆藏地外,还显示相应、相关的电子资源在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EBSCO等的链接,如果能进一步显示相应、相关的有声资源,将能简化有声读物获取方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试听资源大都采用流媒体播放方式,与单纯的下载播放方式相比,流式传输方式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幅度缩短,而且对系统缓存容量的需求也低。因此在保证超链接有效的前提下,让读者收听到有声读物在技术上是可能的。
有声读物的引进会给师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哪些影响?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John B.Wat-son)的“刺激一反应”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形成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外部刺激。声音是刺激学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外因,古人自造字伊始即认识到音韵表情达意的重要性,形声字在中国汉字中占80%以上,人脑听觉中枢能对进入听觉通道的声信号产生印象,而当我们看文字(或文字作品)时,不论其表达形式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即使不出声,我们的发音器官在语言神经中枢的支配下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文字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听”虽然不像“视”那样能够“直击”对象,但其所提供的“绘声绘色”的信息量足以揭示广阔的意义世界。对师生而言有声读物的引进是利好消息,听书有利于缓解学生的视疲劳,能让消磨在堵车、排队中的无奈等待产生新价值。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有声读物的引进为图书馆服务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会带来系列相关问题,如人员的调配、数据的更新与维护等。
3 需要引入何种有声读物
对有声读物引进首先面临的是引进哪些有声读物的问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兼顾读者、供应商与图书馆三方的利益。
3.1 就学生而言,“听什么”是个性化问题
学生会自主选择那些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有声读物,这个“最有价值”既可能受内在情绪波动的影响,也可能受外在动机的驱动。听是生理的本能,听觉器官不会抗拒声音的传人,听到什么总是掺入了“我”的选择,当“我”对所听之物无兴趣时,是听而不闻的。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基于特定的欲求,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的活动”。大学校园里学生的听书行为具有自主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除了个别兴趣,有助于学业、课业的完成是学生查找、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主要外驱力。这点可以反映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产生的统计数据及日常业务表单上。横比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10-2014年近五年中文图书借阅排行统计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稳定性。
从表1可以看出: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王安忆的《长恨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等文学作品长年有较高的借阅频次。可见,中文经典文学体裁是大学生群体的相对稳定的兴趣点。此外,2010年有较高借阅量的古籍《全宋文》在随后几年内借阅量明显下降;而前几年借阅量不高的《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学生用书)2015年借阅频次非常高,断代诗词文总集、教材在某一时期内出现较高的借阅频次与特定学科的特殊教学要求不无关系。就学生个体而言,有的可能青睐文学读物,有的可能青睐艺术欣赏,有的可能需要教材等。
3.2 就供应商而言,需要尽力推销旗下的有声读物产品,以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市场
供应商提供的声读物既可能深受学生喜爱,有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与图书馆馆藏建设成正相关,也可能包含部分冗余产品及服务。如奈斯比特所言:“大量但无序的信息,不但不是资源,而是灾难。”并不是所有的馆藏图书都需要配朗读版,如部分借阅频次为零的图书及三线馆藏文献(即出版年代久远、利用率低的文献资源)。这部分使用价值尚未获得读者、教学部门、科研机构认可的有声资源不是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引入使用的。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引进的多媒体视听资源以学术类为主,主要来源于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超星名师讲坛、“爱上课程”、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试用)及自建的单机阅览检索系统、南师大图书馆在线试听。这些数据库中,除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提供专门的有声读物子库(主要为古典音乐配乐的英语读物资源,此外还收录了一部分中文读物的唐诗、宋词)外,还没有其他专业性强的有声读物供应商进驻南师大图书馆,反观学生需求,文学类有声资源读物相对稀缺。各听书网站(如酷听听书、久久听书等)有声读物资源不均,总体而言通俗小说、诗歌、童话类资源相对较丰富,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如《围城》《白鹿原》《长恨歌》《挪威的森林》《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哈利·波特》《盗墓笔记》等有了朗读本,学生可通过各网站独立的检索入口定位所需有声读物,免费在线听书,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有助于丰富馆藏。
3.3 就图书馆商而言,需要均衡读者、学科、图书馆发展需求,兼顾供应商利益
就图书馆而言,既需要考虑读者需求、学科发展需求,又需要参考本馆馆藏建设的相关规定,还需要均衡供应商的利益,权衡经费的使用。每个读者的兴趣点不同,每所高校学科分布不均,重点、优势学科各异,每一学科发展所需的文献资源、信息不同,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补给的馆藏也有阶段性特点。作为一种数字产品,有声读物易于复制且可重复利用,在技术层面便于共享,市场经济时代共享涉及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在资源共享的消费行为中,一方面消费主体通过消费有声资源受益,另一方面有声资源的价值通过消费者对资源生产者予以利益上的回报实现,如网络商推介可共享有声读物可提高网站点击率,刺激流量增长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兼顾各方的利益,做好取舍是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
4 图书馆如何搞好有声读物资源建设
图书馆有声读物资源的稀缺与学生不断增长的有声读物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现有供应商、网络经销商仅能为部分图书提供朗读本,高校有声读物资源缺口较大,以下是针对高校图书馆有声资源建设提出的几点具体建议。
4.1 加强有声读物宣传
作为知识管理实体,高校图书馆应革新资源配套服务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师生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纵观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导航的变革可以发现,视听资源在各高校图书馆馆藏中所占比重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逐年加大,内容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在拥有资源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了解、使用新进资源是图书馆信息服务跟进的重要举措。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是“90后”,他们大都青睐移动阅读,喜欢通过智能手机、社交媒体获取资讯。除了传统的宣传模式如发放手册、信息检索课、讲座宣讲、主页展示外,图书馆还可利用具有通信、推送、移动社交等多种优势的微信向师生及时告知新增有声读物资源及其检索方法、使用方式等。
4.2 尝试整合可共享网络资源
目前,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使用的汇文公共检索系统已经整合了具有独立的检索入口的馆藏资源、万方数据资源、读秀学术资源、超星数字资源,这种“一站式”服务实现了馆藏书目与其电子版的无缝对接。通过超链接埋置链的设置,实现对网络有声读物的快捷访问。当然,技术的运用反映到知识产权领域可能触及利益分配问题,为尊重知识产权,规避版权问题,图书馆最好能与出版商、相关网站达成使用协议,自觉维护组织机制的良性运转。
4.3 进行集团采购或定制
有声读物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其生产凝结了大量的知识劳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声读物由朗读者或配音者的录音经加工剪裁而成,朗读者除需要严格的识字、组词、造句、谋篇方面的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感受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之外,还需要声音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情引发能力等。近年来,语音合成技术及其运用发展迅速,文语转换TTS(Text-to-Speech)技术不断成熟,计算机能够合成连续自然、符合语言学规则的声音,这种有声读物同样聚集了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针对教育集团用户的特殊需求(如中外文经典教材、语言读物等)“量身定做”有声资源是可行的。
4.4 做好数据加工与维护
出版社信息、网络信息的动态性、离散性要求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做好甄别工作,详细了解有声读物的出版、发行情况。自媒体的兴起放大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规模,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任何对录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制作有声读物,而开放的网络平台拓宽了有声读物的流通渠道也包容了质量上的良莠不齐。随着有声读物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立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制作、销售行为尤为重要。在资源引入后应做好著录、加工工作,补全并规范有声读物的著录信息,并对有声读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用户参与是Lib2.0的重要理念,除点击率、流量等量化指标外,应鼓励师生参与有声读物点评,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预期与实际的偏差,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