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快讯
腰椎皮质骨椎弓根螺钉与传统椎弓根钉置钉点骨密度差异之比较
椎弓根螺钉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疾患,尽管其在重建腰椎稳定性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但螺钉松动、移位、拔出等并发症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手术疗效,甚至还需要二次手术翻修。Santoni等于2009年提出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CBT)椎弓根螺钉(简称CBT螺钉)固定技术,其轴向拔出力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平均提升30%,具有显露更少、切口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点。众所周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螺钉拔出力呈正相关。传统椎弓根螺钉末端常位于椎体中段松质骨内,随年龄增长,松质骨BMD下降,螺钉固定的风险增加并可最终导致螺钉松动。而CBT螺钉固定点位于椎弓根及椎体皮质骨中,理论上降低了螺钉松动的风险,即使是老年患者,其置钉位置的BMD也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椎体中部更能有效维持;而当获得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相同或更好的机械稳定性时,CBT螺钉所需的长度也更短,这一点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的尸体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排除年龄<30岁或>90岁、近期有腰椎损伤史、腰椎影像学图片不完整以及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从数据库中随机筛选出2004年至2014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以10岁为一个层级,从中选取男女各15例进行检测。采用GE图片存储及传输系统生成的腰椎正中矢状面及轴向CT图像,选取CBT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的末端固定区域(regions of interest,ROIs)作为测定点。对于CBT螺钉,在正中矢状面居椎体上终板下方,轴位上靠近椎体后缘的左右两侧各取一6 mm圆形测量区域,然后测量ROIs的平均CT值(又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而对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在正中矢状面居椎体上半段,轴位上的椎体中间位置取一12 mm类椭圆形测量区域进行相应测量。区分不同的椎体节段及性别来计算平均值,然后对两组进行比较。HUs值的大小可以准确反映BMD的高低,当HUs<(78.5± 32.4)HU时,即为骨质疏松症,以此数值筛选骨质疏松患者。
分析结果表明,CBT螺钉置钉点在每一节段的BMD均明显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P<0.001),年龄每隔10岁其在腰椎每一节段的BMD差异也明显增大(P=0.0003~<0.0001)。进一步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T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部位之间的BMD差异增大与年龄呈正相关(r2=0.29~0.34,P=0.001~<0.00001);同时,越靠近腰椎尾段,两者之间BMD的差异也越大(r2=0.25,P<0.001)。但40~49岁女性(对应于绝经期)患者中L2~L5的BMD差异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平均值(P=0.003~0.01)。骨质疏松患者共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68.7±13.5)岁。与非骨质疏松患者相比,骨质疏松患者CBT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置钉点的BMD差异更明显(P=0.001~0.048),且平均差异明显高于普通患者(73.4%vs 20.8%,P=0.008)。
结果提示,CBT螺钉置钉点的BMD高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在腰椎尾段、骨质疏松及老年患者中其差异更明显,因此对这些患者更适于采用CBT螺钉。
(摘自Mai HT,Mitchell SM,Hashmi SZ,et al.Differenc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fixation points between lumbar cortical and 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s.Spine J,2016,16(7):835-841.胡玮摘译,马向阳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