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及调控措施

2016-01-20 00:18王洁婷李晓菜刘懿萱
今传媒 2016年1期

王洁婷+李晓菜+刘懿萱

摘  要:本文就影响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越轨行为的对策与调控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以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例,通过参考大量的二手文献,结合自己大学期间做过关于农村地区生活消费的调查所总结的经验,并参考部分一手资料,综合研究影响农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越轨行为的对策与调控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网络越轨;调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75-02

网络上大量的越轨行为,导致了网络道德的缺失,社会责任的弱化,青少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利益,认为自己可以不受外界的影响。沉迷于上网的农村青少年,现实生活中开始屏蔽自己,与人缺乏交流,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了上网兴奋,下网孤独的两种极端的表现。有些青少年因为这些人格上的缺陷慢慢的加重就导致了更为严重的越轨行为,也就是与犯罪的道路越来越近。因此,对青少年越轨行为所进行的调控措施刻不容缓。

一、网络越轨行为的概念

越轨行为是一种偏离或违反主流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定的具有一般适用性社会规范的行为。而我们研究的网络越轨行为,其作用范围是在由互联网信息系统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这种行为是以虚拟形态存在,必须要借助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作为平台才能开展的活动。

二、预防农村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调控措施

(一)加强农村青少年主体的自我教育和管理

预防网络越轨行为诱发农村青少年犯罪,保护农村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从根本上就是要加强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了解和学习,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对与错,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越轨行为。

1.加强农村青少年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有学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道德的约束,网络就会成为潘多拉的盒子,诱发出比现实社会更加严重的邪恶和犯罪问题,最终伤害的只有人类自己”。加强农村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构建和谐的网络道德体系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从网络道德入手,加强农村青少年的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的思想上架起一座“防火墙”;另一方面,加强法制观念,注重农村青少年的法制教导,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加强农村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网络越轨行为致使农村青少年忽视网络文明,因而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造成网络犯罪,归根结底是青少年主体自我道德意识的薄弱和对网络道德观念的缺失。因此帮助农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是首要任务。

3.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调试。“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使青少年难以分辨是非对错,迷失在网络的硝烟里,滋生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借助网络上的心理辅导,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调试;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农村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正确的看待网络上的越轨行为,合理地使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网络上的咨询热线,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农村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调适,舒缓情绪,提供交往,选择辨别等行为培训。

(二)将学校作为主要阵地的教育建设

学校是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防网络越轨行为对农村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促进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好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措施中,乡村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1.提高自身网络技术,拓展教育途径。乡村教师多是当地村民担任,有的教师自身上网水平远不如学生,因此并不能给学生技术上的指导,更无法做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的正确引导。要改变现状,教师首当其冲地要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对网络的熟悉度,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上网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才能更好地完善农村青少年网络行为规范化,进而利于他们的成长。其次要了解农村青少年为什么喜欢接触网络,归根到底是因为在网络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些是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中很难获得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摒弃那些鼓动、压制、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平等交流。

2.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构建正确舆论导向。大多数的农村青少年都是农村留守少年,一些孤独感强烈的青少年,常常感觉到压抑,因此,他们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他们认为“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在各种网络游戏中获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功和认可,弥补生活中的自卑感;还有一些求知欲极强的青少年,他们渴望接受各种新奇好玩的事物,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网络上,他们可以认识一切,了解一切。但是由于农村青少年自身的条件限制,他们往往缺乏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这个时候乡村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帮助他们辨别网络上的是非与否,帮助他们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并牢记在心,形成正确的网络认知观。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平台,应当定期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学校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接受法制教育的平台。

3.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农村地区毕竟发展有限,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影响。农村青少年在闲暇的时候大多会通过网络充实自己的生活,学校应该就此现状,在校内举办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组织书法比赛、歌唱比赛,陶冶他们的情操;组织拔河比赛、春秋运动会,锻炼他们强健的体魄;在这些丰富的课余活动中,让他们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将对网络虚拟世界的兴趣转移到现实社会生活中,面对现实生活,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青少年。同时学校可以将优秀青少年树立为榜样,鼓励孩子学习榜样。鼓励青少年参与夏令营冬令营等群体活动,脱离网络世界,脱离书本世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热心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旅游,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活动,让农村青少年看看大千世界,接触社会,通过亲身的实践,开拓视野,感受美的熏陶,发现不同于虚拟世界的新世界。

(三)家庭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情感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青少年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外出“打工族”的增加,“空巢家庭”在农村家庭教育纵使在农村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据了很小的部分,但是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青少年在成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给予的关爱,因此需要引导父母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尽可能地做到零距离的教育教导与关爱。如果是父母均在外打工,可以由其中一个人定期回家看望在家的孩子,对孩子表达作为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减少青少年的孤独感,同时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父母所在处一起生活,并且和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减少青少年的无助感。平时可利用电话、短信等形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全面,不能仅仅是在孩子吃饱、穿暖方面给予关心,更要倾注心思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重点教育,注重与孩子在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不再只是对着冷冰冰的电脑,沉迷于电脑里的虚拟世界,而忽视现实生活。

(四)加强网络自身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1.整顿网吧环境,依法规范网吧经营。在农村地区,无证营业的网吧比比皆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严格限制网吧的营业时间和顾客的上网年龄,做到“一人一证”的上网模式。坚决打击那些非法建立的色情网站、暴力网站以及网络诱骗等网络越轨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同时督促网吧经营者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对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特别是学校周围的网吧更是严格登记,坚决抵制网络赌博等违法违规的行为;在网吧里安装一系列的网络安全监控软件,一旦有任何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立刻阻断。

2.建立网络法律体系,规范网络行为自律机制。现实社会的健康有序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同样在网络社会一样也是。道德是准绳,法律是依据,在网络上,仅仅靠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要靠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但是就目前来说,网络政策法规的建设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相比,显得格外苍白无力。俗话说无法无天,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实行以法治网。从网页设计到上网行为,从个人到社会都要明确在网络上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在涉及网络诽谤、网络谣言等具体行为时,制定明确的条款条例,切实地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网络越轨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三、结 论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越轨行为,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容小觑。越轨行为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所带有的特殊性,导致越轨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只有坏没有好,笔者经过采访和在网上寻找大量相关资料发现,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网络道德的缺失弱化,进而在思想、价值观上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对于农村青少年的研究。当前对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研究颇多,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但是却忽视了当下一类弱势群体——农村青少年,从这个角度出发,还是比较新颖;同时农村青少年也是祖国的花朵,给予他们应有的正面引导,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及农村地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一.网络行为失范的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2] 卫欣.技术主导下的资本宰割——基于搜索排名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J].新闻界,2013(12).

[3] 李一.主体性的缺位与建构:解析和应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关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5).

[5] 卫欣,王全权.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中的困境与抉择[J].中国市场,2009(14).

[6] 赵双.浅析农村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1(1).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