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脂肪肝“作案”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加,受到伤害的既有老人也有幼儿,轻者无症状,或只有肝区不适,重者可发展成脂肪肝肝炎,甚至肝硬化。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很少“单独作案”,而常有数名“共同案犯”,它们常互相纠结,同时围攻患者。由于这些案犯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较之脂肪肝“单独作案”不但危害广、程度深,给“破案”和处理带来的困难更大。
现将已确定的脂肪肝“同伙”特征公示如下,希望广大群众认清“案犯”真实面目,以便早日“缉拿归案”。
肥胖症
与脂肪肝有联系的肥胖症高达50%,重度肥胖者更高,成为发达地区主要案犯。它形成脂肪肝的关键是内脏脂肪的聚集而非皮下脂肪。所以严重程度不一定与所见肥胖程度、血糖、血脂相关。
肥胖症的合并症与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以及肿瘤科关系密切。其中尤以心脑血管病、肝硬化最为显著。
B超可确定是否有肥胖性脂肪肝,但应注意腹壁增厚脂肪的干扰。化验可见谷丙转氨酶(ALT)升高,ALT/AST(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大于1。
总的说来,肥胖性脂肪肝的表现不明显,肝功改变轻微,作恶危害程度比较小。
糖尿病
20%~80%的糖尿病是脂肪肝“集团成员”,尤其是2型糖尿病,兼有肥胖者更甚。
这种糖尿病可能与其胰岛素抵抗作用有关,抵抗作用能改变多种脂蛋白的数量与组成,结果导致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糖尿病脂肪肝,轻度多无症状,中、重度可有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化验检查血糖增高,肝功能轻度异常,GGT(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比较常见,血脂异常。
在诊断糖尿病脂肪肝时,务必搞清楚二者发病先后,以免诊断失误。
虽然糖尿病脂肪肝控制后可以明显好转,但有时少数可向肝纤维化、肝硬化方向发展。治疗关键是及早治疗与控制糖尿病,有血脂异常者,可用调脂药物,但要选择适当,不要雪上加霜,以免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血脂异常
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与脂肪肝关系密切。不同成分的升高,可分为不同临床类型。
血脂异常可因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增加,同时或单独有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障碍,造成肝脏内甘油三酯堆积,引起脂肪肝,尤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引起的脂肪肝占大多数。
诊断血脂异常时应该注意,血脂异常可以是一些疾病的表现,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等也可以出现血脂异常。
不同血脂异常类型有不同症状,包括腹痛、急性胰腺炎、肝脾肿大等,而合并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较为多见。
血脂异常的诊断,要根据血脂测定。根据异常情况,分别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血症与混合型血症。
酒精中毒
由于饮酒越来越普遍,酒精性脂肪肝日益受到重视。其发生虽有多种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确认,酒精本身,特别是其氧化代谢关键酶——醛脱氢酶活力降低,造成乙醛过多的堆积,引起肝细胞损害,是发生病变的主要原因。
从病理发展过程看,酒精性脂肪肝有其特点。在病变早期,如果戒酒并积极治疗,病理改变可以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此点是其他性质脂肪肝所少有的,也是告别酒精、抓紧治疗的难得时机,一旦发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则难以逆转。
一般认为连续饮酒5年以上,酒精量大于50毫升/日,就应考虑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脾肿大常见,化验检查可见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大于2,谷胺酰转肽酶(GGT)升高。
治疗有两个重点:一是立即彻底戒酒,并且坚持终身;二是进低脂肪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如B1、B6、B12、叶酸、锌、蛋氨酸等,可望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是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与脂肪肝关系密切。急性丙型肝炎有50%出现脂肪肝,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内出现微脂肪滴;而乙型肝炎则是小脂滴,二者有所不同。其发生机制与肿瘤坏死因子有密切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病毒性肝炎治疗过程中,如果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长期不见好转,谷丙转氨酶升高,对抗病毒治疗或常规治疗疗效不佳,反而出现血脂增高,体重增加,应考虑合并有脂肪肝存在。
其他
此外,一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异烟肼、双氯芬酸钠、干扰素、5-氟尿嘧啶等,都可引起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