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之比较

2016-01-20 08:31赵敏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施光南冼星海人民性

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之比较

赵敏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摘要:“人民性”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冼星海和施光南是近代音乐史上仅有的两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作曲家,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音乐作品的“人民性”表现出一定差异。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代,他的作品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救国救亡,反抗侵略”;施光南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作曲家,浓浓的“乡国之爱”成为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主题。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作品“人民性”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他们都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把滚烫、赤诚的爱国热情融入音乐创作,把民族音乐的灵魂贯穿于创作生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符。文章试通过比较冼星海和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探索他们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原因,力图为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冼星海;施光南;人民音乐家;人民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1-2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皖西民歌研究所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wxkj1501);六安市委宣传部委托项目: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六安市委宣传部2013年委托项目:皖西民歌艺术创作(六宣发[2013]15号文件);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422)

作者简介:赵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

冼星海和施光南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仅有的两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作曲家,这是人民对一名从事音乐创作的音乐家所能给予的最高赞美,也是对音乐家所取得巨大成就的高度认可。冼星海和施光南虽然属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接受过不同的音乐教育,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心系祖国,反映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精神需求,抒发了时代人民的心声,激励着人民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因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人民性”,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通过冼星海与施光南作品“人民性”之比较,探讨两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成功之路,以期从中有所启迪和借鉴。

1 艺术的终极追求——“人民性”

艺术的人民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总的来说,艺术的人民性是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民族性、时代性则是人民性最明显的标志。列宁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并使他们得到发展。”[1]列宁的论述告诉艺术工作者,艺术创作必须深深的根植于人民群众,要能反映人民的精神需求,并且把时代人民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反映时代大多数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内心真实的需求。这

样的艺术创作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保持艺术的“人民性”是造就艺术大师的必要条件,而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为核心的“人民性”则是孕育艺术大师肥沃的土壤。

“人民性始终是文艺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是文艺永恒的生命。”[2]人民需要艺术来满足生活的精神需求,而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则来自于人民生产活动、情感活动和创造精神。那么,好的艺术作品自然应该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的人民所接受、喜爱,并从中能感受到美的教育,汲取激情、知识、力量,增长人民的文明素养、道德素质、时代精神,提升人民的欣赏层次、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古今中外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优秀艺术作品,为人民喜爱、赞赏的艺术家无不根置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中,其“人民性”则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艺术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时代性不可分割。毛泽东在1938年4月28日鲁迅艺术学院讲话中指出:“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艺术作品的“人民性”是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金标准,是否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需求,是艺术作品成就大小的重要条件。因为人民的生活是一种最自然的形态,并与时代一起不断发展变化着,虽然琐碎而粗糙,但却生动而丰富,因而也自然成为艺术创作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毛泽东的艺术思想是站在时代高度对艺术准确的把握,明确了艺术的“人民性”,包括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其“人民性”代表着中国最大多数的工农兵阶层的群体,艺术怎样为这个群体服务,如何看待艺术与革命、政治的关系等。毛泽东艺术思想在强调人民性时,也包含了人民性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只有真诚地对待人民,真诚地深入生活,真诚地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和置身于现代化建设热潮之中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取得丰硕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成果,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时代史诗和不朽之作”。[3]这段话准确的指出艺术的人民性必然拥有鲜明的时代性。艺术作品必然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且符合民族的审美习惯,方能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冼星海和施光南是不同时代的伟大作曲家,他们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反映了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追求,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赞誉和喜爱,正是他们作品中融入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展现了深刻的人民性,让他们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代表,国人心中永远的“人民音乐家”。

2 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作品“人民性”之差异

2.1家庭与时代背景的不同形成其作品“人民性”的差异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穷苦的渔民家庭,尚未出生父亲就已离世,靠母亲做佣人抚养,在新加坡度过了贫穷的童年。他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音乐方面的才能。1918年,他考入岭南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小提琴,后来又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并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积极参加思想进步的学潮活动,并因此被迫中断了音乐的学习,但爱国的热情在他心里已生根发芽而不断壮大。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异国他乡,生活极度艰苦,历尽磨难,却依然坚持音乐学习、创作,1931年至1934年他在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班学习作曲,在国外学习期间就创作出《游子吟》等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1935年学成回国,用音乐做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创作的大量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代,必然使他的作品的“人民性”更多的体现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与追求民族解放的战斗精神。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195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学学习,1959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继续深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后调入中央交响乐团,开始了他创作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可见,施光南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作曲家,建设中的新中国给了他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灵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被亿万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表现了新时期人民的心声、时代的烙印、民族的精神。施光南生活在新中国,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讴歌和对建设富强繁荣的新中国的期盼则成为其作品的主旋律,也自然成为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内容。

2.2音乐创作内容与体裁的“人民性”差异

冼星海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时代,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的危亡关头,不屈的中国人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的战斗。1935年,冼星海留学回国,立刻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时代洪流,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抗战歌曲,号召、鼓励人民的抗战决心,作品内容以表现人民的革命豪情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为主,他用音乐唤起民族的呐喊。如《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慷慨激昂,表现出人民不屈的战斗精神和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

如谱例一:

《在太行山上》采用四二拍子复二部曲式结构,进行曲风格,多采用大小三、六度和声音程,XXX切分节奏,充满战斗性,加上“红日”、“烽火”等壮丽意象,使作品慷慨昂扬,威武豪迈,反映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和入侵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驱逐日寇的决心和斗志。冼星海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交响乐、歌剧、大合唱、群众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等,都具有鲜明的抗日救亡等爱国革命的民族精神。民族解放成为其作品“人民性”最突出的表现。

施光南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作品内容充满了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歌颂与赞美。如《最美的赞歌献给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如谱例二:

作品前奏才用了前紧后松的节奏型,给人以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之感,歌曲中对的“炊烟、小河”等情景的旋律描绘采用山东、皖北民歌的元素,展示出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欢快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曲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讴歌,对未来的憧憬。

施光南作品体裁主要有:小提琴独奏曲、声乐套曲、抒情歌曲、歌剧等,无不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这种浓浓的“乡国之爱”成为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主题。

3 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作品“人民性”之共性

冼星海与施光南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作品的主题与体裁等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音乐作品中却体现出共性——人民性。

3.1把滚烫、赤诚的爱国热情融入音乐创作

冼星海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时代,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不屈的中国人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艰苦的战斗。如《热血》、《黄河之恋》、《在太行山上》等,其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黄河大合唱》,更是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如谱例三:

保卫黄河

光未然词

冼星海曲

歌词“高粱、青纱帐、高高山岗”等采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象,结合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多次使用如i-3、5-i、5-?等六度及四、五度大

跳音程,音乐具有很强的动力效果,再加上卡农多声部轮唱,音乐具有排山倒海、风起云涌之气势,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强大决心,其响彻中华大地的激昂旋律,唤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救国抗敌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不仅闪烁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具有极富韵味的民族特色。

冼星海是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一生闪烁着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人民而战斗的艺术生涯和祖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他永远属于人民。正如他所说过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这也是他创作一生的真实写照。

同样,施光南也说过:“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施光南作品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他自身精神的体现,也表达了中国亿万人民传统的爱国精神。如《多情的土地》、《台湾当归谣》等,尤其是《我的祖国妈妈》。如谱例四:

作品借用“鸿雁传书”的古老传说,将“深情的话”通过鸿雁捎给自己挚爱的祖国,“我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祖国妈妈”,表达了生活在海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炽热的情怀,作品的开始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旋律,如,采用大跳音程与弱起相结合,并用半拍休止相阻隔,音乐动机虽短小,但给人以内心感情起伏跌宕、深沉绵长之感。这些旋律优美的歌曲深得人们的喜爱,正是由于施光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施光南的音乐作品当中充满着他对于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这是施光南音乐创作人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体现。[4]

3.2民族音乐的灵魂贯穿于创作生涯

冼星海虽然留学多年,但他的民族音乐观让他把所学都献给了民族音乐,他创作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让他成为人民敬佩的人民音乐家。

冼星海善于把民族音乐和民歌素材引入创作之中,使作品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增强了民族风格,易于为广大的人民所接受。如《打倒汪精卫》、《梁红玉》就是将群众歌曲音调中的战斗性与民间说唱音乐结合而创作的叙事歌曲。创作于1939年的《生产大合唱》,是把民间歌舞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用“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突击”和“丰收”四个场景,再现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战与生活劳动状态,质朴粗犷,表现出浓郁的民间韵味。《黄河大合唱》把民间传统的音乐风格与近代多声部创作技巧相结合,把群众歌曲的特点与交响史诗风格相结合,形成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时代性的民族史诗性巨著。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险阻的坚强意志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融入其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热爱自由、宽厚仁爱的崇高品德。如谱例五:

谱例三《河边对口曲》就是吸收了西北民歌中典型的曲调和表现形式。具有典型的西北民歌音调,歌词“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采用一问一答的叙事性民间对唱形式,再加上采用锣鼓的伴奏形式。这些民间音乐表现形式,使作品呈现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味,让人倍感亲切。

民间音乐元素的吸收使《黄河大合唱》真实生动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大合唱,至今依然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而被广为传唱。冼星海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对中国革命音乐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新音乐的巨大影响,也让他的很多作品成为不朽的名作。

施光南说过:“吸收和运用民间音乐的养料,……吸收传统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肉,把民间音乐的神韵融化在自己的精神里”。[5]正是他创作思想中这种深沉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情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重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让他的作品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无处不在。如《打起手鼓唱起歌》典型的新疆民族风格却毫无临摹之痕,《月光下的凤尾竹》浓郁的云南风味,《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节奏和音调富于地道的维族音乐风味,美丽的天山风光和婀娜舞动的维族姑娘如在眼前,开阔悠远的音乐神韵不着一丝痕迹的营造出浓郁的维族风情。

如谱例六: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这几种节奏型运用较多,这是维族民间乐器—手鼓的典型的节奏型,弱起、附点音符、切分节奏运用较多,这种典型节奏与起伏不大的新疆音调旋律相结合并加以变化,加上雪山、葡萄、能歌善舞的维族姑娘等意象,形成深情优美、极具维族风情的艺术歌曲。

施光南出神入化的“融汇民族和地方音乐之神韵,表达典型地方特色音乐风格”的运用功力,使得他的作品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让施光南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崇高赞誉。

3.3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符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位人民音乐家自始至终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用音乐促进时代进步。[6]冼星海是近代作曲家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一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十余年间创作了数百首歌曲(现存250多首),4部大合唱,1部歌剧,2部交响曲等。作品富于强烈的时代精神,大量的抗战作品以抗战救亡为己任,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激励、鼓舞着人民为民族的独立、为真理正义而战斗。如《九一八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热血》、《黄河大合唱》等,表现了抗日军民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入侵者的愤怒和控诉以及人民不屈的战斗精神,反映人民必胜的战斗信念,用作品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符。

施光南的声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不仅能够紧跟时代脉搏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精神,而且能够很好地将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感相

结合。[7]如建国初期的《五号红花寄回家》等抒发了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豪情,《周总理,你在哪里?》表现了人们对失去周总理的悲痛之情,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共同的呼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施光南把自己的满腔喜悦与人民群众放声欢唱的欢快心情融化于《祝酒歌》之中,迅速传遍整个神州,亿万神州大地上的人民为之陶醉,《祝酒歌》也因此成为一曲时代的颂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了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下的祖国大地上的盎然生机,还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唱支山歌丢下崖》等大量反映时代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唱出了人民的时代心声,唤起了亿万国人的强烈心灵共鸣。可以说施光南的歌曲唱出了时代的声音,代表了时代的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为人民所喜爱。

由上述对冼星海和施光南作品中“人民性”之比较可知,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受到的音乐教育也有所不同,他们音乐创作的方法、题材、体裁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感情;他们用所学中外音乐知识服务于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表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时代面貌和追求精神,坚定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激发了人民前进的力量,因而得到了亿万国人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施光南音乐作品中体现的以“爱国情怀、民族情结、时代歌手”为核心的“人民性”对于现代中国作曲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特金.回忆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912.

[2]于文秀.人民性:文艺的永恒生命[J].奋斗,2012,(6):32-34.

[3]艾斐.人民性是文艺创作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标志[J].晋阳学刊,2001,(6):20-25.

[4]李卫星.人民的知音,时代的歌手——浅析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4):62-67.

[5]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32.

[6]冯文双.民族音乐的丰碑时代精神的强音——浅论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J].电影评介,2007,(1):78-80.

[7]徐磊.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抒情性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ON COMPARISON OF AFFINITY TO THE MASSES BETWEEN XIAN XINGHAI’S AND SHI GUANGNAN’S MUSIC CREATION

ZHAO Min

(School of Art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Abstract:Affinity to the masses i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arts. Xian Xinghai and Shi Guangnan are only two composers known as people′s musician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music. They live in two different times;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their creation posses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in their music works, affinity to the masses show some differences. Xian Xinghai lived in the tim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in his music work affinity to the masses is mainly embodied in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resisting aggression. Shi Guangnan is a composer in the growth of new China and the thick love of the country is the theme of his music work.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ir affinity to the masses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the following: firmly grasp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s; sincere patriotic passion integrated into music; the soul of national music going throughout their writing career to display the strongest note of the era. This paper tries to compare affinity to the masses between Xian Xinghai′s and Shi Guangnan′s music creation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they become people′s musicians, aiming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the music creation of modern Chinese composers.

Key words: Xian Xinghai;Shi Guangnan;people′s musicians;affinity to the masses

责任编辑:陈澍斌

猜你喜欢
施光南冼星海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