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声而识其音

2016-01-24 17:43:37周华军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调语速人文

文/周华军



知其声而识其音

关于声音

生理意义上的声音,是因为声带的颤动,胸腔、鼻腔、口腔的共鸣所致。但同一词语,采用不同语速和语调、共振的方式,听者感知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心浮气躁者发音调式高、语速快、缺乏音箱的共振,从而空泛、无穿透力,实质上没有什么力量。命令式的语气,采用威胁的言辞只能起到恐吓的作用,却不能服人。真正让人心悦诚服的声音却来自于沉稳、低调、慢速的语气。

寺庙的钟声为何能让人静心肃穆,是因为其浑厚、圆润、洪亮、深沉而悠远。所以与患者交流,语速要适中、偏缓,这样更能显得沉稳,患者也容易听懂。语调要稍低沉,这样显得更有共振作用、穿透力、有力度,更能使医生显得沉稳自信,患者觉得值得信任。有时适当地压低音量及音调更能引起患者的注意力,因为他可能担心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听。

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中低音乐器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如大中提琴、贝斯的使用使得整个乐曲显得根基稳定、厚实,不至于漂移不定。钢琴中左手低音部分管节奏,是整个乐曲的灵魂,左手一乱,旋律部分就无法进行。

声音具有治疗的功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患者而言,我们的声音传达的不仅仅是医学信息,而且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人文关怀。对于我们自己,其实可以提供有关自己心态的信息,同时也是治疗自己身体的最佳工具。

管理声音

上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曾提出:“降低 20 分贝”的口号。一段时间后:再有孩子吵闹时,家长就说:“乖!护士阿姨说话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声音小了,架也就吵不起来了,冲突化解于无形。

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常录制自己的声音,然后回放,但偶尔有意试图聆听自己的声音,你可能会感觉到刺耳难听,快速漂浮难懂。如果我是听者,是否也会反感?在大脑里“回放”自己的声音有助于判断自己的“心气之征”。

对于声音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音调:肖邦曾在一家杂志专栏中叙述道:“当一个人想反驳对方意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开嗓门提高音调。”的确如此,人总是希望借着提高音调来壮大声势以压倒对方。但对于医生而言,为说服患者去提高音调是不明智而又偏激的,这样很容易激化矛盾。

语速:语速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人类语言是思想的交流,同时也是心理情感的流露,语速的快慢缓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与心理特征。语速能反映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一个心理健康、感情丰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语速。在与患者讲解病情时当然要语速较慢,这样既表达了对病情的重视,又体现你的耐心。

音量:医务人员语音应该轻柔,能够让患者及家属听清即可。清晰而又柔和的语音对于患者而言是能够起到安抚作用的。

节奏与韵律:除了音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韵律也是重要的因素。充满自信的人,谈话的韵律为肯定语气;缺乏自信的人,讲话的韵律则慢慢吞吞。医患交流中把握好节奏与韵律,可以体现医务人员值得信任的专业涵养。面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如果不能果断流畅地回答,则会失去患者的信任。除了专业知识扎实之外,平时的训练实在是有必要。

沉默与短暂的停顿:对于患者或家属的倾诉,应该认真倾听,不要强行打断。短暂的沉默与停顿,可以让自己对患者的病情或者是处境做出深层次的思考,并帮助出谋划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也是对患者由内而发的真诚。

曾经有专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语调温和如水,好比细水之流,舒缓有致。在心境平静时,可以对自己的声音予以总结反省,以此能够不断改进,也是对自己心态的一种调节。

让音乐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方法。因为所谓“活”,不仅仅是指一种生存状态,关键在于,“活”的质量。这里强调方法,就不能单纯是指谋生手段了。那么,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自我调节,而且可以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疗效,帮助患者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当然,这种沟通是双向的,适用于那些对音乐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人。

西方有很多思想家都告诉我们,不能忽略音乐。像尼采就说,生活中少了音乐像是一种错误。另外一位法国哲学家马赛尔也说,每一次我心情低潮的时候呢,就靠音乐跟大自然来使我重新提振活力。中医经典《内经》认为,音乐是“合和之气”“音者,天地之和气,律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充分说明音乐在从身体到心灵层面的提升作用。

以下举出两则临床案例,说明音乐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伟大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

一位大学英语老师,因为车祸导致踝关节骨折。也许是由于疼痛,或者是无法接受现实,心情很是忧郁。查房时,我们也发现患者沉默寡言,十分的焦虑。术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我听到她正在听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放 《 It’s time to say good bye》。

于是,我就问她:“这首歌真好听,你知道是谁唱的吗?”

她不加思索,脱口而出:“意大利著名的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演唱的。”

我想,大学英语老师,当然知道答案。

我说:“其实他也是我十分欣赏的歌唱家。波切利自出生就患有严重的青光眼,12岁时,在一次踢足球的意外后他彻底失明,但他不自暴自弃,坚持学唱。”

患者这时用惊喜的眼光看着我:“啊,你也喜欢他的演唱?”

“那是当然,席琳•狄翁曾这样赞扬波切利:如果上帝也会唱歌,那听起来一定像是波切利的歌声。”

这位大学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很崇拜他,一个盲人,居然能够拥有世界上最优美的嗓音! ”

“我想,这不仅离不开他的执着,也得益于他的失明。”

患者很是诧异:“为什么这么说? ”

“因为,他完全克服了身体的缺陷,而且正因为他的失明,他才能更加专注地用心灵去演唱。”

患者很有悟性,她恍然大悟:“谢谢你的指点,我想我也应该克服目前的困难,勇敢地面对伤痛! ”

于是,我为她推荐了席琳·狄翁与波切利合唱的《祈祷》,希望她能够坦然地接受下一步的治疗。

此后,患者非常乐观地接受了手术,并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最终完全康复。

《光辉岁月》:致敬南非总统曼德拉

一位腰椎骨折的年轻患者,术后一直不愿意做腰背肌功能锻炼。我们反复为他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他总是说怕痛,做不动。

一次,我发现他正在看B E Y O N乐 D队的现场演奏。我就与他聊到了其中的经典曲目《光辉岁月》。我问他:“知道这首曲子的作曲背景吗? ”他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这首曲子是为了歌颂黑人领袖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

患者说:“哦,怪不得里面有一句歌词: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不错,曼德拉因为反种族歧视运动,而被关押了长达 27 年之久,最后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他在狱中光申请一块菜地就申请了三年,居然在一座荒凉的小岛上,在那么恶劣的地理环境下种出了菜。”

“那他真是了不起,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而且又是那么的坚韧。从这首曲子中,还真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得到。”

“看来你对音乐领悟能力很强啊,如果你能够像曼德拉那样坚强,那你就能早日站起来,回到学校,重新生活! ”

患者很受震撼,接下来的锻炼很是刻苦,恢复当然很快。

这两则案例,我不敢说是艺术治疗。但通过对音乐的感悟,我和患者都受到了极大的感染。这种幽微的感情与感受,就像一个热气球,带领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又犹如一条灵魂之路,刺激我们心中的能量,引领至神性的和平和喜悦。

【后记】

笔者自知作为一个普通骨科医生,不仅离专家的水平甚远,而且也不是哲学专业,面对哲学家的洞见深度,更是遥不可及。因此对于奥斯勒的教导,心里常常感觉不安,唯恐自己哪一天会成为冷漠的“木匠”。特别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环境堪忧的现况下,医学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而且如何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灵活变通地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体味到快乐、不断提高心灵格局,是每一位临床医生所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于是,我就暗下决心,经常告诫自己加强阅读、自我教育,做一个人文医生。

做一个人文医生,其实要求很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技术,还要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正如裘法祖院士所言:先做人,再做事、做学问。从此,我就努力钻研人文知识,以便有机会领略西方哲学和中国儒释道智慧的光芒,以此豁达心胸,开阔视野。愈是品味,愈觉神奇,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得益殊多,稍稍用于临床即可化干戈为玉帛,涣然冰释。在此基础上我也有一些较深的感悟,便萌发了一点创作的灵感,以至于今日,积累数篇,集结出版为《柳叶刀尖上的人文修炼》。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康复医学科

猜你喜欢
音调语速人文
春的呼唤
新航空(2024年3期)2024-06-03 22:25:26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国学周周读
国学周周读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