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
Becker痣综合征1例
刘冬梅
Becker综合征;乳房发育不全
Becker痣综合征是由Happle和Koopman1997年提出,泛指Becker痣相关区域并发的同侧乳房发育不全或其他皮肤肌肉骨骼异常。该病至今国内报道不多,我院诊治Becker痣合并左侧乳房发育不全1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21岁,因左侧胸部长斑10年,乳房不发育9年,于2014年3月1日至本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1岁时发现左侧乳房出出现色素斑,渐渐发现同侧乳房停止增长,月经正常,无不适。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常规检查和生化全套均正常。性激素水平、微量元素检测在正常范围。胸部X线检查未见脊柱异常。钼靶X线显示:患侧乳腺腺体明显较正常侧偏薄,腺体组织排列尚可,层次清晰。皮肤科情况:患者左侧胸部包括整个乳房,片状的非浸润性淡褐色斑,颜色欠均匀。边界清楚,形状欠规则,与对侧比较可见少量毳毛,颜色偏黑。左侧乳房相对于右侧明显发育不全,未触及结节及肿块(插页图1)。外阴发育未见明显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乳头瘤样生长,皮突延长呈直角状,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细血管周围少量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插页图2)。结合临床诊断为Becker痣合并乳房发育不全(Becker痣综合征)。
Becker痣中文名为贝克痣,又名色素性毛表皮痣、Backer黑变病、痣样黑变病或迟发性扁平痣,是一种色素沉着过度的错构瘤,伴毛发增生,边界清晰,可出现于身体的任意部位,但更易发生于躯干及上肢。由Beck[1]首次报道,我国2000年由华西医科大学吴波首次报告两例患者[2]。Happle和Koopman[3]于1997年分析了23例Becker痣患者,提出“Becker痣综合征”概念。指出乳房发育不全和骨骼、肌肉的异常是其最常见的合并症,其次还有颌面关节的异常,双侧小阴唇发育不良、阴囊畸形及生殖系统发育不良,脐区体毛稀疏,同侧颞侧皮肤斑状发育不良等皮肤的表现。我国在2008年[4]首次发表Becker痣综合征的综述,2014年分别有14岁[5]和22岁[6]两例合并乳房发育不良的女性患者报道,其中22岁的女性患者合并脊柱侧弯。
有研究[7]表明,Becker痣综合征是雄激素依赖性疾病,皮损好发于男性,青春期多见。其发病机制可以用激素依赖性紊乱解释,主要是因为乳房、乳晕和乳头部位雄激素受体过量,抵抗雌激素作用而致。国外曾有报道口服螺内酯(抗雄激素受体药)1个月,发育不全的乳房可以增大,健侧无变化。这项发现印证了Becker痣和乳房发育不良中的雄激素受体升高的假说,但由于该患者倾向于乳房移植治疗,该假说无法被评估。
此综合征的遗传基础仍待阐明,大多数病例为散发,家族聚合较少见,杂合体通常表型正常,致病的等位基因可以遗传数代。基因研究表明,当胚胎发育早期发生体细胞重组,可由此产生一组纯合基因细胞,从而导致Becker痣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可以极轻微,许多病例目前仍未被发觉,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国内外的报道不多的原因。
该病的色素斑可以用Q开关的脉冲红宝石激光(694nm)和调Q二波长(532nm和1064nm)的钇:铝石榴子石激光治疗。本例患者因拒绝激光治疗,而不能观察此种治疗的疗效。
[1] Becker SW.Concurrent melanosis and hypertrichosis in distribution of nervs unis later[J].Arch Dermatol,1949,60 (2):155-160.
[2]吴波,冉玉平,王琳.Becker痣伴同侧乳房发育不全二例[允].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2):89-89.
[3]Happle R,Koopman RJ.Becker nevus syndrome[J].Am J Med Genet,1997,68(3):357-361.
[4]李敏,朱文元,骆丹.Becker痣综合征[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8):553-554.
[5]李芸,朱铁山,刘跃华.Becker痣综合征一例[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40(6):406-406.
[6]张倩,朱文元.骆丹Becker痣综合征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6):374-375.
[7]Danarti R,Konig A,Salhi A,et al.Becker's nevus syndrome revisited[J].允AM Acad Dermatol,2004,51(6):965-969.
(收稿:2015-06-10 修回:2015-10-07)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金华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