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了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
1月12日,奥巴马在他发表的总统任期内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三次提到了中国。第二天,经常在国际知名媒体上撰写中国问题评论的澳大利亚知名战略情报分析家罗赫芬(Sam Roggeveen),马上就在澳洛伊解读者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奥巴马的“水平集”低估中国了吗?》的文章。看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后,我想到了最近在国内新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国防改革。
先说罗赫芬的观点。他借用“水平集”这样一个校准领域里的专业词对一天前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奥巴马政府对极端组织的威胁评估是正确的,而对中国崛起的威胁却是低估的。他认为中国虽然不会像苏联那样与美国直接争霸,但一定会对“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构成挑战。其实不仅罗赫芬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威胁评估的“校准系统”出了问题,实际上在奥巴马的大半个任期内,很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议员、军界高官和学者都有与罗赫芬同样的感觉。比较典型的就是他们认为奥巴马在叙利亚问题和南海问题上表现得过于软弱,没有发挥军事手段应有的效能。总之,他们认为奥巴马政府任内在使用和建设作为国家外交政策工具的军队上,是非常失败的。那么针对奥巴马的“软弱”他们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改进措施呢?
说到这个话题,不妨引用一下《国防》月刊记者欧文(Sandra Erwin)1月7日在一篇题为《国防改革:将付诸行动?》的博客中的内容。一直关注美国国防改革并撰写了多篇文章的欧文,在博客中梳理了多位议员、军方高官和专家的言论后指出,作为总统军事决策参谋班子的国防部目前充斥着低效率的官僚作风,臃肿的官僚队伍是影响决策和军队行动的主要障碍。例如他引用了2012年12月离职的前国防部副部长弗卢努瓦(Michele Flournoy)最近给下届总统建议中的数据:现在参联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员为4000人,是5年前的10倍;国防部办公室人员也达到了5000人;下辖的各战区和职能司令部的人员也膨胀到了3.8万人;130万现役军人中的非战斗人员达到了24万,每年要花掉1130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弗卢努瓦认为,这种“头重脚轻”制约了使用军队的灵活性。同时,欧文还提到了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John McCain)提出的一项建议,在今年将对《戈德华特·尼克尔斯法案》进行立法修订,并争取将修订内容写进《2017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说到《戈德华特·尼克尔斯法案》,都知道这是1986年美军确立“总统抓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原则的一部重要的国防体制改组法案,它克服了军队各军种联合作战的制度性障碍,使得美军联合作战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该法案也大大强化了文官对军队控制的权力。很显然,无论是民主党人弗卢努瓦还是共和党人麦凯恩,都认为奥巴马执政期间过度地扩大了文官权力而忽视了军队联合作战能力的建设和磨炼,眼下已经到了不得不启动新一轮国防改革的时候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就在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的两天前,中国刚刚依据“军委抓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原则,以将四总部变为军委直接领导的15个职能部门为标志,启动了有史以来幅度最大的国防体制改革。接下来,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美国与伊朗关系的改善、台湾地区“大选”民进党的获胜以及中国军队改革的快速推进等变量的出现,迫于国会和军方的压力,奥巴马在执政的最后一年里还会“低估”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