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基于建构主义路径的分析*

2016-01-23 19:50
关键词:东亚地区东亚范式

贺 鉴 陈 楷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
——基于建构主义路径的分析*

贺 鉴 陈 楷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东亚共同体这个理想模式目前只处于设想阶段,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导东亚共同体的理论范式普遍以理性主义为主,而鲜有建构主义理论范式,这就造成了很大问题。相比理性主义理论范式,建构主义对东亚共同体的分析更具优势。东亚共同体在建立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历史因素、合作模式因素、领导核心因素、安全与领土争端因素。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努力,同时它也为东亚共同体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方向道路。

东亚共同体;建构主义;可行性;区域一体化

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03/13750785_0.shtml,2015年6月4日访问。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使得东亚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关系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否意味着东亚国家正朝着建立经济共同体的方向迈进?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主张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和广泛认同。*http://www.gov.cn/xinwen/2015-09/08/content_2927154.htm,2015年9月9日访问。那么东亚地区内的国家是否也正朝着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方向迈进?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区域都已经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共同体,例如欧洲有欧共体(欧盟),非洲地区有非洲联盟等等,然而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东亚地区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共同体,哪怕是较低层次的共同体。这样的现象值得人们反思。共同体的建立具有很多优势,域内国家肯定也能充分认识到共同体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极重要的作用。但是东亚地区共同体的筹建迟迟没有决定性的进展,即使东亚地区的经贸往来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也必然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高速发展。构建东亚共同体的理念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国际背景。需要注意的是,东亚共同体目前只是处于讨论阶段,还没有决定性的进展。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寻找答案。建构主义理论重视文化、认同、规则这些概念,这恰恰对处于举步维艰的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带来极大的启示。

一、构建东亚共同体的理论范式

美国著名的东亚问题学者斯卡拉皮诺曾说,“东亚地区像一块绚丽多彩又令人迷惑的马赛克;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这一地区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个种族的代表性的特点、文化类型、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纷繁杂陈,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人类所见识过的全部类型。”[1](P18)东亚位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从狭义角度来说,东亚就指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五国。但是目前学界更习惯将狭义东亚称为东北亚。而从广义角度来说,东亚分为东南亚和东北亚,即除上述五国外,还有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众多国家。所谓“共同体”笔者较为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其强调群体身份的归属性,即共同一致的利益、宗教、种族、职业、国籍或其他共同背景而被认作一个单元的群体。小至社区内和跨社区的社会团体,大至国家间或跨国的共同体。”[2]同样的,东亚共同体则是地域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简单点的描述,就是东亚各国自身的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和结果。东亚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笔者认为东亚共同体应当是具有多层次概念的,由浅入深分为地理层面、经济层面、政治与安全层面和社会与制度层面。在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也应当是由浅入深,一层一层的,最终成为一种统一、和谐、完整的共同体。很遗憾东亚共同体的建设还未真正开始起步,连经济共同体都没有彻底形成。

(一)理性主义理论范式与建构主义范式的区别

目前东亚各国在理论范式的思维上,以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思维范式为主导的理性主义思维范式*理性主义思维范式指国际关系理论中逐渐走向趋同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它们共享同一个理性主义基底:行为体是理性个体,按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行为体的偏好是给定的等。参加李明明:“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析”,《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9页。依然占据着很大的一个比重。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在处理与东亚国家的关系上,还以现实主义作为某些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现实主义的思维范式在实际中的体现是强调大国协调以及权力核心或主要地区角色。[4]例如,朝鲜至今还仍然保持着与其某些周边国家的敌对关系,并积极的研究、发展着本国的核武器。东亚国家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军备竞赛。以及域外国家势力的渗入,形成遏制和包围部分东亚国家的局面。除此以外,地区内的国际关系中还存在着“零和博弈”的问题,政治安全上还存在着“安全困境”的问题,甚至还有对外政策上追求地区事务的话语权,寻求权力的最大化,以及在合作中追求绝对利益超过相对利益。例如,中日关系上,以安倍首相为首的日本右翼政治家,一方面积极捍卫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政策显得较为强硬,尤其是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的态度上,充斥着零和思维。这种政策毫无疑问是现实主义思维范式的产物,也严重影响到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阻碍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

而建构主义则明显不同。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5](P220)建构主义非常重视规范、认同和文化这三个核心概念,规范即使国际社会行为体间需要一种规则,使得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可依赖的根据,认同则是行为体之间所达成的一种默契和信任,文化则是建构主义反对物质因素的体现,还是影响认同的重要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分析国际政治的社会结构,就是要分析互动过程如何产生和再产生出影响行为体认同和利益的诸社会结构—合作性的或冲突性的。”[6]建构主义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并认为存在着三种无政府状态、。一是霍布斯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敌人”角色,敌人是没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的,结果就是以纯粹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国际关系。二是洛克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竞争对手”的角色,竞争对手是有着生存和自由权利的,但是不具有免于暴力的权利,结果就出现军事竞争,有时也会爆发战争,但是战争会被控制在有限范围之内。三是康德文化。在这种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朋友”角色,朋友之间相互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在出现侵略的情况下相互帮助,结果就是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7](P34)

(二)理论范式选择面临困难的原因

目前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事实上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范式都不能为构建东亚共同体带来有效的帮助,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作为理性主义理论范式,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制约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而两种理论范式都无法从本质上解决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这就为共同体的构建埋下了隐患。除此以外,作为现实主义,不论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还是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包括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没有办法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一个合理的思路。传统现实主义主张追求权力,新现实主义主张追求安全,甚至某些现实主义的流派还在提倡零和博弈的观点,这都不是促成共同体合作的范式哲学。自由主义提倡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加大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以及主张建立稳定、合理的国际制度,这的确是促成共同体合作的积极因素,然而其本质却是眼光较为短浅,只是服务于当下的利益,没有以长远的眼光去解决构建共同体的问题。

(三)建构主义理论范式的优势

三、建立验收合格与补助资金拨付进度挂钩的机制。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按照最低建设要求逐户逐项检查和填写验收表。需检查项目全部合格的视为验收合格,否则视为不合格。各地要结合实际尽快建立验收合格与补助资金拨付进度挂钩的机制,凡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合格方能拨付全额补助款项。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这些理论范式太过注重于利益的诉求。笔者认为,基于利益的合作模式往往不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一旦利益结束就意味着合作的终止,且各国之间仍然没有消除本质上的隔阂与分歧。同时,国家之间可以依据利益合作,也可以因为利益不合作甚至产生冲突。例如中日之间目前的矛盾与冲突正是因为两国的国家利益冲突导致的,两国暂时因为国家利益产生了矛盾,不久之后可能又因为相同的利益进行了合作。这样的合作模式就是没有持久性和持续性,具有很强的反复性,对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而作为建构主义却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本身是一种建立在认同、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合作模式,这就使得国家间的合作能够基于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合作的前景更能够得到保障。建构主义是注重集体主义的理论,同时也注重国际社会的社会性建构。在这样的理论思路指导下,很自然的就可以引导域内国家注重集体利益,逐渐淡化个体的概念。更加注重社会性的建构本身就是在帮助扩大彼此认同。

二、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制约因素

由于主导东亚共同体的理论范式面临着困境,在这样理论范式的背景下就会导致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制约因素。

(一)文化历史因素

东亚地区的国家组成受到历史、国情的影响,导致该区域内的国家意识形态往往不尽相同。历史上,由于中国长期占据着域内大国的地位,所以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在广泛的影响着周边其他国家,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比较深刻的融入到了东亚各国的骨髓里,这也是很多研究东亚问题的学者认为东亚共同体可行的基础。但是不得不说,儒家思想在当下的社会中,可能并不能占据主流位置。随着二战结束,东亚国家都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道路,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所以西方的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思想渐渐的占据了上风。此外,域内还有很多国家受到国情的影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了主流。单就儒家意识形态不谈,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好是相左的,恰恰东亚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数量是最多的,放眼全世界很难找到类似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了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使得国家间合作的困难。

从历史因素角度看,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东亚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然而日本领导者对于历史问题没有很深刻的反省,安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更加造成了东亚国家的反对,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域内国家间的合作,也增强了双方和解的难度。其实其他国家对日本历史问题的谴责所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域内其他国家加深了对日本的敌视,另一方面日本也总被揭开其战败国的伤疤,也加深了日本的反感。笔者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有一句话很值得反思,“一位日本媒体记者告诉我:‘那场战争(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胜利了,所以日本不愿意过多提及,避免刺激中国’。”*http://war.163.com/14/0514/09/9S6Q5J6I00011MTO.html,2014年5月15日访问。虽然这是在说甲午战争并不是二战,但是在某一层面也能类推到二战中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东亚民族的和解必然是双向的,不应该是一味的谴责,只有翻开旧账,向前看,淡化仇恨,才是和解的关键。

(二)合作模式因素

东亚国家间的合作确实正在处于一种良性状态上,但是不得不承认东亚国家的合作也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即经济上与中国走的近,而安全上则依靠美国。东亚的很多国家其最大或第二大的贸易伙伴都是中国,理论上来说两国关系由于经济贸易的发展应当是越走越好,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层面都不约而同的求助于美国,中日关系,中菲关系,甚至于中韩关系,都是很好的例子。出现此种合作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正是上文中所论述的现实主义思维范式主导下产生的结果。此外,这也间接的说明,东亚国家间的互信程度不高,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信任,原因是担心中国的崛起对本国所造成的威胁。另一种解释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民主和平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民主国家不会发动战争,而中国是西方国家认为的“不民主国家”,因此他们对中国都怀有戒心,这就导致了上述合作现状的产生。此外,东亚国家在合作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问题,事实上,东亚国家在解决相互间争端时,往往抛开多边主义,而宁愿选择双边合作。[4]其实不止是解决争端的层面,在合作的层面也是这样的,这同样也是制约东亚国家间合作的重要的因素。

对于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核心,这一直是学界争议比较大的一个方面。笔者在阅读很多论文的时候,发现较多的学者认为东盟应当是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核心,这其中还包括我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原因是东盟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共同体,虽然范围较小,影响力也不够大,但是其很多制度都已经成型,必然为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帮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以东盟为领导核心必然是“小马拉大车”,本身东盟的实力毕竟不够强大,还无法起到轴心的作用,而更应当由域内的大国作为领导轴心,即中国、日本。由于本身两国实力强大,有能力做到领导轴心的地位,而且目前两国也是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积极力量。但是,中日两国本身矛盾较大,也存在着中日两国之间争抢领导核心的隐患,这样就会导致共同体建设受阻,领导轴心的选定,争议比较严重。

(四)安全与领土争端因素

东亚地区有和平但不安全。朝鲜半岛的局势比较紧张,而朝鲜半岛局势背后的大国关系更是制约东亚共同体的重要因素。朝鲜正在研发核武器,对东亚地区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使得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波谲云诡。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可能导致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此外,在东亚国家间关系上,还存有一定的冷战思维模式,这些都是影响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安全方面制约因素。还有,东亚地区的领土争端有目共睹,中日钓鱼岛,日韩独岛,中菲黄岩岛,还有南中国海的诸个岛屿,都存在着主权争议。恰恰各国在解决领土问题上基本都束手无策。由于领土争端造成了很多国家间合作陷入僵局,不仅如此,甚至还造成了国家间的敌对,这严重的影响到了共同体的建立。

(五)域外大国因素

除了上文叙述的因素外,域外大国的影响也不得不考虑进来。众所周知,美国目前的战略重心放在了亚太地区,作为世界头号强国,自然不希望看到有任何的国家能够赶超并取代其第一的位置。而毫无疑问,如果东亚共同体形成,东亚的一些大国的国家实力会进一步的迅速上升,东亚地区的竞争力也会大幅度的提升。并且美国的许多传统盟友比如日本、韩国,与以往相比,势必会疏远与美国的关系,而将重心转回东亚。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下降。这些都不会是美国希望发生的。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对域外大国而言可能会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某些域外大国也会阻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

三、构建东亚共同体努力的方向

上文较为详细的论述了东亚共同体的现状和困难,想要建立东亚共同体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笔者认为构建东亚共同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一)合理利用域内国家和解与外部压力的因素

欧盟是世界共同体建设最成功的案例,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对于东亚共同体自身的建设会有很大的帮助。欧盟建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法德作为历史上敌视的两个大国能够和解,这不正是中日两国和解的一个典型例子吗?法德可以和解,中日两国也必然可以和解。欧盟建立的背景是当时正处于冷战严峻时期,夹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使得西欧各国也感觉到了惶恐,于是走向联合的思路应运而生。今天的东亚共同体思想也正是在东亚各国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逐渐被重视起来的,但是目前的国际社会趋于稳定,很难有一种外部压力再次促使东亚走向联合,这也正是东亚地区主义发展滞后的原因。但是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也可能不久之后东亚就会面临共同的困难,这种困难范围很广,可能是大规模的流行疾病,自然灾害,或是经济危机,域外国家的压力等等。外部条件的推力已经成为东亚共同体建立的因素。我们注意到,现在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MERS病毒出现过蔓延趋势,类似这样的病毒灾害一个国家是根本没有办法克服的,我们设想一旦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爆发了甚至比埃博拉、EMRS的传染性、致死率更高更强的病毒,一个国家显然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自然就促使域内国家朝着一种“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文化构建,国家之间可以成为一种“朋友”的国际关系,构建出了这样的无政府状态文化,就自然的促成了国家间的充分合作。欧盟最初也并没有25个成员国,是欧盟机制已经健全之后,成员国数量才逐渐增加,甚至连英国也不是最初的建立者。作为东亚共同体,也可以以这种方式。目前确实中日合作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就较为畅通,我们完全可以先建立“10+1”共同体模式,等到共同体机制基本建立,再融入其他域内国家。这种先易后难的方式,会对共同体建立有很大帮助。

东亚共同体本质上也是区域一体化在东亚地区的体现,区域一体化则是全球化在其某个次级区域内一体化的体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交流频繁而又多样,全球化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变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成为了必然,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途径,因此也成了必然,这就更加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的加强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仍然是东亚共同体建立的先导和基础,只有经济上率先走向联合,其他方面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也是东亚各国积极构建“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文化的因素之一,只有各国都是一种伙伴、朋友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加强经济合作。我们可喜的看到,东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正在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这就给域内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虽然中日韩三国之间自贸区进展缓慢,但是笔者相信随着一轮一轮的谈判,自贸区的建立指日可待,毕竟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无法抗拒的。2014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访韩,与韩国领导人就中韩建立自贸区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磋商。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这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03/13750785_0.shtml,2015年6月4日访问。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约定了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囊括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http://news.163.com/15/0602/01/AR2NABLC00014AED.html,2015年6月4日访问。中韩自贸协定虽然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贸易协定,但更重要的是它对构建东亚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性意义,打开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有可能出现日韩建立自贸区、中日建立自贸区、中日韩建立自贸区,而多边的自贸区建立,就为下一步的更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国际社会与韩方建立自贸区的国家较多,中韩建立自贸区就可以积极的利用这一潜在条件,更加主动的与国际社会发展贸易,尤其是东亚域内国家。在2014年APEC峰会上,亚太自贸区也已经提上了台面,这更是一个有益于东亚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方案。政治上,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可能暂时都无法设计政治层面的深入合作,但是只有国家之间淡化、消除政治上的不同,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合作,取得政治上的互信,才是共同的出路。

(三)换一种思路解决领土与安全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东亚国家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领土争端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很不幸,各国都没有办法找到领土争端的合理方式,于是就陷入了死局、僵局。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很多学者认为,建立东亚共同体之前应该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为什么不可以等到东亚共同体已经建成,再由一个既定的规则机制,去解决域内国家的争议问题呢?只有将眼光放得更长远,才是最智慧的政治哲学,一味的寻求问题解决,只会阻碍了其他问题的谈判与进展,反而更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在寻求和平途径*和平途径有很多种方式,包括谈判、购买、交换等等方式,这里所说的和平途径主要是指谈判的方式解决领土争端。解决领土争端方式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的与相关国家进行谈判磋商、发展关系,只有与相关国家发展好了关系,谈判解决领土问题才成为可能。中俄之间就是利用谈判解决了黑瞎子岛的部分主权问题,这就是关于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一种进步,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我们欣喜的看到,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在不久前对于中日关系以及中日领土争端问题的表态,很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意义。他认为“中日关系目前的不正常局面,系由日方所引起。”*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4-07/5068339.html,2014年7月17日访问。类似这样的日本左翼政治势力,的确是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诱因,虽然这样的政治势力在现在的日本较为薄弱,但这就为未来中日关系的改善埋下了伏笔。这也是中日两国逐渐从一种“霍布斯式的”、“洛克式的”无政府状态文化转向“康德式”的无政府状态文化的充分体现。

关于安全问题,笔者相信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能够起到很有效的作用。通过社会建构与社会重建实现区域化安全共同体的构建。[8]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的不安全源自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而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只不过是“国家造就的”。这就是说,无政府状态并不是个客观事实,而是个主体间事实,是一个对于不同行为体而言具有不同意义的强大社会神话。这对于国家是否以及如何理解它们所属的地区和国际舞台、国家采取什么具体标准来确定盟友和敌人、国家是否以及如何感知安全威胁,等等,都有重大的意义。换句话说,建构主义分析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它充其量将国际体系看作是一个辅助性分析概念,认为它只不过描述了行为体眼中的安全环境。[9](P52)因此,既然安全问题都是国家主体建构出的,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问题并不是安全问题,例如“中国威胁论”,不过是其他国家自身理念的认为所致,本身中国的崛起应当是有益于世界和平,而部分国家却害怕中国的崛起,提出来威胁的论断。回到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域内国家能够在主体间形成一种安全观念的建构,则安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清华大学的刘江永教授提出的“可持续安全观”和“海陆和合论”也是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安全,目的就是争取以较低的安全成本确保国家与公众可持续的全面持久安全。其内涵包括:谋求和平与安全的可持续性;以人为本,注重安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强调所采取的措施具有预防性、综合性与协作性。海陆和合论,是指提倡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和平合作,以和平方式管理和利用好彼此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促进东亚地区的持久和平、发展、繁荣与安全。”参见刘江永:“通向东亚共同体之路:合作与创新-新形势下的综合性战略思考”,《外交评论》,2010年第2期,第62页。其实关键还是如何将东亚国家安全以依靠美国转向依靠东亚国家自身,笔者认为,只有东亚地区的安全硬实力提高到与美国持平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当然这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加强在社会、文化与制度层面的合作与建设

东亚共同体建立还涉及社会、文化与制度层面。不过简而言之,文化上是区域文化认同,制度上建立稳定统一的规则机制,是这一层面的两个基本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还是要加强区域内国家间的文化合作,真正做到各国民众能够相互了解并充分理解。通过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共同组成一个历史教科书审核委员会,对各国历史教材进行共同的审核,是解决日本战争历史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而制度上的困难相对较大,需要各国都能做到本国部分主权的让渡,还需要经过多边的一轮一轮谈判,充分考虑各国具体的国情,才可能制定出各国都普遍遵守、统一和谐的稳定制度。

笔者理想的东亚共同体应该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全方面的共同体。经济上,共同体成员国有统一的货币,制定执行统一的经济政策。政治上,国体、政体可以相似,对外关系上能够达成深度的一致,安全不依赖于任何域外因素,成员国互信程度高,能够形成军事同盟的形态。文化上,成员国之间充分交流,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在共同体建设取得良好进展的前提下,最终成员国能够达成一致,形成共同体统一的宪法作为各国法律制定的准则,也为东亚共同体走向制度化做好准备。

可以想象,如果东亚共同体最终能够得到实现,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地理层面上,能够加深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的整体性。经济层面上,一定可以促使域内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国家间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贸易可以更加的便捷,由于自身市场的庞大,经济增长会更加迅猛。政治上,能够增强成员国间互信与认同,能够消除不同政体带来的隔阂,对外关系由于有了统一的政策,国际影响力会更加强大,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社会制度层面,域内国家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形成统一的法律、制度后,可以从本质上保证了共同体的稳定,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同时,域内国家间的人民交往也会更加的密切。

五、结语

东亚共同体是一个新型的东亚地区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东亚共同体对域内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以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去看东亚共同体建立的可行性,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但是基于目前的现实,东亚共同体的建立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东亚共同体的可能发展轨迹是:从易到难,从高到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10]并且也只有这样的发展轨迹才最适合东亚共同体的建设。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中,要加强国家间的认同感,制定统一稳定的规则制度,注重整体主义,注重文化的建构等。这些理念都对东亚共同体的建立具有十分大的帮助,我们有理由相信,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指日可待。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进行的分析。我们也很遗憾的看到,当下东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理论范式依然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而以现实主义理论范式为主导的情况下,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希望则非常渺茫。笔者殷切的期望建构主义的理论范式能够增强其自身的影响力,成为影响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1] (美)斯卡拉皮诺著,辛耀文译.亚洲及其前途[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 刘贞晔.东亚共同体不可能是开放的地区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0):39.

[3] (日)星野昭吉,刘小林.全球化与区域化视角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4):91.

[4] 张铁军.中国与东亚共同体建构[J].东北亚论坛,2006,(2):39.

[5]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 Alexander Wendt.ConstructingInternationalPolitics[J].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5,(1):81.

[7] (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AmitavAcharya.ReassessingSecurityCooperationintheAsia-Pacific:Cooperation,Congruence,Transformation[M].Cambridge: MIT Press,2007.

[9] (美)鲁德拉·希尔,彼得·卡赞斯坦著.秦亚青,季玲译.超越范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10] 刘阿明,朱明权.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几点思考[J].国际问题研究,2006,(1):80.

责任编辑:鞠德峰

On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ism

He Jian Chen Ka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East Asian Community, anideal pattern, is still on the drawing boar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choice of theoretical paradigm is a big problem. East Asian countriesgenerallychoose rationalism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paradigm.However, constructivism is hardly chosen by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re are many inevitable inhibit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East Asian community,which includ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cooperative pattern factor, leading core factor, and security and territorialdispute factor. Onthe basis of constructivism, we can make great efforts in many re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charts a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roa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 Asian community.

East Asian Community; constructivism;feasibility; regional integration

2016-04-17

贺鉴(1975- ),男,苗族,湖南邵阳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和海洋问题研究。

D8222.3

A

1672-335X(2016)06-0074-07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东亚范式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学霸“三小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