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兴+龚明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引入“农民田间课堂”培训推广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提升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和实践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田间课堂释义
(一)“农民田间课堂”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1. 农民田间课堂概念
“农民田间课堂”是指以农作物生产田间为课堂,以农民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交流、技术推广,经验分享的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模式。
2. 农民田间课堂产生的背景
“农民田间课堂”是90年代中国引进“农民田间学校”,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农民为中心,以解决农民需求和提升能力为目的自下而上的培训推广新模式。“农民田间课堂”是随着农民田间学校办学发展,为更加适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而演变产生的一种农技培训推广新模式。
(二)“农民田间课堂”与传统培训模式的区别
二、 推广“农民田间课堂”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解决农学矛盾问题
“农民田间课堂”办到社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基层单位的培训场所和实训基地,按照“三三三”理论设置:培训场所离农民居住地3千米左右,培训场所离实践基地300米左右,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就近就地学习,而且培训时间一般是农民农闲时间段且不超过3小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参加学习而耽误农活的问题,解决农学矛盾有助于提高农民参训率和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推广效果。
(二)有助于直接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农民田间课堂”主体是参训农民,培训场所专题讲授分析与基地实践实习相结合,课堂讨论与田间实操相结合,参训农民问题分析提炼与专家点评归纳相结合。培训课堂主要是在田间地头,农民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田间地头直接观察分析,辅导员和专家在农民分析决策的基础上,点评归纳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让农民参与讨论决策,最终乐于接受解决方案,帮助农民提高分析能力并把难题及时解决在田间地头。
(三)可持续锻炼生产中动手操作能力
“农民田间课堂”教育培训模式就是注重农民知识需要、重视实践实习、重视农民技能提升和提高动手、动脑和动口能力。长时间参加“农民田间课堂”培训学习,通过田间实践、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锻炼,可使专家、辅导员和参训农民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四)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农民田间课堂”一般设置在主导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农民从事产业相对集中,农民有培训需求,参训意愿强烈的区域。“农民田间课堂”办班进村入社、培训师资到田间地头,技术要领直接送到农民手中,技术培训推广实现零距离,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农民田间课堂”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直接推广应用,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难题。
(五)有效推动农技人员、辅导员提升培训能力
在“农民田间课堂”多次举办过程中,农技人员(专家)和辅导员通过课前培训需求调研、课堂分析点评、田间实践指导等环节的锻炼,积累了实践经验,促进了知识更新,提升了授课能力和服务水平。
(六)可加快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
“农民田间课堂”的举办,让以维持生计为目的传统农民,通过培训指导,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生产技能,实施科学生产,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加大生产投入,提高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有效地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加快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三、“农民田间课堂”模式分析
(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
“农民田间课堂”通常建立在当地主导产业核心区域,农民从事该产业集中,并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培训推广就是服务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为中心,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品牌升级,提高产业经营效益。
(二)以农民为本
从田间课堂的参训农民选择上,要求年龄在18~55周岁、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村劳动者;从教学班设置上,培训班办在社区、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业企业,培训场所离农民居住地3千米左右,实训场所离培训场所300米左右,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和智慧农民为宗旨;培训形式上,重视参训农民知识需求,以集体讨论、小组分析、田间实践和问题决策为主,改变了传统培训教师为主,你讲我听、讲非所用、听非所需、重课堂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农民田间课堂”充分赋予参训农民话语权、分析权和决策权,参训农民成为课堂问题讨论、分析决策的主角,专家和辅导员只是做好培训指导服务,与参训农民平等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三)以提升能力为先导
“农民田间课堂”培训宗旨就是能力建设为先导。通过专家和辅导员课前调研,提炼出课上讨论问题,参训农民通过问题讨论、综合分析、形成报告,专家综合点评,田间实地指导观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形成决策,专家画龙点睛地点评,不断提高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参与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培训方式,让农民做到手、脑和口并用,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四)以田间为课堂
“农民田间课堂”将教学地点设在农民的田间地头,解决了农民的农学矛盾问题,体现了培训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新型培训推广策略。田间课堂以田间实践活动为主,重视田间农业生态系统分析研究,通过田间讨论、问题分析、专家指导,形成决策意见,增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信心、生态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农民自主生产、科学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农民满意的培训推广效果。
(五)双师制教学
“农民田间课堂”一般采取“双师制”(辅导员+专家)教学模式。辅导员是联系专家、班主任和参训农民的纽带,是课堂讲授和田间指导的主持人,是从事教学、班级建设、文娱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专家是培训产业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有较好的课堂讲授技巧和基地现场指导能力的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实践过程中专题讲授、问题点评、实践指导、决策分析、提供方案等内容。专家不一定是教育培训推广单位的学者型人才,也可以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土专家”或“田秀才”。因为农民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称为乡土知识,乡土知识是科学知识的源泉和重要补充。乡土知识与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成为本专业或产业新时期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播共享才能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六)一课一问题
“农民田间课堂”实行的是小班制,一般20~40人,最多50人,上课时间不超过3学时,分成4~6个学习小组,便于参训人员集中,又不误农活。主要产业全生育期内培训15次左右,平均每周或每半月培训一次,主要在课前调研的基础上,每次培训帮助农民集中解决1~2个当前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送民所需,解民所难,注重实操性、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容易被农民应用推广,培训推广效果好。
(七)建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农民田间课堂”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每次培训后一般由辅导员组织课堂教学效果评估,各组采用H型评估方法进行课堂评估,改变了传统培训“填鸭式”讲授,杜绝了为完成培训任务而开展培训的情况。H型教学评估即各组根据课堂学习情况,以培训背景、培训优点、存在不足,意见建议等内容客观、公平公正地打分,各组要阐述打分依据和标准,各组平均分就是本次教学的综合得分,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综合效果评估。
四、推广“农民田间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观念存在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和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从业人员知识储备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急需新型职业农民。但是,农民教育培训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认识问题。部分县区领导干部认为农民基数大,农民种田水平已经很好不需要培训,或培训需要经费,财政困难等;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认为现在人们注重经济效益,人员组织难,怕麻烦,多敷衍应付,办班培训真正想学的没机会,不想学的被安排参训,如多数安排基层村干部,事务多,效果差。二是部门领导认识存在偏差,部门事务千头万绪,对培训机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农民群众认识上存在经验主义,注重眼前效益,参训率不高,对新知识、新品种、新机械接受能力不强,科技转化率低;四是培训机构受人、财、物的局限性,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注重培训推广方式方法创新,效果不理想。
(二)培训成本过高
“农民田间课堂”培训形式,在作物生长季内开展培训次数多(15次左右),而培训人数又少,每班30人左右。培训机构是公益性单位,开展农民知识需求调研、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培训和实践实习等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培训成本高将成为推广“农民田间课堂”的瓶颈。
(三)对师资能力要求较高
“农民田间课堂”主要是在社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办班,专业多元化,每个专业都需要多位专家型教师,由于农业产业的多元化,生产实践问题的开放性,对于专兼职教师的知识层次和实践技能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再加上专业生产实践经验,才能满足农民的不同知识需求,培训实践过程中解答不同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农民认识和接受意愿
成年农民普遍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眼前利益,存在经验主义和保守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参训意愿不强烈。有的甚至怕自己的经验和生产技巧让别人分享,不愿参与学习讨论和田间交流。
(五)培训机构本身存在缺陷与实施障碍
有的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设施设备落后,观念意识跟不上农民产业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有些教师知识老化还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缺乏吃苦耐劳和服务创新精神,授课仍然遵循“填鸭式”的理论讲授、缺少基地实践指导,传统培训模式很难满足农民知识需求,阻碍了“农民田间课堂”培训推广模式的发展。
五、办好“农民田间课堂”的对策和建议
举办“农民田间课堂”,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伟大“中国梦”的系统工程。针对举办田间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宣传,领导重视是前提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而“农民田间课堂”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培训推广模式。只有各地政府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 建立工作管理推进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才能利用“农民田间课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才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增加投入,经费保障是基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体制创新和人才创新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只有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列出专项培养资金,保障培养经费,创新培养方式,积极推动“农民田间课堂”这种培训推广新模式,才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三)内调外引,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条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第一资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条件。各地要内调外引,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造就一支知识渊博、一专多能、热爱农村、关心农民,吃苦耐劳、乐于奉献、下得去、留得住的“农民田间课堂”师资队伍,保证培训需要。同时,对培训教师要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通过教学能手评选,技能比拼、实践观摩等活动,培养农民教育专家和培训名师,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
(四)送民所需,打造培训品牌是根本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选择。而现代农业发展升级,呼唤新型职业农民。在“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的过渡中,意味着职业农民将和律师、医生一样,拥有各种生产资料,具备专业知识并善于学习,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田间课堂”这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任重道远。在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过程中,只有接地气,送民需,授知识,提技能,才能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品牌。通过农民田间课堂培训,实现“把人才植根在农村里、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创业规划在农场中”,将参训农民打造成没有职称的“土专家”和没有学位的“田秀才”,积极促进农民职业化,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五)转变作风,提高服务三农意识是保障
培训机构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转变教育培训工作作风,下基层,接地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大事做细、做实;培训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服务意识,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农民田间课堂”这一培训推广新模式变成扎根基层,锻炼提升,服务农民的平台,让农民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实践实习中提升技能,点评指导中实现经验积累,全面提升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快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