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之客观同归性

2016-01-23 11:09:36常陌塘
关键词:中华文明理念

常陌塘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论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之客观同归性

常陌塘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生态文明实为工业文明异化的产物,是一种追求人的品质生活的文明样态,其核心要旨在于“自然化”,探讨人与自然关系、追求人对自然资源及自然规律的维护与遵循、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理念与工业文明讲求的“人类中心”观念完全对立。受到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影响,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生发于数以千年的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精神在于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和谐、尊重规律、循环协调、持久永续、全民参与。从该角度而言,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不受主观意志左右的客观同归性,有着较为一致的价值追求和客观生态效果,应当积极加以抽象继承。

生态文明理念;自然神祗文化;客观同归性;启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和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明确的导向。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具有不受主观意志左右的客观同归性,有着较为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生态效果。在构建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自然神祗文化抽象的核心精神,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

一、生态文明理念内涵与本质

生态文明理念是一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文明理念。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崭新阶段,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发展的综合产物。[1]

(一)生态文明理念与工业文明理念之辩

生态文明之所以提出,是基于对工业文明不断暴露各种问题的反思,是人类工业文明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的深层反省,在工业化带来的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面前,人类不得不选择一种革除工业文明弊病的全新文明,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一种文明的产生,主要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生产方式状况,因此,现代工业文明主要建立在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是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果,逐步摆脱了自然要素的影响,与传统的古代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的农业文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一次质的飞跃,由“靠天吃饭”的自然生产状态,发展到了“靠科技吃饭”的人为生产状态。工业文明的这种属性和特点,决定了其文明理念的“非自然性”,由此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等思想,人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财富的必然要求和欲望成为掠夺自然的前提,文艺复兴之后,工业文明使人的欲望更加膨胀,并且有了满足的条件和工具,这些要素形成了破坏自然的内在基础。

本质上而言,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的实现依然离不开工业文明,但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的生态破坏方面问题而产生的,是工业文明内部异化的结果,根据黑格尔异化理论,一种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内在的反对自然的要素,但这种要素又会促使自身得以完善,生态文明正是工业文明掠夺自然过程中异化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理念中,包括人在内,世界万物无不是可以借以谋取经济利益的资源,尤其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科技发展,无神论主义的主流化,致使一切自然资源在人类眼中必然成为了谋求发展的生产资料,人类与自然之间培育出来的原始情感被无神论主义粉碎,自然丧失了其神秘的威力,成为人类借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绝对附属物。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人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秩序之时,生态文明概念被提出,并日益得到重视。由于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为了消除工业文明的错误思想根源,并且生态文明的生产基础是模仿自然系统要素机理的“非人为性”生产方式,例如生物技术和仿生科技等,因此,生态文明所内在具有的理念也便必然回归自然,与工业文明理念形成本质上的对立。总之,工业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自然化”。

(二)生态文明理念之本质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要旨概括起来可称之为“自然化”,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原则、条件、步骤、评价、修正,都要遵循自然规律,都必须以自然规律和自然要素为依据,都要与自然万物的循环性、周期性、繁衍行、关联性不谋而合。在设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时,首要前提是回归自然,不再将人类利益作为首要目标,而将人类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将追求自然利益作为人类利益目标实现的必经环节。为了实现目标,人类还需要在提出要求、制定原则、筹备条件、制定实施计划过程中贯穿“自然化”的思维,如若不然,会使既定的生态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这一过程中,要求所有的参与主体都必须尊重自然,必须充分考量自然的需求,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规律和原理,在具体建设中发展“自然化”的生产工具和模式,构建与自然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人类生产关系。在执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并使“自然化”作为评价和修正的根本原则,否则就丧失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

二、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发展逻辑与核心精神

中华自然神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崇拜方面的文化,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关系,与其他传统文化有着重大区别。然而,这种文化并非迷信的文化,尤其不是封建的等级文化,每个人无论职位高低,在神祗面前都是等同的。文化的衍生活动不仅仅包括对神祗的崇拜,更多地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从。此所谓的“神祗”,既包含终极神,便是成型了的神仙;也包括过程神,指的是一种神化的过程,一种崇拜程度加深的倾向。

(一)自然神祗与万物有灵

在人类的神祗崇拜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神祗逻辑,一种是“人造神祗”,即神祗乃人类后天制造的,是有一个较为复杂的神化过程的,并且往往还有较为严密的论证过程;一种是“自有神祗”,即神祗乃自有永有,认为是神祗创造了人类,无需论证无需证明。其中人造神祗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神化模式,一种是“人格神化”,往往是某些人具有独特的能力,对人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便将其神化,或者是直接按照一个惯有的模式,将自己的祖先神化;一种是“自然神化”,即人类面对未知的自然现象,进行抽象加工,将其与神祗扯上关系,直接将自然物作为神祗膜拜。

自然神祗的形成,还有一个认知基础,便是“万物有灵”,[3]在人类历史上,这一认知并非完全出自神祗信奉者,是包含无神论者在内都基本不予否定的看法,此处的“万物”既包含人类,也包含动物、植物,甚至包括非生物。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完全死灭的状态,都可能具有一定的“情感”“感知”或者“灵性”,与人类一样“生存”在这个世上,这在古代尤为普遍,包括被后人认定为“非生物”的玉石,也被冠以“通灵”的功能,即便这种认知在现在看来不科学,但是其认知模式业已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传统。古代的那种认知,是由当时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自然农业生产方式使人们认识到天地万物无不参与农业的生产,并且都在人类不能控制的状态下自由地运作,似乎具有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认为万物都应当具有自己的灵性。

正是由于这种“万物有灵”的认知,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人类自然而然会产生自然神化的想法,将自然万物和自然现象看做有灵性的神祗,进行膜拜,祈求生产生活的顺利和向好,也便形成了所谓的自然神祗崇拜。

(二)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之基本内涵与形成逻辑

自然神祗现象,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并且至今仍有大量相关风俗以及实物的存在,业已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内涵丰富的、系统完善的中华自然神祗文化。

中华自然神祗文化是在中国特定时期形成的围绕自然神祗崇拜的典型文化,是包含文化主体、客体、载体的以自然崇拜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系统。其主体是广大民众,客体是被神化的自然万物,载体是信仰和崇拜活动、仪式、器物、话语等,目的是敬畏、祈福、交流、融合,其文化覆盖范围主要在中华文化圈,包括台湾地区、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区和国家。

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一般的自然神祗文化形成逻辑一致,也是先有典型的自然农业生产方式存在,自然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加上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内在地要求当时的人们必须节制和禁欲,这些促生了古代中国以自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其核心地位体现在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围绕自然规律和法则,于是,根据人们主观意志的差异,形成了认识和对待自然的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一是理性的根据规律行事的顺应自然取向;二是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密切,认为人与自然价值等同,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回归自然取向;三是不明就里、自然朴实、畏惧未知的下层劳动农民们的崇拜自然取向。三种文化取向形成了“顺天命”、“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自然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所探讨的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是主张自然格不低于人格的“圣自然”伦理观,逐步发展形成了自然“人格化”的思维,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人应当关注自然、敬畏自然,长此以往,受到自然多变的威胁,大多人开始将自然神化,出现了自然神祗崇拜现象,经过人们的约定和风俗,逐步形成了前文所指出的典型的、稳定的自然神祗文化系统。

(三)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之核心精神

通过对中华自然神祗文化基本内涵和形成逻辑的分析,不难得出其核心精神所在,实质上就是人们思想、言行的“自然化”。中华自然神祗文化所包含的的各种思想和言行,无不体现着“自然化”,包括“贵生”“万物有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等思想理念,包括主张“秋冬探巢”“奉顺阴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反对“竭泽而渔”“焚林而畋”等具体行为,意在倡导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等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在自然面前虔诚,每个人都要将文化的宗旨“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着力构建起以仁义孝亲为主要内容的朴素的自然伦理观。[4]

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之核心精神就是“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和谐、尊重规律、循环协调、持久永续、全民参与”。

三、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客观同归性

据前文所述,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之核心思想与生态文明理念之核心要旨基本一致,都是实现人类活动的“自然化”,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存在时间长短和科学性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由于二者本质上都是与工业文明理念直接对立的,加上二者所具有和追求的内容高度的一致,在逻辑上除了前提有根本的差异之外,其显示出内容和结论的同一性,因此仍然可以认为,二者具有客观同归性。

其“同归性”体现在二者的殊途同归,非但原则和要求相同,而且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同,都会使人不敢破坏自然,反而爱护保护自然,从逻辑学上而言,二者的外延基本一致,故而,尽管所采用的手段本质上对立,一者是迷信,一者是科学,但是二者实属“殊途同归”。

其“客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哲学意义上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工业文明是对自然农业的否定,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并且在形式上主要继承了农业文明的主要特点,因此,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以自然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否定之否定,二者客观地存在内在的联系;另一个是“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种客观的殊途同归,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会被人为消灭,是一种发展的必然;最后一个是目的上的客观一致性,二者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在规避自然惩罚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终极发展的自我需要,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和谐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自己的各种利益。

四、中华自然神祗文化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启示

我们知道,人类应当对古代文化辩证看待,既要弃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之精髓,使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既然上述二者具有客观的同归性,并且现实中,在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传承得相对较好的我国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远比缺乏敬畏自然意识的地区优良,那么,在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理应对其抽象精神以科学的方式加以弘扬。

(一)尊重和继承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抽象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呼唤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中关于封建祭祀等迷信活动是需要坚决摒弃的,但是其文化内核与核心精神是值得抽象继承的。

众所周知,生态文明的提出乃是针对工业污染,而非农业污染,本质上不应排斥农业文明的衍生文化,而在农业社会都如此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禁止破坏自然生态,表明这种文化的生态性十分深刻,并且业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思想基础。故此,通过倡导中华自然神祗文化核心精神来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要充分认识二者的同归性,充分重视二者的结合,将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抽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务必遵循之圭臬。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关注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爱护和敬畏自然,达到天人和谐的目标。顺应自然,一是顺应自然演变规律,二是顺应自然环境特点,在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进行建设项目的生态评估,要充分验证项目是否会产生不良的生态后果,不要为了显示人类的伟大故意破坏生态平衡,试图战胜自然,不要认为人类能够通过技术革新来破解自然困境,要知道,人类所有的技术发明,一旦违背自然规律,绝对受到严重的惩罚。爱护自然,就是要将自然当作有自己灵性和情感的朋友,要将其当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提供最重要基础的“父母亲人”,要将其当作人类得以世代延续的决定者,从内心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破坏自然的行为作斗争,无论是何种工程项目,都要首先考量自然的承受力。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破坏河流、山体、土壤等,要主动保护原有生态,甚至行动起来进行植树造林,要通过法律渠道禁止破坏自然的乱砍滥伐行为和猎杀动物行为。敬畏自然,就是要把自然当作不低于人的地位的生灵,尊敬自然、畏惧自然,不能一心想着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现代化决策者要敬畏自然,定决策之前要考虑到自然受到破坏后对人类将有何种惩罚,现代化建设者要敬畏自然,在面临破坏自然的具体情境中要心存敬畏,尽量避免对自然的破坏。天人和谐,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自然将会伴随每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国家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未减弱,因此,必须要本着“天人和谐”的理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尊重自然规律

要像自然神祗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完全敬畏一样,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从事某种生产活动的时间限度要有明确的遵循。众所周知,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尊重万事万物的规律,坚决避免做违背规律的事,要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与人的关系规律,在技术发展中,大力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仿生技术,充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根据大自然的规律特点设计制造更高水平的现代科技。例如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客观气等技术,发展借助自然规律更好为人服务的各种技术。在科学实验中和科学发现中,不要只顾取得成果而肆意破坏自然,比如在深海探测、太空探索中特别要注重这一点,否则一旦违背规律,后果不堪设想。要充分论证转基因等技术的合理性和危险性,不要聚焦一时利益,而忽视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立法,根据规律制定自然保护法和生态保护法,明确自然具有的法律权利,严厉禁止侵犯自然法律权利的行为。

(四)坚守可持续原则

要按照自然周期性循环的规律,坚守好循环协调、持久永续的原则。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自然资源能够循环使用的特点,加以循环利用,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增强协调性意识,要统筹人和自然、自然和自然、人和人的各种关系,讲求中和与平衡,不能过分偏重其一。还要促进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型政府、健全生态法律法规体系、发展绿色科技、繁荣绿色生态产品市场等途径,促进生态文明总体水平提升。[5]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坚持维护自然本身的可持续性,也要注重对后人的义务,要确保不掠夺后人的资源,要实现整个人类的持久永续发展,正如自然神祗文化中讲究的禁止竭泽而渔一样,要增强长远思维意识,确保能够对自然资源进行持续的利用。

(五)全民参与保护

对中华自然神祗文化的抽象传承要做到全民的参与,讲求每个人的亲身参与,而不是有某一个集体或他人代言或代为,要做到每个人真正去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都虔诚地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每个人作为文化传承的具体执行者,而不仅仅是一种参与者和评价者。以往政府式的、公共性的文化保护和保存,以及“传承人”模式的传承方式,绝不是最有效的文化保护传承方式,反而会导致每个人的事不关己心理出现,即便是文化保护主义者本身,由于保护和传承的权力收归国有,因此,每个人只停留在思想和号召上,缺乏“外践于行”的真实载体和确切机会,这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最为隐藏的危机之一。博物馆式的陈列会导致民众在信任政府有能力保护的前提下,默认自己不具有更多的保护义务,只有在文化受到灭绝危险时才会高度关注并大声疾呼。在平时政府搞文化建设风生水起时,民众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文化是繁荣的,自己没有必要去过分参与支持,也就造成了事实上的事不关己局面。可以说,没有个人的生活化的文化传播,文化的再生绝无可能,只会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而非内化于心的文化符号。此种状态下,公民个人在面临文化逐渐消失的危机时,最多只能提出意见和建议,无法真正左右这种危局,甚至在平时,个人也无法合理地去传播扩散传统文化,亦或是说其影响力和效果都是极弱的。在现实中,没有政府等公权力组织或者合法的传承人,似乎没有资格去广泛传播传统文化,即便是一直致力于该项事业,也很难得到一致认同,这是极为危险的信号,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模式弊病之所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想仅靠政府和传承人对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势必难以产生效果,又会陷入空喊口号的窠臼,只有全民的个体参与,每个人都享有合法的传承传播权利和义务,优秀的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广泛传播,才能真正实现二次繁荣,其内在的生态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发挥,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1] 徐保风.先秦儒家生态文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43-46.

[2] 肖显静.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非自然性科学、环境破坏与自然回归[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12(12):51-54.

[3] 俞黎媛.论神祗生态位关系与民间信仰生态系统的平衡[J].民俗研究,2008,9(3):179-183.

[4] 陈 进.科学的自然伦理观是生态文明的基础[N].自然科学报, 2012-12-24(7).

[5] 宋 刚.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7-9.

On the Objectiv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Natural God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ANG Mo-tang
(Facul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Fujian,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ienation, civilization is a kind of pursuit of quality life, its key message is that “Tend to be more natural”,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pursuit of people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atural law and compliance, the pursuit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mphasizes the concept of“human-centered” completely opposite. Influenced by social objective law of development, the natural gods culture lies in over one thousand years’ natur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its core spirit is to comply with the nature, love nature,respect nature, harmony, respect for law, cycle coordination and lasting, sustainabl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 Chinese natural god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has the objective consistency without subjective, there is the consistent pursuit of value and objective ecological effect which should be actively tries to abstract inheritan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ulture of Chinese Natural God; the objective consistency;enlightenment

F205

A

1673-9272(2016)01-0006-05

10.14067/j.cnki.1673-9272.2016.01.002

2015-12-03

常陌塘,硕士研究生;E-mail:4373373@qq.com。

常陌塘.论中华自然神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之客观同归性[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6-10.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