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务实之问:“当领导的难道就不要深入一线了吗”

2016-01-22 02:44纪红建
湘潮(上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斜井塌方唐山

◎ 纪红建

华国锋务实之问:“当领导的难道就不要深入一线了吗”

◎ 纪红建

“有危险?工人天天在井下做事怎么办?当领导的难道就不要深入一线了吗?”华国锋火了,愤怒地说。

愤怒的质问,发生在1969年8月,穿透40多年的岁月后,依然铿锵有力。

那天,华国锋正在岳阳检查工作。听说桃林铅锌矿出了点问题后,他立即乘车赶到那里,桃林铅锌矿生产指挥组组长周仲希向他汇报说,井下出了点小问题,正在着手解决。华国锋挥着手,表情沉重,严肃地说:“大问题都是由小问题酿成的,要重视呀!不休息啦,赶快带我们下井看看。”矿里领导考虑到井下有水,不好走,还怕塌方,有危险,劝他不要下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华国锋愤怒地发出了质问。矿领导只得让他穿上工作服和雨鞋提着小矿灯下到井里。他在井下现场办公,就地解决问题,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群众!华国锋心里满满地装着群众。

1969年8月,华国锋(前左)亲临洞庭湖抗洪第一线。唐大柏摄

三条铁规:第一,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第二,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第三,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

1949年8月1日,28岁的山西人华国锋率领的南下湘阴县工作团112人,从岳阳乘坐轮船,过洞庭,溯湘江,于2日中午到达湘阴。随后,工作团接管湘阴,华国锋任县委书记兼武装大队政委。

10月下旬的一天,华国锋和警卫员裴红明踏着丝丝寒意,一前一后行走在和丰垸。和丰垸在湘江汇入洞庭湖的旁边,自打堤垸倒溃后,农民便在堤坝上用芦苇七零八落地搭了一些小棚子安身立命。

没多久,华国锋弯腰钻进了一座矮小破烂的棚子,裴红明紧跟其后。棚内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正蹲在临时建的土灶前生火。

“你是?”中年男人抬眼问道。

“这位是县委的华政委(因为他兼武装大队政委,当时干部群众都习惯叫华国锋为华政委),是到和丰垸来看灾情的。”裴红明赶紧说。

“哦,是华政委啊!快请坐,快请坐。”中年男人急忙站起来让座。

棚子里只有一条脏兮兮的旧木凳。华国锋一转身正要坐下去时,裴红明却拦着要去吹。华国锋冲他瞪眼睛,裴红明赶紧退了回去。之后,华国锋并没有再去坐凳子,干脆走到灶前,对中年男子说:“老乡,我来给你烧火吧!”说完,华国锋便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边加柴吹火,一边与中

年男子拉起了家常。

“老乡,你家里几口人啊?”

“老少共7口。”

“住在这里多少年了?”

“听祖上说,清朝嘉庆初年从江西迁到这里的。”

……

正聊着,一只猪崽“哼哼”叫了几声,从床底钻了出来。小猪似乎看到家里来了客人,显得亲热无比,竟然跑到华国锋身边去了。

“老乡,你这头猪崽养得不错嘛!”华国锋伸手摸了一下小猪,对中年男子说。

“嗯,要不发大水倒垸子才好,要不然一头都保不住了。”中年男子叹息着说。

接着中年男子的话头,华国锋又详细问起了水灾的情况,比如堤垸倒溃情况啦,有多少人逃荒去了啦,有多少人缺粮啦,如何尽快把堤垸修好啦等。

华国锋一边细心听着,一边向灶膛里加芦苇。芦柴潮湿难得烧燃,他就随手拿起吹火筒吹,吹得灶膛内风声呼呼,芦柴也噼噼啪啪作响。

不久,中年男子妻子回来了,他便离开灶台带着华国锋到外面看堤坝和水灾情况。听说是县委的华政委来了,几个当地农民都围了过来。华国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天,在回县城的路上,华国锋显得格外高兴,习惯性地问起裴红明,今天下乡访贫问苦、搞调查研究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裴红明的脸又红了,一时说不出什么收获,只是说这修复堤垸的工程太大了。

华国锋紧锁双眉,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以后到贫雇农家去,没有凳子就坐地,有凳子也不要去吹灰打灰,一吹一打就把我们与群众的感情吹掉打散了。吃饭、喝茶也一样,群众能吃能用的,我们也应该能吃能用,不能有反常表现。按群众说法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吃饭时,也不要吃‘哑巴’饭,要多与群众交流。饭前饭后空闲时间内,不要拿着书报看,要帮群众做点什么事。没有得到农家人同意,不要去乱动人家的东西……”

后来,华国锋把这提炼并倡导为“干部下乡的三条铁规定”:第一,到农民家里,坐凳子不吹灰;第二,群众做饭时,要帮助烧火;第三,吃饭时要和住户拉家常,不能吃“哑巴”饭。正是这三条规定,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真诚待人:“那怎么行?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有大位的”

1956年后,华国锋先后担任湖南省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湖南省副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湖南省副省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委、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

官虽越当越大了,但华国锋还是原来的那个华国锋,没有任何架子,参加重要会议还穿那套旧中山装,下乡还是那套土布衣服,身上依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于是,他的亲戚朋友,他的工人、农民兄弟,不仅没有远离他,反而与他越走越近。

1960年左右,华国锋的几个孩子在长沙市中山路小学就读。虽然他已身居要职,政务繁忙,但再忙他也会尽量抽时间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如果硬是抽不开身就会请假,等有时间了再向老师询问情况。他还因此被评为模范家长。

一次,一位刚到学校任教不久的青年老师到华国锋家进行家访。听说孩子们的老师来了,他赶紧出门迎接。寒暄过后,华国锋请青年老师坐,青年老师随手搬了个小凳子准备坐下。

“那怎么行?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有大位的。”华国锋连忙上前阻止。

华国锋拉着青年老师的手,硬是要他坐在沙发上,自己却搬着那个小木凳,坐在青年老师旁,恭恭敬敬,认真交谈。

正因为华国锋放下了“官架子”,他才获得了与群众在精神上进行平等沟通的机会。这,也让群众看到了领导干部的“真里实气”。

处理难题:“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先听听群众的意见再定吧”

在《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有这样一段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修建韶山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的一大手笔,更是湖南水利史上的传奇诗篇。当时,已经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的华国锋兼任工程指挥长兼政治委员。

位于湘潭、宁乡两县交界的皂林冲隧洞,是引涟水进入宁乡花明楼的咽喉。它的施工是整个工程最为困难的,因为那里的地质是狗皮泥,支撑力差,搞不好就要塌方。

“苦干实干拼命干,打通隧洞过元旦!”1965年10月上旬的一天,正当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一号斜井忽然大面积塌方了!离洞顶30多米的山坡有几处裂了缝,宽的竟达到10厘米,地面下沉了30厘米,洞内背板墙的支撑,有的压得炸裂了。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改道!”有技术员提出。

正在二号竖井跟班劳动的隧洞工程指挥所的负责人老贺,听技术人员这么一说,沉默了,他感到压在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许多。皂林冲隧洞是韶山灌区左干渠的咽喉工程,全长996米,通过流量11.5秒立方米,要通航10吨木船,干渠穿透岩是整个灌区工程中有名的难工险段。为了及早打通隧洞,保证1966年3月全线通水,除在进出口采取明切外,还特地开挖了

两个60多米长的斜井和一个30多米深的竖井。因为怕人手不够,总部又从省水利电力厅工程总队调来人马,配合道林民工团一道开挖。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斜井、竖井都已到达主洞,并已分为8个工作面向隧洞展开全面进攻。想不到这里地质如此复杂,如今竟出现了这样大面积塌方,下一步怎么办?

老贺心里盘算着:要是改道,一号斜井就要报废,说不定连二号竖井、三号斜井也保不住啊!那样几百民工、职工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大量资材都白费了吗!更严重的是,一改道,势必延长打通隧洞的时间,1966年3月全线通水的整个计划就要落空!沿线上百万亩农田就不能如期受益!而且隧洞以上的干渠都已如期修好,唯独这里不通,明春洪水暴发,水到这里流不出,岂不是还要造成水灾,带来祸害?

想到这里,老贺觉得改道是万万不行的。然而不改道,塌方怎么战胜?要是塌方未战胜,时间耽误了,还弄出人命事故来,又怎么得了?他感到问题严重,非同小可,必须请示灌区工程总指挥部决定。

第二天清早,一辆越野小汽车爬上了三仙坳,急速地开到了皂林冲隧洞工地。从汽车上走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总指挥华国锋。

老贺看华国锋来得这么及时,心里豁然开朗。在老贺的印象中,华国锋总是在关键的时候来到工地,来到人民群众之中。老贺把华国锋迎进指挥所,便迫不及待地把一号斜井的塌方情况再次向他作了详细汇报,并说:“开挖隧洞,我们没有经验,究竟是改道还是不改道,要请总部决定。”

华国锋思索了一下,说:“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还是先听听群众的意见再定吧!”

华国锋说着站起身来,提出要到塌方现场去看看。

来到塌方现场,华国锋察看完地面裂痕之后,又要进到洞里去看看。

“洞里已经停止施工了,情况危险,不要下去看了吧!”老贺和其他同志纷纷劝阻说。

“应当下去看看,只有情况明,才能指挥灵嘛!”华国锋微笑着说。

很快,华国锋换上长筒胶靴,戴上安全帽,在老贺和施工员的陪同下,向一号斜井走去。

一号斜井全长60多米,由于四处有渗水,里面湿漉漉的,斜向下去的地面很滑。

华国锋一行借着洞内的灯光,向下走去。来到洞底,只见隧洞两侧开门的“丁字厅”中间,已经竖起了一根根粗大的撑木,顶住了洞顶下沉的压力。这里,地下渗水滴答作响,有几根被压得开裂的撑木,杂乱地摆在那里,仿佛不测之灾随时都可能发生。

华国锋沉着、冷静而又仔细地四处察看着,不时问老贺和施工员,还用手锤轻敲撑木,细听响声,了解压力集中在什么地方,直到把隧洞塌方情况调查清楚后,才缓步走出洞子。

从塌方现场察看回来,华国锋一行立即召开了有干部、民工以及全省精通隧道工程的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会上,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主张改道的,有主张不改道的。华国锋认真地听着,有时插几句话,有时在笔记本上记点什么。

20世纪60年代,华国锋和韶山灌区指挥部的同志一起研究灌区工程情况

“把炮眼打深、打斜,在炮眼上筑些泥巴,不让它放冲天炮,这样可能行。”

“这样还不如放‘子母炮’,围着一个中心大炮眼,再在旁边打上些小炮眼,同时点火,提高爆破的威力。”

“我来说几句。”这时,一位老民工站起来,望了望华国锋等指挥部的领导,然后大胆地开讲了,“我是不赞成改道的。塌方难不住我们。事在人为嘛!”

华国锋点了点头,然后说:“老同志,你再具体谈谈战胜塌方的办法。”

听华国锋这么一说,老民工劲头来了,他甚至手舞足蹈地讲得十分来神:“据我们在洞内观察,压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斜井与隧洞交接的‘丁字厅’。只要能突破这个难关,问题就解决了。我想,可以先从二、三号工作面入手,那两个工作面都已打进好几米深了,而且压力不大。如果先把那两个工作面浇上较厚的钢筋混凝土,那么二、三号工作面就承受了一定的压力,然后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向‘丁字厅’进攻。平日打洞,是先挖后

撑,如今采取先撑后挖,或边撑边挖,并及时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塌方就可以战胜。”

老民工刚一讲完,华国锋便问大家:“要打多厚的钢筋混凝土才能承受下沉的压力?”

“要打1米以上的双层钢筋混凝土。”技术人员说。

老民工发完言,大家都点点头,觉得有道理。

“为了防止万一,把二、三号工作面搞好之后,可以接两根大皮管进去,要是‘丁字厅’塌方了,施工人员就退避到二、三号工作面,鼓风机、空压机再把空气送进去,这样,安全便有了保障。”有人插话说。

……

大家越谈越顺畅,战胜塌方也越来越有信心。会议一直开到黄昏,此时主张不改道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搞技术的考虑问题要仔细一些,要把各种情况都估计到,同时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民工同志们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做到有勇又有谋。”临散会时,华国锋又补充说,并建议晚上分工种召开班组会议,充分发动群众,人人出谋献策。

于是,不到两天,指挥部就作出了不改道的决定。作出这一决定,从本质来说,是人民的集体智慧。消息传出,工地上一片沸腾。1966年初春之时,老贺他们在战胜61次塌方之后,终于将隧洞打通了。

三到唐山:用心聆听一线声音,全面调研,掌握实情,作出服务群众的好决策……

1976年7月28日3时,唐山发生强烈地震,这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其时,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在7月底、8月初的那些日子里,华国锋一有空就到人民大会堂,与在台湾厅办公的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研究抗震救灾的各项部署。形势稍稍稳定,他便决定赴唐山慰问。

8月4日,华国锋率领中央慰问团来到唐山。那天,天气很热,唐山机场上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在机场附近的帐篷里,华国锋听取了地方领导的简单汇报,然后,乘坐一辆北京牌吉普车,赶赴40公里之外的开滦煤矿吕家坨矿。

一到吕家坨矿,华国锋就问矿党委书记马庆云:“井下工人怎么样?”

马庆云回答说:“没有伤亡。”

华国锋随后在井口和洗煤厂仔细查看灾情,随后问马庆云:“这儿有长年在井下的工人没有?”

“他就是。”马庆云指着老工人甄景华说。

当时,甄景华正在盖简易抗震房,听说中央慰问团来了,两手泥巴没顾上洗就跑了来。此时见华国锋走过来,他忙把手上的泥往衣服上擦。华国锋见了,笑着一把握住他的手,问道:“你们井下的同志们都上来了吗?大家身体怎么样?”

老甄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是使劲地点头。

华国锋听说老甄正在盖简易房子,提醒说:“现在还有余震,老房子不要进去,简易房子要盖好。”

华国锋又来到了洗煤厂。当时余震频繁,大地不停地抖动。华国锋不听当地领导劝阻,坚持查看了原煤仓、皮带走廊的毁坏程度。

离开吕家坨矿,华国锋来到唐山钢铁公司。此时已是下午6点多了。

院子里临时摆了几排凳子,放了张条桌,安了话筒,准备请华国锋讲话。华国锋站在桌前,正讲着,余震发生了。他停了一下,然后平静地望着大家,继续说:“余震还有,要注意安全;外面搭的棚子要坚固些,要能够防雨,离高大建筑物要远一点,要远离高压线…… ”

回到北京,华国锋仍然十分关心唐山的抢险救灾工作。8月12日,煤炭工业部向华国锋呈报了《关于解决开滦煤矿井下排水问题的报告》,华国锋和几位副总理迅即做出了批示:开滦排水要什么给什么,一定要保开滦排水。

华国锋第二次到唐山是1977年4月26日,他在参加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途中来到唐山视察。他接见了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正在唐山召开的河北省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并对唐山的恢复生产作出具体指示。

1978年元旦,华国锋第三次来到唐山,看望唐山的广大工人和干部,同唐山人民一起欢度新年。

元旦当天上午,华国锋执意冒险下到唐山矿600多米深的采煤六区,在井下5257工作面,与矿工们一起过元旦节。

华国锋这次来唐山,不仅关心生产建设,同时也关心职工的生活。在唐山矿井下,华国锋在坐着隆隆作响的矿车驶向矿井工作面的途中,就问起了地震后矿上职工的生活安排等情况。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华国锋3次视察唐山,并尽可能地深入一线、下到井下,并做出具体指示,对唐山的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便后来,他依然惦记着唐山的重建和唐山的人民。据说华国锋在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后的20多年里,曾多次到唐山视察。

华国锋的唐山足迹,已经深深镌刻在了唐山人民的心中。这不正是“心系群众鱼得水”的最好说明吗?

猜你喜欢
斜井塌方唐山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国外斜井TBM项目数据统计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王大根
斜井防跑车装置优化设计及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斜井施工技术综述
复杂地段副斜井井筒施工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