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鱼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2016-01-20 17:58唐治宇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海水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唐治宇

摘 要 概述了我国海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发病规律,论述了常见病毒的特征及发病症状,并给出了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期为海水鱼的养殖做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 海水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9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6--02

1 病毒性疾病

1.1 淋巴囊肿病

1.1.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海水鱼淋巴囊肿病毒,通过大量实验观测,可确定不同患鱼获得毒株多型概率较高。

发病规律:淋巴囊肿病属于四季病,可在全年发作,但发病高峰期为每年10月-次年5月的半年时间内;发病的水温一般在10~22 ℃;发病后感染率最高的是室内养殖及沿海网箱等高密度养殖场所,一般感染率为全箱的90%左右;病毒的宿主十分广泛。病毒感染后,死亡率最高的为生长期为1 a的1龄鱼,在种苗期或伴有细菌感染并发症时,死亡率可达30%左右。对于2龄及以上的鱼,感染后虽不至死,但其外观遭侵蚀,失去观赏及商业价值。

1.1.2 临诊症状

发生病毒感染后,病鱼的吻端、眼眶、鳍和尾部等处出现众多小泡状囊肿,病灶呈乳白色、浅灰色,有的呈微红色。

1.1.3 防治措施

预防:对亲鱼要严格检疫,发现病毒携带,彻底消灭;种苗在进行放养前进行聚乙烯吡咯烷酮碘药浴5~10 min;对室内养殖器皿进行消毒。

治疗:对于发病的室内养殖池或养殖箱,要及时捞出病鱼病惊醒隔离养殖,用浓度为0.000 05浓度的氧化氢浸泡1~2 h,预防并发感染。

1.2 出血病

1.2.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通过研究发现,鲆鲽类海水鱼味弹状病毒,鲈、石斑鱼、美国红鱼及大黄鱼为虹彩病毒及其他病毒。

发病规律:鲆鲽类海水鱼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冬春季节,当水温为10 ℃时,死亡率可高达60%左右,随着水温提升,死亡率逐渐减低。

1.2.2 临诊症状

鲆鲽类海水鱼基部及无眼一侧充血,甚至出血,腹部肿胀、腹水;感染虹彩病毒魚类体两侧、胸鳍、上下颌、吻部、眼眶周围充血、出血,经实验解剖,腹内无食,肠道发炎充血,肝脾肿胀。

1.2.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与淋巴囊肿病毒措施相同,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2 细菌性疾病

2.1 弧菌病

2.1.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弧菌病毒较为常见的有鳗鱼弧菌、硅藻胶弧菌、创伤弧菌等七八种,实验室观察,菌体呈杆状,极生单鞭毛,活动能力强,格兰氏阴性等。

发病规律:弧菌病毒是海水鱼最为常见且易感染的病毒,温水冷水鱼类都经常感染,且越冬、繁殖、种苗和养殖等环节管然连贯且互相影响。

2.1.2 临诊症状

通过不同种类与感染弧菌病毒的观察,共同的症状是从局部体表褪色开始,各鳍基部、鳍膜、躯干发红并伴有斑点和出血点,最终呈血性溃疡。

2.1.3 防治措施

预防:在天然鱼苗种养或大型亲鱼放养时,杜绝鱼体碰撞受伤,人工养殖水池要定期清理淤泥并进行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不投食变质腐败饲料或小杂鱼虾,一旦发现病鱼或死鱼要确定感染原因及感染病毒。

治疗:盐酸土霉素或金霉素药饵,连续投喂7 d,休药2~3周;恶喹酸药饵连续投喂7 d,休药3周;同时,根据感染病情的程度,体外可结合泼洒消毒剂一两次,间隔24 h或48 h。

2.2 噬纤维菌病

2.2.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一种菌体呈长杆状的噬纤维菌,可弯曲滑行,革兰氏阴性。

发病规律:从春季气温回升至夏秋,主要感染1~2 a的鲈鱼、真鲷、黑鲷及石斑鱼等,通过实验观察,养殖密度过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水体容易诱发感染。

2.2.2 临诊症状

从初期局部表体发红充血,发展到病灶溃烂,严重时口唇、腮鳍和腹部等溃烂甚至坏死,出现烂尾症状。

2.2.3 防治措施

预防:在天然鱼苗种养或大型亲鱼放养时,杜绝鱼体碰撞受伤,人工养殖水池要定期清理淤泥并消毒处理;保持水质清洁,不投食变质腐败饲料或小杂鱼虾,发现病鱼或死鱼要确定感染原因及病毒。

治疗:苯扎氯铵铵0.000 05~0.000 1浓度全覆盖泼洒。

2.3 爱德华氏菌病

2.3.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菌体呈短杆状,具有周鞭,革兰氏阴性。

发病规律;对于室外池塘养殖,于夏秋两季为感染高峰期;室内温水养殖,无明显季节感染高峰期,全年可见。主要感染幼鱼。

2.3.2 临诊症状

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中后期出现腹部肿胀,解剖后有腹水现象,肠道发炎、肝脾肾水肿。

2.3.3 防治措施

预防:在天然鱼苗种养或大型亲鱼放养时,必须谨慎操作,杜绝鱼体碰撞受伤,人工养殖水池要定期清理淤泥并进行消毒处理,养殖密度不应过大;保持水质清洁,不投食变质腐败饲料或小杂鱼虾,一旦发现病鱼或死鱼要确定感染原因及感染病毒;选择使用疫苗。

治疗:四环素药饵,按照投放标准,连续投食2~3周,休投3周。

2.4 巴斯德氏菌病

2.4.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杀鱼巴斯德氏细菌、鸭瘟巴斯德氏细菌,无动力,革兰氏阴性。

发病规律:杀鱼巴斯德氏细菌主要寄生于鲈鱼等,发病适宜水温为20~25 ℃,常见于1龄鱼。

2.4.2 临诊症状

初期无明显症状,进食减少,直至不食至死亡。实验解剖发现内脏上长有许多小白点,学名称之为“类结疖症”。

2.4.3 防治措施

预防。在天然鱼苗种养或大型亲鱼放养时,人工养殖水池要定期清理淤泥并消毒处理,养殖密度不应过大;保持水质清洁,不投食变质腐败饲料或小杂鱼虾,一旦发现病鱼或死鱼要确定感染原因及感染病毒。

治疗:四环素或诺氟沙星药饵,按照说明,投放2~3周,休药3周。

2.5 链球菌病

2.5.1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一种链球菌,呈球体椭圆形,革兰氏阴性。

发病规律:主要危害幼鱼,室内养殖全年可见感染。

2.5.2 临诊症状

鱼眼周围充血,眼睛突出,鱼鳃内侧充血,鳍充血溃烂。

2.5.3 防治措施

预防:在天然鱼苗种养或大型亲鱼放养时,人工养殖水池要定期清理淤泥并消毒处理,养殖密度不应过大;保持水质清洁,不投食变质腐败饲料或小杂鱼虾,一旦发现病鱼或死鱼要确定感染原因及感染病毒。

治疗:盐酸强力霉素药饵投食1~2周,休药2周。

3 原虫病

常见的主要有淀粉卵涡鞭虫、角孢子虫、辩体虫、隐核虫和海洋尾丝虫等。

防治:福尔马林药浴或硫酸铜全养殖池播撒。

4 蠕虫病

寄生蠕虫种类较多,主要有单殖吸虫、腹殖吸虫、绦虫和线虫等,危害较大的有三代虫、本尼登虫和异沟虫。主要寄生真鲷、黑鲷及石斑鱼等,通过实验观察,养殖密度过高、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水体容易诱发感染。

防治。将感染患鱼用淡水浸泡5~15 min;用浓度为0.05%的福尔马林药水浸泡4 min等。

5 由寄生甲壳类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有剑水蚤目、鱼虱目和等足目等,常见于网箱养殖,主要危害幼鱼,且寄生鱼无特定种类,具有广泛的感染与发病率。一般对2龄及以上的成鱼危害不大。

防治:定期更换养殖箱,保持养殖箱的清洁与水质;用敌百虫进行药浴,按照说明的浓度进行配比,对寄生类病毒进行杀菌操作。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海水鱼常见病害的病原、如何诊断、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同时,结合实验室解剖观察为海水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做了积极探讨。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海水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赴粤东饶平开展海水鱼产业技术服务活动
中国海水鱼养殖现状分析
粤海、海大两大海水鱼料巨头13日凌晨海水鱼料齐涨价,涨幅达300元/吨
刍议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浅析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提问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