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初探——基于百度指数数据的案例分析

2016-01-21 06:12刘子靖
传播与版权 2015年2期
关键词:博拉时效性新闻报道

刘子靖

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初探
——基于百度指数数据的案例分析

刘子靖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模式、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受众通过新媒体进行的信息接受实践体现出一些特殊的变化和特点:受众注意力的黏性与持续性增强,使得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被延伸;更广义的互动体现为受众的自我互动;受众搜索框架与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发生偏离,使得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贴近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关键词]国际新闻;时效性;互动;贴近性;框架;指数 以2014年7月份爆发的重大国际事件“埃博拉病毒”为例。图5—图7中,图5表示以“埃博拉”为的搜索需求分布,图6为“埃博拉”的相关检索词,图7为“埃博拉”在百度知道中的搜索热度排行。 图10、图11是关于“乌克兰局势”的数据,图10是从3月到11月的重大头条新闻,图11是该时间段内百度知道的热度问题搜索结果。对两表的信息进行交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大的反差,10个头条新闻中没有一个是牵涉“乌克兰局势”与中国的关系的文章,而在图11中,10条热度问题中有4条是与中国有关的。这里也表现出一种媒体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搜索框架之间的偏离。

[作 者]刘子靖,武汉大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关于新媒体的特点已有诸多的论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认为新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后产生的,基于IT技术和互联网的具有互动特点的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廖忠祥在充分研究和剖析了各种新媒体学说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等数字媒体特性,倾向于将当下的“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邢长敏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出现于传统媒体之后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统称,主要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时地、交互地承载和传递各种个性化、多媒化复合信息的中介。

归结起来,新媒体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传播的时效性(技术作为支撑);传受双方交互性(传播方式非线性);传播内容多样性(海量信息);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的空间大(网络普及使用人数多)。

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来说,新媒体的诸多特点会对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习惯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下就从时效性、互动性、贴近性三个方面入手,利用百度指数这一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数据,对2014年的几个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受众接收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对我们掌握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特点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时效性的延伸——受众注意力的黏性与持续性增强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当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根据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新闻必须要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也就是要有时效性。国际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因此其写作的过程中必然要遵循新闻的一些普遍的原则,如时效性、客观性、贴近性等基本原则。其中,时效性是保证新闻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在我们常规的关于时效性的认识中,谁在第一时间报道新闻,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新闻媒体的记者们往往要“抢新闻”。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新华社第一时间播发了一条短消息,世界各大重要媒体纷纷转载。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来说,由于地域上的距离因素,他国的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选择在最快的时间内跟踪该事件的报道。由于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一般都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新闻报道中,受众对时效性的要求表现为受众对事件的即时、持续性的关注。

图1和图2分别为MH370马航事件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图表。通过对两个图表的交叉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3月份马航MH370事件发生后,媒体指数和搜索指数均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搜索高峰,这个不难理解,是由于该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显著性特点决定的。关键在于马航事件的短时间热潮消退之后两指数的对比。在图2的媒体指数中我们可以看出,7月后,除了间或出现的几条零星的头条新闻报道会引发媒体指数的小峰值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里媒体指数都保持在个位数甚至是0。而反观同一时间段内的搜索指数,受众对该事件的搜索指数一直稳定在3000以上。这说明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媒体来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效性是短暂的,而对受众来说对时效性的要求确实有持续性。受众出于对事件的关注,会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信息进

行搜索,受众的注意力体现出很强的黏性和持续性。

图1

图2

还有另外一项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重庆市大多数农村水电站是在1995年以前建成投产的,工程老化失修,安全隐患突出,水能资源浪费严重。2011年重庆市抓住作为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的机遇,在水利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重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市水利局、财政局精心组织,市、区县两级水利、财政部门和全体项目业主的共同努力,目前全面完成了试点改造任务,为造福农村百姓,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图3和图4分别是关于MH370事件信息检索的需求分布图表和相关检索词图表。在图3中,我们发现关于该新闻的一些基本元素例如“马航”“乘客”等之外,在需求度较强的搜索中发现还有一个关键词“最新消息”,这一点说明受众在对关于MH370事件的报道中非常关心事件的进展情况,受众希望得到及时的相关信息。同样的现象我们在图4中也可以发现,在搜索热度的前几位当中,除了必然会出现的基本关键词之外,出现频率最多的是“MH370最新消息”以及“MH370劫持新证据”等;在上升最快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MH370最新消息”。

这说明,基于国际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性,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索取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受众对国际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表现出很强的黏性与持续性。基于这样的受众特点,国际新闻报道要加强对同一重大国际事件的持续跟踪报道,以满足受众对相关信息持续的关注需求。

二、互动性的回归——更广义的互动实质是自我的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诸多独特的特点,如时效性、数字化、互动性、内容多样性、个性化、传播空间大等。而在这诸多的特点中,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互动性,这一点是区分新旧媒体的最重要元素之一。“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尽管新媒体有着诸多的特点,但归结到以人为主体的现实意义上来,我们可以说,新媒体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加多样性、个性化的方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

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讲的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互动性,是基于操作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里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彼此沟通。而对新闻的传播来说,借助互联网,受众可以实现与传播者之间的互动,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进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受者自由表达意见的基础;另一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出了受众对于新闻以及传播者的反馈作用。但

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更多是受众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的改变,因此新闻媒体所进行的新媒体实践大多都是寻找新的平台,及时抢占受众注意力的新入口,从而占据传播的主动权。就互动性来说,尽管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中却很少看到读者与新闻媒体之间的直接交流。

在这里,我们应该深刻地明白一点,在新闻传播中,单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只是狭义的互动,而更广义的互动实际上是回归到自我互动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每天各种信息海量地产生和传播。一方面受众对单方面的信息源并不抱有绝对的信任态度,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低门槛大大增强了受众自我搜寻信息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无论何种表现形式的人际传播最终都会变成一种人内传播,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是一个自我信息补充的过程。

由于每个受众在身份、地位、立场、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当受众接触到某一信息时,由此串联起的各种相关信息需求是不一样的,受众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进行主动信息搜寻的过程中,就完成了一次自我的互动,这种自我的互动也包括有可能会产生的与新闻传播者的双效交流。尤其是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由于国际新闻存在地域上的距离感和性质上的重要性,受众在接受重大国际新闻的过程中这种自我的互动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图3

图4

从图5—图7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埃博拉的搜索需求分布表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知识性搜索需求热度强,二是搜索兴趣广泛。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搜索的需求热度前五位分别是“簿防治”“簿抗体”“簿病”“簿传播”“簿感染”,在图7的百度知道热度问题中,几乎全都是关于埃博拉的“知识性”提问。这说明面对“埃博拉”病毒这一受众并不十分熟悉的概念,受众对其基本信息的搜索需求出现高峰,也即知识性搜索热度增高。

而在图5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点,一个环比需求变化上升最快而且搜索热度需求比较靠前的概念是“僵尸”,这说明受众在针对“埃博拉”病毒事件的接受中,自我互动的广度开始拓展。在图6所列出的相关检索词中出现了“r病毒”“裂头虫”“蒙古死亡蠕虫”“僵尸真菌”“水熊”“g病毒”等关键词,其中有几个关键词的检索上升速度超过了1000%。在图7中也出现了关于“僵尸”与埃博拉有关的影片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借助新媒体工具,受众的信息需求广度得到提高,受众由国际新闻事件而引发的自我互动也更体现出一种内容多样性。

受众自我互动的这种特点基于两个事实,首先是新媒体时代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检索手段,使受众自我互动的扩展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是国际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即较低的贴近性和较高的显著性,较低的贴近性使受众的信息检索不会受到地域或切身利益的制约,而较高的显著性则增强了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求知欲。

三、贴近性的消解——受众搜索框架与媒体框架的偏离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基本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来说,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归纳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由于国际新闻往往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框架中就需要考虑诸多的影响因素。“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影响国际新闻框架构建的因素包括意识形态、民族优越感与国家认同、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利益、政府与媒体的相互依赖、新闻职业规范以及记者的信息来源等。”由此可见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不同的国家根据自身的利益会有不同的框架。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除了这种框架的不同以外,各国的国际新闻报道还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对于发生在其他区域的国际性事件,各国的新闻媒体往往会更关心与自己国家有关的内容。这其实是符合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规律的,也是符合受众的选择性认知规律的,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与受众的接受框架之间存在一定的统一性。但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难易程度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

国际新闻报道的传播者一般都带有官方色彩的前提下,受众的搜索框与媒体的新闻框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离。

图10

图11

还是以“埃博拉”为例,如上,图8是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关于埃博拉的搜索指数曲线,其中每个大写英文字母所代表的结点是该时间点重要的头条新闻。图9是该时间段内新闻头条的标题。

将图8、图9的内容进行交叉分析我们会发现,图8中显示的信息是,除了在F点之外,其他9个点的新闻头条都没有引起受众的搜索高峰,而在没有出现重要新闻头条的时间段里,受众对埃博拉出现了多次搜索高峰。在百度指数所列出的10个重要新闻头条中,有四条是(D、F、G、I)与中国有关的内容,这是国内对国际新闻事件报道的一种框架选择,也是符合国际新闻报道的规律的,但从数据来看,这些涉及中国的报道没有引起中国受众的信息搜索峰值,这是受众搜索框架与媒体新闻报道框架偏离的有力证据。

关于这种偏离,在我们对2014年另一件重大国际事件“乌克兰危机”中也发现了一些证据。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自由度是非常大的,因此要准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国际新闻报道就必须在保持一些固有的框架的基础上,对国际新闻事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报道,这样才能够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做到在重大国际新闻事件中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涛,赵志刚.新媒体语境下军事广播的发展[J].军事记者,2011(2).

[2]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

[3]邢长敏.论新媒体定义的重构[J].新闻爱好者,2009 (20).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李喜根,刘洋.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J].新闻记者,2013(9).

猜你喜欢
博拉时效性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试析如何确保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增强基层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当下新闻编辑时效性分析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直面“埃博拉”之惧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