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慧,王艳华(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浅析健康需求下的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梁亚慧,王艳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对疾病转归的更高需求及某些疾病的不可治愈性的现实,中医起居护理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生活起居护理的内涵、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为生活起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临床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及增强患者的健康护理理念。
中医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健康
进入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从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生活方式、周围环境与其健康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中医生活起居护理正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在特色护理中的具体体现,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关系着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所以在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就显得弥足珍贵。下面笔者主要从生活起居护理的内涵及在临床的应用方法等阐述。
1.1 生活起居护理思想的提出
自古以来,生活起居护理就被各医家所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告诫我们应该遵守常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对于过于妄之的患者,更应该适当调整,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有序的生活规律中康复。《伤寒论》中在顺应病情地护理、生活起居的寒热适中护理、病后护理、病情反复发作调护等方面奠定了生活起居护理基础。唐代医家王焘曾指出:“凡虚劳之病,坐卧居处,不宜伤冷,宜不得过热”总结了面对虚劳患者在生活起居方面如何护理的经验,为现代临床护理提供了很高的实用性价值。这些起居护理思想从现今的生物钟学说、生物医学、临床实践来讲,仍然具有科学性[2]。
1.2 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它是中国传统护理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3]主要包括治疗环境、病房及个人的卫生状况、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清洁的休养环境,促进其康复。
在遵循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做好患者生活起居护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环境控制
医院、病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潜意识里间接权衡医院的医疗质量。舒适、整洁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产生并保持愉悦的心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反之,则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医护人员应尽力为患者创造温馨、方便的就医环境。
2.1.1 病室安排恰当,整洁,注意通风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在入院时应根据患者的病症性质安排在合适的病房。如对于阴虚内热多喜凉恶热的患者,则更宜居住在背阴凉爽的病室;反之,则放置在向阳温暖的病室,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康复。病室内的摆设应力求简单,保持地面、桌和椅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室内应经常通风换气,排除秽浊之气,保持空气清晰,让患者感觉舒适,促进其疾病的恢复。但是对于透疹性疾病(如麻疹),应该禁止通风。
2.1.2 病室温湿度合适、适宜光源
病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以18~22℃为宜,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宜保持在22~24℃。[4]若室温过高,不利于体热的散发,干扰患者呼吸,令其燥热难受,易感暑邪;反之,使患者感到寒冷,易感寒邪。病室湿度应在50~60%为宜[4],湿度过高,抑制出汗,患者感觉潮湿、气闷等不适,尤其脾虚湿盛、肾虚的患者症状更明显;反之可引起患者口干舌燥、咽痛,特别是对于肺热的患者,易加重病情。
适度的光线照射,对维持人体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会增进患者的身心舒适,对辅助治疗颇有裨益。一般病室采取柔和、充足的光线,以患者感觉舒服、不刺眼为宜。针对不同的病症应适当的调节光线。
2.1.3 生活规律,常适劳逸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人们应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作息时间。患者在阴阳失调的状态下,护理人员应根据其病症性质、程度协助其制定正确的作息规划。另外,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每日应不少于8小时。[4]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所以护理工作者根据季节变化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饮食有节,促进患者生理功能保持在平衡的状态。
面对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伴随人们生活起居条件的提高,健康观念的增强,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一些未能完全治愈、不可逆性的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者更应该肩负起责任,指导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06.
[2]高建清,张先庚,梁小利,等.中国古代早期护理思想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6):123-124
[3]孟锦余.实用中医护理学概论(9)[J].护士进修杂志,1986,9:13-16.
[4]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03.
本文编辑:王 琦
R248
A
ISSN.2095-6681.2016.28.023.01
王艳华,女,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7561953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