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从珠江的角度看,其西源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沾益马雄山,可谓是整个流域系统的最远处。然而,目光若在地图上仔细打量又会发现,马雄山事实上并非珠江流域的最西之处,珠江西源之南盘江,其本身还有西源——泸江。而泸江的发源地石屏,乃是“西源之西源”。
随便打开一张云南地图,这段貌似复杂的地理描述其实一目了然。但是,若在没有地图、没有任何测绘仪,没有卫星定位,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300多年前,具体说,就是1638年,这简单的地理常识,却是极其重大的地理发现,非天才不能做到。发现珠江“西源之西源”的,正是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在1638年专程至石屏凤山考察,写道:“余已躬睹南盘源,闻有西源更远,直西南至石屏州,随流考之。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南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巨塘,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湖有九曲三岛,周一百五十里。岛之最西北者,曰大水城,顶有海潮寺。稍东岛曰小水城。舟经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亩,巨朵锦边;湖中植莲,此为最盛。”
前清“准状元”——石屏人袁嘉谷在其歌颂故乡的《异龙湖歌》中写到:“珠江源数十,论远此为最。”他提到了这一点。不过,异龙湖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概念。它的支流“城河”,才是真正的珠江最西源。区区城河,长不过十几公里,宽不过十米,发源于宝秀凤山。高约一二百米的凤山貌不惊人,却是红河、珠江分水岭。一滴雨若落在凤山之巅,理论上它会被凤山上的某块石头劈为两半,半滴注入红河,流入越南,半滴注入珠江,流入广东。
宝秀是一个神奇小盆地。地方不过十余平方公里,历史上却是著名的云南军屯要塞,从明初至今,这里的村落格局基本未变,被称为“十二营盘”。十二营盘当年均为军屯驻地,围绕着小小的异龙湖子母湖——赤瑞湖,环湖而居,如今已处处人丁兴旺,几乎融为一个整体。这些村落的建筑样式,完全依照中原形制,每一处村落都古典味十足,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正是云南历史文化名村——郑营。郑营不过千余人,一条狭窄石板路贯通东西,路旁居然分布着五六座宗祠、民居,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整个云南罕见。陈氏宗祠又是其中最为显赫的一座。陈氏家族源出浙江,在二十世纪初叶,家族中出陈鹤亭氏,曾出任黎元洪秘书,蒙自道尹,1930年代主修中国完全产权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居功至伟。
城河东流,不出十公里,便到石屏古城,变为古城护城河。曾几何时,当异龙湖水域广阔时,古城东门外便是浩淼水面。如今湖水退却,古城依旧。这座古城是一座典型的“龟型”布局经典之作,头朝异龙湖,尾向正西。数百年来石屏本地流传一种说法,认为石屏古城不但外形像龟,其本身甚至就建筑在一个乌龟壳一般的巨石之上。巨石下完全中空,有硕大的地下湖,偶尔有缺口喷涌凝结成泉华,往往形成类似“太湖石”一类的灵石奇峰。其中有一座高不过三米,人称有“大洞49,小洞360”的神奇石峰,被命名为“石屏峰”,石屏人视之为神物,乾隆年间,解元喻如圣曾题一对联于左右: 龙虎风云成聚会,石屏人文此根源。居然将石屏数百年鼎盛人文的根源归结于此!
石屏人文何其鼎盛?一个地理封闭的蕞尔小县,民国以前人口不过七八万人,居然在科举时代出过进士77人,翰林15人,举人640人,还出过一个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一县堪比当年云南府(昆明),大理府(大理),堪称云南科举史上奇迹。也正因为如此,石屏有“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的说法,整个古城的宏大古建筑也比比皆是。袁嘉谷故居,县衙、文庙、玉屏书院等,今天依然一派古意,门迎东南西北天下客。
在徐霞客翩然而至的年代里,石屏东门外的异龙湖可能是云南最美的湖泊之一。徐在游记中这样描述:滇南明珠,三岛九曲。湖中有三岛,岛上有亭台楼榭,哪日不是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的景致?但殊为遗憾的是,随着异龙湖南岸一个隧道的贯通,异龙湖水直穿山体,掉头南去,直奔红河,与此同时,湖面急剧下降,几乎沦为浅表湿地。而整个异龙湖水系,也由此不再隶属珠江。
表面看,这只是水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这一改变发生的连锁反应,甚至直接作用于五十公里外的建水。
“建水”这一地名里的水字,显然与异龙湖相关。当异龙湖东流时,湖里每一滴多余的水,均经由一条叫做“泸江”的河流,悉数注入建水盆地,并孕育出今日云南闻名遐迩的临安府。从某种意义上讲,昔日异龙湖,不但是石屏人的母亲湖,也是建水人的母亲湖。
建水古名临安,号称“滇南邹鲁”,因人文鼎盛,地方富庶,又居地理要冲,几百年来乃是整个滇南地区的首府所在。高耸于古城东的迎晖门,其建筑年代比天安门更早,楼上所书“雄镇东南”四字,并非自我标榜,而是这座古城旧日辉煌的明证。漫步古城中,星罗棋布的古民居令人目不暇接,其建筑之精美,装饰之华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著名者如朱家花园,一个家族的居所,居然能修成大观园的气度,层层叠叠的院落一个接一个,门坊纵横交错,访客进得了内室,找不到来路。而气势恢宏的建水文庙,则是中国第二大文庙,建筑群之庞大,构建之精巧,气场之雍容,令到访者无不震撼。仅以文庙泮池为例,一般文庙,无非一两亩水面,满足规定形制而已,而建水文庙泮池,却如同湖泊一般巨大,人称“学海”,暗示学海无涯。
城外,泸江绕城而过,宽仍不过十米,两侧沃野田畴,阡陌纵横。稻花香处,有铁轨纵横,基本与河道平行,延伸至远。这条铁路正是有近百年历史的个碧石窄轨铁路,当年全由中国工程师设计,设计风格参照法国滇越铁路,每一个小站都渗透着浓郁的法式风情,其中也有中西合璧的乡会桥车站,乘百年小火车游建水,如今已是当地旅游的招牌项目。
泸江河的存在,还造就了建水作为云南“桥乡”的机缘。建水今日完整保留下来的九座古桥,年代均在百年以上,每一座桥均有不同设计样式,每一座都有故事,每一座都足以称得上是珍贵文物。例如乡会桥,是云南罕有的石质廊桥,而十七孔桥,则不但是云南桥梁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桥的典范之作。十七孔桥以西,同样在泸江河畔,坐落着有一个古典乡村——团山。团山的宗祠、民居建筑群,建筑水准之高,保存之完整,整个云南古村落中无出其右者。
失去充足水源的泸江,已无法令河上古桥再有昔日灵光。但逐步吸纳溪流之后,仍一路踉跄向东南奔流,直抵30公里外的燕子洞。你无法想象,亚洲最高大的溶洞——燕子洞,全靠这条涓涓细流历经千百万年时间,滴水穿石,吞噬山体形成。这条河在造就燕子洞之后,完成使命,悄然在洞穴深处潜入地下,不知所终。当它再次出现于地面时,已经离母体——南盘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