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梅玉
小学科学是科学启蒙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验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同时认识事物规律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非常关键,教师应当保证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由于受到器材等条件的影响,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一般都是表面上热闹,实际上并未达到实验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探究实验。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小学科学,不仅能够改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够使科学探究变得更加具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但在创设情境时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脱离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有效的情境不仅能够体现出趣味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学习“比较水的多少”,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周末时,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公园玩,小明带了三瓶饮料,其他的小朋友都想把最多的一瓶留给自己的朋友,但是怎样才能够知道哪一瓶饮料最多呢?接下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来对比水的多少,整节课堂都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经过实践,学生就能够了解到不同的对比方法。而在观察淀粉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糯米饭,大家想不想尝一尝?那么在吃饭之前,我们应该先把小手洗干净对不对?今天我们就去实验室用消毒液好好洗洗手吧。”随后带领学生使用碘酒进行消毒,在拿饭团的时候却发现手越来越脏了,此时学生心中就产生了疑问,在疑问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此便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选取合理的实验材料,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课堂不能使用空洞的说教方法,只听讲不做试验,学生就无法提高积极性。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此时选择科学的材料非常重要。假如没有试验材料,就无法有效开展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即应当保证材料具有趣味性,同时还需要解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现象。实验材料应当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与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由此体现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教师就可开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判断棉线、木制尺以及塑料尺等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如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木制品的效果好,木直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比塑料尺的效果好,而塑料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比棉线好。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铝箔拓成一米长的尺,同时配合木质尺以及塑料尺还有棉线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于实验的结果抱有不同的意见,一些学生认为铝箔尺传播声音的效果是最好的,棉线是最差的,木尺则介于两者之间;而有些学生则认为木质尺的效果好,塑料尺次之,棉线的效果最差。由于实验结果不统一,因此就需要再次验证。此次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因为自制的铝箔尺结构较为松散,在传播声音时震动会产生损耗,效果就比较差。在第二次实验时,可使用成品铝合金尺进行实验,如此便能够达到实验的目的,因此实验材料需要谨慎选择。
三、开展小组实验,体会合作的快乐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小组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而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主动,除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外,还与没有科学分组,落实到个人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分组,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同时还需要落实每位同学的责任,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摆”时,每个组员都需要有自己的任务,有做摆的,有计时的,有记录的等等,每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缺一不可,最后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当实验完成后,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结果,总结实验经验,通过思考与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在学习“磁铁有磁性”时,很多小组队中的结论就是“隔着木片,磁铁无法吸铁”。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随后开展小组实验,证明“其实隔着木片,磁铁也是可以吸铁的”,同时还需要叮嘱学生关注实验的操作方法,并不是磁铁吸引了木片后才吸铁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使科学实验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在教学中探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认真发掘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通过亲身经历,独立思考来完成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