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党委宣传部, 山西 太原 030027)
高校学报要努力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杨荣星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党委宣传部, 山西 太原 030027)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传播更具有广泛性、 复杂性和互动性, 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 互联网传播的诸多特点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要求高校学报主动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学报也有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光荣传统和雄厚实力。 高校学报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质量, 取决于路径的选择。 高校学报应该明确方向定位, 整合校内外科研队伍, 搭建研究平台, 加大对国家战略决策的解读和传播力度, 营造国家战略决策传播的舆论氛围,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高校学报; 互联网时代; 国家战略决策; 理论支撑
高校学报不仅是发表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 又是咨政建言的重要阵地, 承载着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政治担当。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舆论的广泛性、 复杂性和互动性, 对人们的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处于众声喧哗特殊环境下的高校学报, 更应该提高主动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必要、 可行的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的认识, 推出针对性强、 质量高的研究成果, 让学者的“文章”变为党委的文件, 让教授的“谋划”变为政府的规划, 让专家的“言论”变为社会的舆论, 让大家的“对策”变为国家的战略决策。[1]从学术视角为公众释疑解惑, 为国家破解深化改革中的理论难题。
互联网传播的诸多特点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都要求高校学报积极引导国内外舆论, 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1.1 互联网传播的诸多特点的要求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具有的开放性、 平等性、 交互性、 兼容性和共时性等诸多特点, 强化了舆论传播的随时性、 广泛性、 复杂性和互动性。 在传媒史上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客出现为标志, 网络空间的传媒不断更替与衍生, 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 交往模式和行为模式,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等。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更加凸显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元性的趋同特征, 许多文化已突破地域、 国家、 民族的界限为全人类所普遍接受。 来自世界各地的境外文化和文化产业乃至文化政策, 正同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本土文化激烈碰撞, 渗透融合, 一些社会群体对各种快餐文化趋之若鹜, 有的文化已被国民逐渐接受。 与之形成反差的便是我国先进文化、 传统文化被加速“西化”。 因此, 迫切需要高校学报等学术刊物为国家战略决策提出具有科学性、 综合性、 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需要高校学报通过理论引领, 产生一批在国际舞台上能够阐释“中国理念”、 提出“中国主张”的高端理论成果, 利用互联网优势凝聚社会共识, 引导国内外舆论。
1.2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的要求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各种敌对势力从最为隐蔽的文化冷战入手, 通过某些网络平台和“大V”、 偶像杜撰出的文章和段子, 成为对我展开文化摧毁战的新型精神“毒品”。 并利用这些 “巨无霸”“毒品”歪曲中华民族历史, 魔化党和政府形象, 造谣、 放大转型期的社会矛盾, 侮辱英模圣贤, 尤其在突发事件中信口雌黄, 散布谣言, 铺天盖地地大肆传播。 这些“毒品” 围剿颠覆着我国文化, 摧毁着大众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其最终目的是煽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对立情绪, 使党和政府失信于民、 失望于民、 失心于民, 重演前苏联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之悲剧。 最为可怕的是, 这些“毒品”, 迎合了部分社会精英阶层对党和国家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 使他们染上“毒瘾”, 且其中一些人不知不觉中也以“毒品”之口吻去制作、 传播新的“毒品”, 毒害更多的国人。 这些 “毒品” 可以归纳为三种负面声音: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渗透分化的“颠覆之声”, 二是对改革发展探索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新的矛盾与问题的“不满之声”, 三是由腐败等少数消极负面现象引发的“疑惑之声”[2]。
当前思想文化多元, 意识形态交锋, 学术理论碰撞, 需要回应的问题之多之新, 前所未有。 面对如此严峻的舆论氛围, 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各种媒体, 一定要保持政治定力, 坚守思想舆论阵地, 强化理论引领, 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引导受众行为, 必须正面发声以正视听。 所谓正面发声并不是试图回避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某些失误, 而是以客观严肃的态度总结成功经验和汲取历史教训[2], 用中国化的鲜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解惑释疑, 理论引领, 以锲而不舍、 驰而不息的精神, 不断探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径,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
高校学报是学术成果的载体, 同时承载着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政治担当。 密不可分的学术和政治是“‘体’与‘用’的关系。 学术是‘体’, 政治是‘用’。 学术不能够推动政治, 学术就无‘用’, 政治不能够植基于学术, 政治就无‘体’…… 政治没有学术作体, 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学术没有政治作用, 就是少数人支离空疏的玩物。”[3]政治需要学术的推动和滋养, 而政治则是学术实现价值和生命力旺盛的保证。[4]
2.1 高校学报有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优良传统
引领理论研究是高校学报的重要使命。 学报的权威性不仅在于刊发“高大上”的学术成果, 更在于引领理论研究的前进方向, 解决现实的理论困惑, 推动学术研究走向深入, 为人类进步提供伟大的精神动力。[5]
学报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虽然历史阶段不同, 但“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始终是学报不变的追求;形势任务不同, 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始终是学报不变的坚守。 这也是学报坚持政治家办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发挥理论引领、 咨政建言的根本保证。 比如,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国性大讨论中, 高校学报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政治推动作用。 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在全国掀起大讨论之前, 《南京大学学报》、 《复旦大学学报》等, 已经相继发表了类似观点的理论文章, 并积极组稿、 大量刊发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探究真理标准方面的学术论文, 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3]又如,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 由于受“两个凡是”的干扰, 全国处于徘徊状态, 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左”的大寨记工法占统治地位。 《山西师院学报》就于1978年第4期发表了冯子标的《试论农村人民公社定额记分制度》一文, 较早地不点名分析、 批评了大寨经验中“左”的东西。 《光明日报》予以转载, 并被全国经济讨论会列为重点文章, 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6]再比如, 在改革开放之初, 国人对于股份制谈之色变, 认为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是变相走资本主义道路。 针对这种模糊认识, 很多高校学报纷纷刊发专家教授精辟剖析的“破冰”之作, 对于解放思想, 轰然开启新时代,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 深入发展改革开放, 都起到了引领理论研究, 服务战略决策的作用。 其实, 高校学报办刊的最终目的就是发挥“认识世界,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 的功能。[3,4]
2.2 以高校为依托的高校学报有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雄厚实力
高校具有规模庞大的博士、 硕士研究生队伍, 还聚集了全国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 80%以上的社科力量和近半数的两院院士。 研究实力雄厚, 智力资源集中, 学科门类齐全, 科研信息丰富, 学术积累深厚, 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国际学术网络。 高校学报以高校为依托, 坐拥得天独厚的学术沃壤。 这些, 都是咨政建言的天然优势。
长期以来, 高校紧密围绕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 比如, 周其仁力主电信业市场改革, 李玲参与医疗改革首次提出“顶层设计”概念, 林毅夫持续建言推动新农村建设, 姚洋领衔撰写咨政报告《未来十年的中国》等, 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都直接转化为政府的战略决策。[7]
众多学者 “聚焦重大问题, 服务国家战略”, 以全国近20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主阵地, 向各级政府部门、 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6万多篇, 一批优秀成果及时转化为国家决策。 鲜明的科研问题导向, 使高校、 高校学报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 学者们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 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 为社会文明传承创新, 备受党中央、 国发院高度重视。
其实, 为国家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 既是衡量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服务社会发展和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 更是高校学报自身的使命所系和职责所在。
高校学报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的质量, 取决于高校学报的路径选择。 高校学报应该明确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方向定位, 整合校内外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科研队伍, 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研究平台, 加大对国家战略决策的解读和传播力度, 营造国家战略决策传播的舆论氛围。
3.1 明确学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方向定位
多数学报自身定位为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和平台, 选题一般偏于学理研究, 注重学术界的焦点问题、 前沿问题和疑难问题, 这种取向会导致其对现实社会缺乏应有的关注。
高校学报要明确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方向定位, 树立服务决策的办刊理念, 向服务决策转型, 主动追踪国家战略取向和政策动态, 号准社会发展脉搏, 才能增添学术研究的活力, 扩大学报的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主动关切社会现实, 是高校学报(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责无旁贷的义务。
学报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可以扩大自身的社会传播效应。 学报应“服务决策、 重点突破、 追求影响”, 把研究现实问题, 服务政府决策作为突破口, 对事关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 并提出对策建议。[8]学报是典型的窄(小)众传播, 传播范围局限于狭小的学术圈, 甚至可能成为学术圈内人“坐井观天”的“自娱自乐”, 对社会影响十分有限, 限制了学报的学术传播力, 削弱了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学报遵循传播规律, 进行精准传播, 可以借助微博、 微信等新媒体, 精选学报中的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大上”成果, 积极向各级党政机关等决策部门扩散, 争取成为政府倚重、 社会认可的学术期刊。
通过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可以拓宽学报的学术领域和生存空间。 坚持问题导向, 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报的研究视野。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 难点和党与国家的工作重点确定研究选题, 并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 适时对选题进行调整, 提出客观理性的对策建议。[8]比如,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全面论述了深化改革、 建设法治国家等许多重大战略问题。 学报就可以对其中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 引导专家教授进行条分缕析, 深入探索。
3.2 整合校内外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科研队伍
科研团队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的基础, 高校学报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需要通过选题引领作者走出“象牙塔”, 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 吸引更多的优秀研究人才。[8]高校学报要以学报为平台, 选题、 栏目为载体, 吸引校内外高端人才, 整合人才队伍, 组建研究团队。 一要邀请社科界精英作为学术带头人, 开展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 提供高端的学术咨询。 二要本着“不求所在, 但求所用”的原则, 从国内外、 校内外科研院所, 吸引高端人才, 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大格局, 形成以专家学者为骨干的松散型科研团队, 为确保研究成果质量奠定基础。
学报的学术传承主要通过选题轨迹来呈现, 选题策划体现着学报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把握。 确定选题、 提出问题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 学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就要从选题改进到方向调整, 坚定服务战略决策是学报转型发展的方向; 从单一稿源到多维稿源, 确立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是学报拓宽视野的核心; 从独立选题到系统选题, 确定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是学报演绎学术传承的首要选择; 从小众传播到精准传播, 选择服务国家战略决策是学报传播社会效应的可行路径。[9]
学报要增强选题与热点问题、 疑难问题、 现实问题的关联度, 坚守学术为本, 注重引领理论研究, 使学报契合并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热点问题正面发声, 充分集聚和释放正能量; 要注重将成熟的经验规范化、 短期的举措长期化、 分散的制度系统化, 探索形成思想建设长效机制。 比如, 学报要引导区域经济学的教授、 学者, 研究长江经济带、 “四大板块”经济发展战略, 也要下功夫研究“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3.3 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研究平台
高校学报要以栏目为载体, 搭建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研究平台。 坚持“求实、 求深、 求广、 求新”的办刊理念, 立足学术前沿, 打造科研资政的学报品牌。 可以通过设立“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研究”栏目, 有计划地大量刊发这方面的学术论文、 调研报告等高质量的决策研究成果。 把脉时代, 直面现实, 做好对时代问题的理论回答, 解读阐释国家重大战略决策, 做到重大问题亮观点、 重大时段搭平台, 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比如,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为了服务地方政府决策, 建立了三个制度化的工作平台: 编辑出版《决策内参》, 推出《广州蓝皮书系列》丛书, 创办“广州发展论坛”等, 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8]这些作法对高校学报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范本效应。
3.4 加大对国家战略决策的解读和传播力度
在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始终充满活力。 国家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做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 蕴含着全党的集体智慧和创新思路。 然而, 如果这些创新成果、 战略决策不通过媒体深度解读和传播, 就不能很好地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 也就难以很好地指导改革实践。
高校学报在引导学者解读和传播国家战略决策中, 一定要做到理论研究联系社会实际, 讲究逻辑性和思想性, 以及语言上的生动严谨, 以理服人, 讲求观点明确, 从学术层面阐释战略决策的必然性, 从理论层面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 从而把学术性、 理论性、 通俗性和传播效果统一起来。 高校师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弘扬者、 建设者和捍卫者。 高校学报可以以高校强大的知识群体为依托, 结合师生们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 展开前瞻性、 针对性、 储备性政策解读, 形成独特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1]以学术探索的方式, 从理论引领的角度, 增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 影响力, 完整准确地解读和传播国家战略决策, 把国家战略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强大的创新动力。
3.5 营造国家战略决策传播的舆论氛围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环境更加多元、 开放, 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 交融更加迅速, 各种理论的交锋、 碰撞更加激烈, 各种谣言也会随着互联网传播手段与效能的提升的杀伤力呈现几何级增长。[10]高校学报要坚守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 用深入独到的理论研究成果铲除谣言生成的土壤, 用真实客观的信息去净化传播空间。 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究的视角, 营造国家战略决策传播良好的舆论氛围, 表达党的主张, 替党立言, 为党立威, 做到与党同向, 与时代同步, 与人民同心。 一要主动理论引领。 理论引领贵在主动, 增强理论引领的主动性、 针对性和传播力、 影响力,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 通过正面理论引领, 把国家战略决策传播好, 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 不断增强读者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2]二要大胆理论引领。 对于影响国家战略决策传播的歪理邪说, 要敢于亮剑, 掌握理论引领的话语权, 占领理论传播制高点, 正面回应读者的理论困惑, 凝聚受众情感。 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党校系统学报, 理应大有作为。 充分发挥党校学报鲜明的思想旗帜作用, 提高党校在思想理论领域里的引领作用, 在为党立言上发强音、 出思想, 在众声喧哗中唱好主旋律、 凝聚正能量, 以增强党校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理论战斗力和社会辐射面。[11]
在互联网时代,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高校学报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为导向,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学报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不是向决策层的逢迎与追随, 不是为获取财政资金资助的权宜之计或被迫之举, 而是其理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是寻求扩大传播效应的主动作为。[9]学报工作者要强化理论引领,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传播先进文化, 沟通学者与读者, 沟通研究与社会, 沟通中国与世界, 沟通历史与未来[5],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决策, 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构建文明和谐、 进步稳定的社会。
[1]袁贵仁.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EB/OL]. 2015-01-23[2015-07-14].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123/c1007-26435800.html.
[2]高文兵. 高校必须正面发声 引领舆论[N]. 光明日报, 2015-02-10(04) .
[3]岳岭. 高校学报舆论导向作用之探析[J]. 中国出版, 2012(2): 41-43.
[4]杨光. 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11): 4-10.
[5]张小溪. 推动华文学术期刊走向世界[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8-25(01).
[6]尹世明. 领导重视坚持改革扬长补短办出特色—主编《山西师大学报》的几点体会[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4): 115-119.
[7]王斯敏. “象牙塔”走出“智囊团”——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建设国家智库[EB/OL]. 2014-07-29[2015-07-14]. http:∥news.gmw.cn/2014-07/29/content_12223069.html.
[8]涂成林, 魏伟新. 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的路径与对策——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42-46.
[9]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改革》总编辑王佳宁: 学术期刊应服务中央决策[EB/OL]. 2015-08-10[2015-09-18]. http:∥www.cssn.cn/xspj/xspj_tt/201508/t20150810_2112433.shtml.
[10]木星. 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的责任担当[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 104-107.
[11]全国党校系统报刊工作会议发言摘登[EB/OL]. 2015-06-10[2015-09-18]. http:∥www.cntheory.com/zydx/2015-061/ccps150610VFY2.html.
University Journals to Offer Theoretical Support for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YANG Rongxing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Shanxi TV University, Taiyuan 030027, China)
Transmiss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Internet er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as universality, complexity and interactivity, affects people’s thinking model, value orientation and ethical concept at any time. Because of the features of transmission on Internet and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university journals are requir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forwardly. They have the strength to do so and it’s also a glorious tradition. The quality of theoretical support depends on selective routing. In order to offer powerfu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make clear of the orientation, integr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teams, build research platform,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create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for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university journals; Internet era; national strategic decisions; theoretical support
2015-11-13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七届编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课题(2013YBO14); 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 学报编辑学热点问题研究(SSKLZDKT2009108)
杨荣星(1961-), 男, 宣传部部长, 编审, 从事专业: 学报编辑出版。
1673-1646(2016)02-0112-05
G239.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