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研究评述

2016-01-24 05:18廉同辉余菜花
关键词:智慧旅游信息

廉同辉,余菜花

(1.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智慧旅游研究评述

廉同辉1,余菜花2

(1.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智慧旅游在旅游业实践中日趋盛起,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阈对其展开研究。与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相比,目前其在研究内容上仍囿于常规,研究路径存在一定重复;多侧重于定性描述;尚无以其活动产生的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评价方法及对象较传统,样本代表性有限。在此基础上,对智慧旅游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旅游业;智慧旅游;评述

旅游业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依赖程度较高的行业,信息贯穿旅游业活动的全过程。在传统的旅游业运营模式下,旅游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及充分被利用,旅行机构难以对旅游信息做到实时管理;游客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易形成“信息孤岛”状况。在此情景下,旅游业寻求以信息通讯技术(ICT)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其模式脱胎于智慧城市[1-2]。智慧旅游作为旅游经济有智增长模式的重要形式,是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3],其使旅游机构的运营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了游客的主动性、互动性,提高旅游体验,以跨越时空便利、广泛参与、有效信息供给等优势日臻显现,促进了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旅游业发展的催化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均强调指出,旅游业需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和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的重构,并相继实施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工程及“智慧旅游年”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字化景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景区需建立健全数字化基础设施、统一的数据中心等。在业界,各地积极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如北京已实施智慧旅游行动计划、镇江完成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智慧旅游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涌现出一些有关智慧旅游研究成果。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状况,本文拟详尽分析智慧旅游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出展望。

一、智慧旅游的本质内涵

从智慧旅游涉及到的具体方面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张凌云提出智慧旅游的本质包括信息通讯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提升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创新旅游管理、优化旅游资源利用为目标[4],并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5]。李云鹏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6]。黄超提出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利用[7]。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全面满足游客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景区等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模式[8]。

随着对智慧旅游概念研究的深入,学者对其界定更加全面,概括性更强。姚志国认为智慧旅游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使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得到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旅游信息化的新阶段[9]。金卫东认为智慧旅游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为支撑,通过智能手机、电脑、触摸屏等多种服务终端,是为广大民众和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类旅游公共服务的综合应用平台[10]。徐波林认为智慧旅游的内涵在于将智能技术应用于旅游业, 以促进旅游资源和信息全社会共享及充分利用, 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质量[11]。黄羊山提出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12]。

综观学者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可见,旅游机构对智能管理及智慧运营的需求、游客对旅游信息的获取和信息通讯产业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促进等因素是智慧旅游得以出现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智慧旅游的定义尚未统一,其内涵涉及到旅游信息化各方面,外延涉及到管理、服务等层面,其本质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游客的服务。智慧旅游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2)面向旅游机构的管理变革。智慧旅游创新了旅游企业的服务模式和旅游信息传播,提高旅游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3)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慧旅游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在内的智能技术综合应用,智能技术在智慧旅游起着基础性作用。因研究视角不同,智慧旅游具有新颖性,在实践中快速发展,且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对其本质内涵还有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二、智慧旅游作用

智慧旅游实现了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高度融合,是旅游产业重要变革。智慧旅游利用云计算、物联网、高速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为支撑,满足未来旅游管理中的管理智能化、服务主动化、旅游个性化和信息对等化发展需求,提升了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13]。智慧旅游的信息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和智慧旅游盈利模式的有效性等因素影响到智慧旅游作用的发挥[14]。智慧旅游在社会服务方面,同其他要素相比具有技术、传播优势等,其作用主要集中于旅游机构和游客两个方面:

(一)对旅游机构作用

智慧旅游通过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实现整体价值放大,使得旅游公共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促进了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等关联和融合,其运用大数据观念,颠覆传统行业运行的思维方式,实现与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无缝对接[15]。智慧旅游能够全面提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16],通过对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实现公共管理资源的整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综合整治力度和应急救援能力[17]。智慧旅游化后旅游机构,其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1]。通过建设以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特色的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18],通过该平台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游客、车辆等管理和监控一体化,促进集约型经济发展,提升物联网技术在旅游的应用以及产业化水平;拓展旅游产业链,催生新形态的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旅游、智能旅游服务模式。

(二)对游客作用

智慧旅游应用的核心是为游客提供以互动体验为中心的信息服务[19],智慧旅游的推广改变了游客的旅游信息获取行为[20-21],从而有助于游客的旅游决策[2],游客智能设备使用使得旅游信息获取更加便利、快捷[22-24]。基于智能旅游推荐系统,游客可较容易的筛选旅游商品信息、获得旅游商品推荐,与他人实时互动,有效制定旅游计划[25]。多媒体交互式旅游服务可方便游客的自助旅行,使得游客拥有一个准备充分的出游计划[26]。陈胜容将智慧旅游引入旅游环线资源整合中有效提升了旅游环线的游客感知效果[27]。

目前对智慧旅游作用的研究在旅游机构方面,主要分析智慧旅游提升了旅游机构的运营效率、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游客方面,主要分析智慧旅游改变了游客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通过旅游智能设备的使用可以高效获取旅游信息。智慧旅游可以有效带动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机构,其产业带动效应如何?智慧旅游对政府管理部门优化旅游税收政策,提升旅游宣传效果等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操作路径,诸如此类的研究视角值得未来关注。

三、智慧旅游信息化

(一)智慧旅游信息系统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高级智能化阶段的产物[3,28],以更加面向应用、用户和旅游产业升级为目标,代表着旅游科技综合运用的主要方向[3]。旅游信息化建设是打造慧旅游的重要前提[29],也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石[30]。智慧旅游最根本属性是旅游信息服务[31],旅游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构建方面。智慧旅游系统包含旅游信息服务、行程服务、商业服务、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子项目与系统,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比传统方式更宽广,除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服务环节外,还包含了交通、医疗、安全等旅游服务保障体系[15]。面向服务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涉及到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32],其主要由数据中心、服务端、使用端三部分构成[33]。赵宇茹利用人工智能推理等方法,通过构造知识库、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等,整合所涉及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信息等,构建一个智能旅游信息系统[26]。凌守兴从信息生态学角度认为智慧旅游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主体、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四大要素构成[19]。景区智慧旅游系统构建内容包含信息管理、地图管理、设施物联网和公共服务系统[34]。刘军林从智能旅游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构成特征、技术支撑与架构、服务方式等方面,研究了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技术构成与服务需求[35]。凌守兴提出在智慧旅游视角下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36]。陈刚构建了南京市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其覆盖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游客、政府、旅游企业(景区、旅行社、酒店)、保障体系[37]。彭霞设计了黄山景区智慧旅游决策支撑系统总体构架,实现景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在业务应用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信息综合集成分析与多种专业模型的集成应用,为景区的旅游经营、业务管理、公众服务提供科学决策支持[38]。

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实施方面。旅游机构通过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优化创新技术环境,对信息平台的动态使用可以有效提升旅游信息的全面管理水平[1]。通过构建MYT (Make Your Tourpackage)智慧旅游平台对旅游信息进行处理,可为游客提供旅游智能服务[2]。林俊利用GIS开发了智能旅游信息系统,除具有一般旅游信息系统的定位、查询等功能外,还增加了路径优化决策功能,为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提供便利[39]。杜兰通过建立景区的POI网络基础数据信息系统,探索最优游客接待中心选址问题[40],且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可及时记录景区各类环境资源的数据,为景区环境监测提供便利[41]。赵宇茹设计出一套智能旅游信息系统,针对用户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信息的查询,旅游信息的预测及景区景点三维模拟、旅游路线模拟等[26]。

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效能方面。智慧旅游通过建立全区域可视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景点搜索、信息服务,提高旅游信息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32]。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应用,旅游信息被大量创造、分享和评估[42],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创新实施,拓宽了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43]。旅游机构的旅游智能系统可根据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44],当游客面临迷失风险和探险机遇时,满足其所需信息不确定性降低的期望目标[23]。

可见,智慧旅游是信息高度集中并对信息高度依赖的行业,是旅游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表现。智慧旅游推进旅游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升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及管理水平。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实施方面,但是,游客是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重要参与者及服务对象,在智慧旅游信息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重要角色,因而需要加强对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游客效能研究。

(二)智慧旅游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旅游业各方面[45],智慧旅游作为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种革新,作为其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的支撑要素有信息通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GIS和虚拟现实等[5,13,15,46-47]。

通过以云计算来建立后端信息存储和处理中心,以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结合作为前端展示终端和接口,以高性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和智能推荐技术为信息处理支撑,可以建立为游客和导游提供信息服务的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智能旅游导览系统[48]。云计算可为智慧旅游提供高水平的数据处理保障,可以充分整合旅游数据资源,完善旅游服务;可以提升游客自助旅游的保障能力和水平[49],Hadoop开源软件平台为云计算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50]。在Google App Engine平台环境下,通过Java Web编程技术,以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系统(TGIS)中的旅游行程定制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旅游系统设计和解决方案[51]。物联网技术为旅游信息的的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智能支撑[52]。杨晓梅设计一种基于GIS、GPS和智能技术的智能旅游信息系统平台,融入实时环境数据感知和协同处理技术、智能分析与服务技术等相关关键技术[53]。

智慧旅游强调信息技术与旅游业发展相互结合的综合利用,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旅游及社会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实现旅游服务体系集约化。智慧旅游数据具备大数据的典型特质,大数据技术处理方式在智慧旅游中的服务、管理、营销等方面得以凸显。在今后研究中,需要凸显出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融合旅游业及智能技术,加强智慧旅游产业链间的相互衔接,促进旅游业各种要素关系的优化。

四、智慧旅游实施

(一)智慧旅游建设

智慧旅游建设的目标是为游客提供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行业管理提供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新型旅游文化产品,放大资源效益[54]。顾客导向、交易成本是智慧旅游建设动的主要动因[55],建设主要内容是智慧旅游综合数据中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公众旅游信息咨询与服务系统、公众旅游信息协同工作平台等[56]。智慧旅游需要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多元渠道的旅游产业数据中心,其不仅是所有数据整合的中心,还是支撑智慧旅游产业服务体系的基础[16]。

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方面。智慧旅游建设主要是面向智慧旅游城市、景区、酒店和旅行社[57],其内容和路径选择需从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组织、相关部门与产业等角度出发[7]。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框架,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服务设施3个平台,资源保护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旅游经营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五大系统[58]。翁秋妹提出智慧旅游的创建反映出了以提升游客体验、创新旅游服务为中心,智慧景区与其他智慧旅游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服务流与价值流贯穿于智慧旅游的建设全程[55]。

在智慧旅游建设实践方面。智慧旅游以服务游客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实现景点讲解服务、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咨询获取服务、依托云计算技术实现旅游产品定制服务[59]。刘军林提出需要从重视管理智能化、服务主动化、旅游个性化和信息对等建设方面来提升智慧旅游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13]。智慧旅游的建设还要创造新的旅游文化,引导游客建立新的旅游习惯,促进现代新型旅游消费方式的形成[55]。智慧景区不仅要重视游客感知、决策支持和游客服务系统的建设[60],还应注意旅游景区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16],做好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智慧旅游的转型升级[61]。此外,姚国章从制度建设角度,提出智慧旅游的建设内容包含制度、基拙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体系[8]。

目前,智慧建设中还存在智慧化特性不突出、智慧景区重管理轻服务、智慧景区的服务能力欠缺[62];协同运作乏力、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错位、信息技术支持不足[63];智慧旅游信息形成孤岛,且没有完善的面向游客和导游的移动智能导览系统平台[48]等问题。

可见,智慧旅游建设主体涉及政府、企业、游客等方面,其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在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间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与价值共创。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提升,对各方面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如何规避智慧旅游的风险,提升其安全性?上述有关智慧旅游建设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二)智慧旅游运营

智慧旅游具有旅游与信息产业的紧密融合、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广泛使用、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服务等特点[64],并通过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形式表现[8、50]。智慧旅游的能力、属性、智慧旅游的应用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使得智慧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信息系统的运营模式[5]。

智慧旅游不仅提供定制服务为主导的定制旅游模式,而且提供畅游计划为主导的畅游旅游模式,依据游客需求特征分析基础上构建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服务体系[59]。应用智能旅游对传统旅游产业的核心景点扩散、合作组织引领、政府企业带动、自助平台服务模式进行改造[65]。游客与智慧旅游节点系统不断地进行信息互动,进而使服务形式和消费内容不断创新,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提升满意度[13]。针对游客导览过程,旅游机构开发导游手机APP程序,为游客线路、解说、动画模拟、影片播放等导游服务[43]。

智慧旅游催生了全程互动性的旅游营销方式[14],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社会化媒体以及可利用网络资源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对旅游景点进行分析并为游客推荐合适的旅游景点[66]。冯珍基于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竟争企业的进化稳定条件和稳定策略,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构建公益化属性,提出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竟争企业进化稳定模型[67]。

智慧旅游运营中面临技术的推广、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接纳、信息安全保障等问题[68]。因而在智慧旅游运营保障方面,应加大旅游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29],坚持顶层设计和底层构建并行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69],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在管理政策、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信息技术、规范标准、人才队伍和安全方面提供保障[58],加强旅游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智慧旅游提供人才保障[29],通过对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提升高校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水平[64]。

可见,智慧旅游重塑了旅游商业运营模式,升级了旅游业运营价值链。旅游管理部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的运营具有差异性,在未来研究中可针对分别对不同类别旅游机构,提出有针对性的运营方案,满足其管理智慧化、信息对称化和服务主动化发展的需求。

五、智慧旅游测评

杜鹏构建了智慧旅游社会支撑、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与管理、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的智慧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测评[70]。陈慧英构建以经济贡献、社会拉动、产业支撑和科技创新价值为体系的智慧旅游价值的测量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71]。刘利宁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智慧旅游的硬件支撑体系、综合应用系统和应用价值指标体系[72]。李幸基于IPA方法对智慧旅游下公共服务体系的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73]。Lee使用SEM方法,研究智能手机旅游信息特征对游客感知价值和使用意向的影响[21]。田璐构建旅游景区的智慧旅游满意度测评模型,基于SEM方法对其评价[74]。王恩旭构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基于G1-嫡值方法对其测评[75]。邓贤峰将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分为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3个维度,共包括17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76]。

目前智慧旅游评价研究在方法方面,主要通过德尔菲法来构建测评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测评;在评价对象方面,主要针对智慧旅游的运营系统及游客满意度。智慧旅游评价有待在评价方法、对象上扩展,评价方法可以采取系统仿真、模糊评价及灰色评价等方法;因为智慧旅游涉及面广,可针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政务、游客信息行为和意愿等方面进行测评,提升评价的有效性。

六、未来研究展望

当前,在我国实施智慧旅游战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旅游机构需要通过智慧旅游战略创新来转型并赢得竞争,对于丰富和深化智慧旅游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的梳理、总结和深度剖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旅游进行研究。虽然智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不仅体现了学术争鸣的特点,还对业界有极大启示。智慧旅游是一个交叉性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旅游管理和人文地理学等传统旅游研究学科,而且涉及到电子商务、信息与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而目前在研究内容上仍囿于常规,在研究路径也存在着一定重复。

国内外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几乎同步,并持续升温,呈现如其作用、信息化和运营等诸多子领域。智慧旅游涉及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但尚无学者对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和产业拉动作用进行研究,也鲜有关注智慧旅游的经济效应和经济现象。尽管目前也有一些关于智慧旅游建设及运营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多侧重于定性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应需侧重于定量研究。

智慧旅游在游客、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间实现了实时互动、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但目前研究主要依托于小数据,尚无以智慧旅游活动产生的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

目前有关智慧旅游游客方面的评价主要采取了传统了测评方法。游客需要在参与智慧旅游的情境下才能受其刺激并获得真实感知,而目前研究主要采取传统问卷方式收集游客感知状况,而此方法无法测度游客对智慧旅游的真实感知,因而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值得深思。而且目前实验参与者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样本代表性有限。

值得指出的是,与智慧旅游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相比,目前对智慧旅游研究尚处初步阶段,对智慧旅游研究尚显薄弱,未来智慧旅游还有以下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一是智慧旅游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带动了信息通讯、互联网等行业的发展,其产业带动效应、产业链间的衔接优化等值得深入研究。应进一步丰富并深化智慧旅游的理论体系,拓宽其研究范围。

二是游客是智慧旅游的重要参与者及服务对象。智慧旅游对游客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智慧旅游情境下的游客行为特征等还值得探索。除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之外,其他年龄阶段也是智慧旅游使用的重要群体,除年龄群体之外,游客的性别、职业、收入等人口属性对智慧旅游使用及其评价是否有显著影响也应涉及。

三是旅游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智慧旅游数据具有大数据的典型特质。应重视对智慧旅游产生的大量客观数据的充分利用,应通过技术处理方式获取智慧旅游运营中各方面的大数据,通过事物的内在本质关系,获得智慧旅游各环节的相关关系。

四是智慧旅游运营涉及到顶层设计和底层构建,其涉及面广。智慧旅游各主体在实际运行中如何进行价值共创来提升协同效应、如何通过线上维护与线下传播活动同步来提升旅游机构智慧旅游的运营水平还值得关注。纵观智慧旅游研究的发展轨迹,目前涉及智慧旅游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机构营销战略、景区管理等新兴议题的研究还值得深入,同时,有关游客隐私、行政监管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探索研究。

五是进一步拓展智慧旅游评价方法,如采取系统仿真、模糊评价及灰色评价等方法;在评价对象上需要对智慧旅游政务、智慧旅游实施效果、游客意愿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研究人员可设计智慧旅游虚拟平台,采取眼动实验、神经网络实验等实验方法,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实验数据。

[1]Buhalis D, Amaranggana A.Smart tourism Destinations[A].Xiang Z, Tussyadiah I.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4[C].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3: 553-564.

[2]Jaehun J.A System of Personalized and Intelligent Tourism Content Service Based on Semantic Web[J].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18(3): 211-229.

[3]李庆雷,白廷斌.论旅游经济的有智增长模式[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02-109.

[4]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7(2):3-5.

[5]张凌云,黎 巎,刘 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李云鹏,胡中州,黄 超,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19(5):106-115.

[7]黄 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旅游学刊》编辑部.2011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C].北京,2011:55-68

[8]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73.

[9]姚志国,鹿晓龙.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大趋势[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10]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 27(2):5-6.

[11]徐波林,李东和,钱亚林,等.智慧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趋势——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7):781-784.

[12]黄羊山,刘文娜,李修福.智慧旅游——面向游客的应用[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3]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14]张 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2):34-40.

[15]李 萌.基于智慧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机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6):64-68.

[16]韩玲华,姚国章.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2(3):54-59.

[17]黄先开,张凌云.智慧引领旅游业转型[N].光明日报,2012-05-31(16).

[18]杜军平.建设以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特色的智能旅游公共服务平台[J].旅游学刊,2012,27(9):8.

[19]凌守兴.智慧旅游应用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构建[J].求索,2013(11):38-40.

[20]Gretzel U, Fesenmaier D R & O’Leary J T.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sumer Behavior[C].Buhalis D.& Costa C.Tourism Business Frontiers: Consumers,Products and Industry,Burlington, MA: Elsevier, 2006: 9-18.

[21]Lee C K.The Effect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phone Tourism Information on User’s Perceived Value and Intention to Use[J].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ies, 2013, 15(1): 79-298.

[22]Fesenmaier D R, Xiang Z.Tourism Marketing from 1990-2010: Two Decades and a New Paradigm[M].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ourism Marketing.London: Routledge, 2013:549-560.

[23]Gretzel U.Travel in the Network: Redirected Gazes, Ubiquitous Connections and New Frontier[A].Levina M, Kien G.Postglobal Network and Everyday Life[C].New York: Peter Lang,2010: 41-58.

[24]Wang D, Park S, Fesenmaier D R.The Role of Smartphones in Mediating the Touristic Experie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12, 51(4): 371-387.

[25]Borràs J, Moreno A, Valls A.Intelligent Tourism Recommender Systems: A Surve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4,41(16): 7370-7389.

[26]赵宇茹.智能旅游信息系统建模与功能实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7]陈胜容.智慧旅游体系下的旅游环线资源整合研究——以京东旅游环线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2):142-144.

[28]任 瀚.智慧旅游定位论析[J].生态经济,2013(4):142-145.

[29]王清荣,秦胜忠.智慧旅游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4(5):102-106.

[30]李 梦.“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及互动关系[A].中国旅游研究院.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2012:211-27.

[31]李云鹏,晁 夕,沈华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2]王艳军,路立娟,李朝奎.面向服务架构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14(9):108-111.

[33]罗成奎.智慧旅游及其应用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6): 24-27.

[34]葛晓滨,章义刚.智慧旅游系统的技术框架及其主要应用技术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4,30(2):32-35.

[35]刘军林,陈小连.智能旅游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0):1745-1749.

[36]凌守兴.智慧旅游视角下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构建[J].商业时代,2014(22):129-131.

[37]陈 刚,童隆俊,金卫东,等.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8]彭霞,朱战强,张艳.智慧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园林,2011(9):36-38.

[39]林 俊.智能旅游行程规划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40]杜 兰,葛军莲,王宏志,等.基于POI网络信息的景区最优游客接待中心选址研究——以南京钟山景区智慧旅游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4):613-619.

[41]陈 涛,徐晓林,吴余龙.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业发展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2]Law R, Fuchs M, Ricci F.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11[M].Berlin: Springer Verlag, 2011

[43]Richards G.Creativity and Tourism: The State of the A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4): 1225-1253.

[44]Gretzel U.Intelligent Systems in Tourism: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3): 757-779.

[45]Sharda N.Tourism Informatics: Visual Travel Recommender Systems, Social Communities, and User Interface Design[M].NewYork: Yurchak Printing Inc, 2009.

[4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47]朱 珠,张 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00.

[48]杨 健,杨邓奇,杜英国.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智能旅游导览系统[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10):14-18.

[49]姚国章,赵 婷.利用云计算技术推进智慧旅游发展研究[J].电子政务,2013(4):79-86.

[50]翁钢民,李维锦.基于智慧旅游的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4(9):175-180.

[51]张美微.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旅游系统研究与构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52]Chui M, Löffler M, Roberts R.The Internet of Things[J].McKinsey Quarterly, 2010(2): 1-9.

[53]杨晓梅,张韵婕,蓝荣钦,等.智能旅游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2,29(5):321-325.

[54]邓贤峰,张晓海.南京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研究[J].旅游论坛,2012,5(5):72-76.

[55]翁秋妹,陈章旺.智慧景区服务创新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49-55.

[56]刘加凤.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22-24.

[57]李云鹏.智慧旅游规划与行业实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58]党安荣,张丹明,陈 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5-21.

[59]赵丽琴,黎忠文.构建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9.

[60]陈建斌,郑 丽,张凌云.智慧景区IT能力模型及其核心构成研究[J].旅游科学,2014,28(1):14-21.

[61]郑耀星,叶 颖.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30(5): 607-610.

[62]王露瑶,程金龙,周瑞雪.我国智慧景区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54-56.

[63]陈丽军,王 庆,汪季石.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2):296-299.

[64]刘莹英.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78-80.

[65]王丽娟,李 骏.智能旅游创新模式形成路径与优势比较[J].商业研究,2013(9):162-167.

[66]Majid A.基于地理标签的社会媒体数据挖掘的智能旅游推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67]冯 珍,王 程.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竞争企业的进化博弈[J].贵州社会科学,2014(3):94-97.

[68]廖维俊.基于物联网架构下的“智慧旅游”探究[J].生态经济,2013(7):98-101,104.

[69]翁钢民,李维锦.智慧旅游与区域旅游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以秦皇岛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5):35-38.

[70]杜 鹏,杨 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4-49.

[71]陈慧英.智慧旅游核心价值实证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33(2):113-117.

[72]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67-71.

[73]李 幸.智慧旅游时代下重大节事活动公共服务体系的游客满意度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74]田 璐,林宪生,邓 薇,等.基于SEM的智慧旅游满意度研究——以山西皇城相府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4):83-86.

[75]王恩旭.基于G1-熵值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5(2):68-73.

[76]邓贤峰,李 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0-106.

Review of Smart Tourism Research

LIAN Tonghui1, YU Caihua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Jiangsu, China)

With the rising prosperity of smart tourism in tourism practic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is paper combin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smart tourism, smart tourism function, tourism informatization, smart touris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evaluation.Smart tourism is widely used in practice, compared to its role in promot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it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conventional on research content and repeated research path; There is more focus on the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which means to deepen the research, it should focus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ere is no big data generated by its activities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with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 and object,representative samples are limited.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mart tourism.

tourism; smart tourism; review

F590

A

1673-9272(2016)05-0059-08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5.011 http: //qks.csuft.edu.cn

2016-07-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任务情境的游客社会化搜寻行为的激发、策略和效果研究”(71602092);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情境下游客信息搜寻行为研究”(1608085QG168);国家旅游局面上项目“任务视角下的游客社会化搜寻机制研究”(16TAAG02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化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游客社会化搜寻行为的规律、动机和策略研究”(2016SJB630015)。

廉同辉,副教授,博士;E-mail:liantonghui@163.com。

廉同辉,余菜花.智慧旅游研究评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5):59-66.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信息
订阅信息
旅游
展会信息
有智慧的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智慧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