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英再创业

2016-01-19 12:42代明鸿
商界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领英职场社交

代明鸿

没有正式的机构、岗位,一群创客和他们携带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上,随时在线。一旦企业有任何需求,立即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合适的人才和资源……有人这样描绘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模式。“在这样的组织中,资源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企业却不用为此支付昂贵的成本。”

如果这个设想靠谱,可能领英会是最靠近这个模式的平台。因为领英最先聚集起了一帮人,一帮通过职业交流而彼此相熟的人。“通过免费的服务为用户搭建一个职场社交平台”,去刺激人们分享自己的能力背景。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一直都很认真地纠正别人:“领英不是一个招聘网站,领英是一家职场社交网站。”在成为领英中国区总裁之前,他是团购网站糯米网的创始人。

因为领英,那帮人的能力背景、职业动态,都变得透明了起来。然后就有一大批企业围上来,要通过领英招聘到这批人。领英干的就是这么回事,让企业有更大的选人范围,更精准的选人方式。

这个商业模式的前提是要有人。“中国注册用户数已增至1 300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5年12月14日,沈博阳讲述了成绩,也发布了领英最新版的移动端App。但是这一千多万人的活跃程度,可能和美国本土的用户有些不太一样。

在中国重新创业

2002年,美国正经历互联网经济泡沫危机,许多互联网公司遭受重创。这一年,里德·霍夫曼创建了领英。上世纪末开始,美国公司开始流行用邮件进行工作交流,这一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而领英也建立在这种邮件文化之上,专做职场社交平台。邮件通讯录里的联系人都是半熟人,大多数为工作伙伴。因此相比生活社交而言,领英更适合商务社交。10年后,领英逐渐发展成为硅谷“FLAG”(Facebook、LinkedIn、Apple/Amazon、Google)成员之一。2011年5月20日,领英在纽交所上市成功。2014年,领英将目光转向中国。

然而,中国职场却缺少邮件文化。

这意味着领英中国难以形成美国版本的关系网络。QQ、微信等强关系社交平台,已经占领了用户的生活社交,也占领了用户的职场社交。作为弱关系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只能从职场社交这一“低频需求”进行冷启动。这就注定了中国用户使用领英的频率会低于美国用户。

除了苹果、亚马逊这种硬件或电商企业,Facebook、谷歌、Twitter这样带有社交性质的企业,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能在中国市场攫取到成果。同为社交平台的领英,只能用耐心取胜。“很多硅谷公司折戟中国,但我们愿意在中国市场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有了霍夫曼的这番话,也就有了不一样的中国领英。

领英先在中国本土找了个两家合作伙伴,红杉中国和宽带资本,这两家都是深谙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资本玩家。沈博阳不仅直接向领英全球的CEO汇报,还要向领英中国的董事会汇报。

领英想变得更中国,更接地气。有谷歌这样的“失败”案例在前,沈博阳觉得一个外国公司在中国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人。“在中国带领中国业务的这个人不应该是个职业经理人,而应该是个创业者。他每天想的应该是让中国的用户、客户满意,而不是要美国的老板高兴。要围绕这个人打造一个具有创业基因的团队。”

让两家本土性质的资本方介入,做合资公司,就是想让领英中国具备创业公司的气质,让它的架构变得更独立,更有自主权。

与其他单打独斗进入海外市场的公司相比,领英这一招决定了它的基因中带有中国元素,将自己的身份变成了“华裔”。相较其他跨国公司,领英中国的团队的确显得更接地气:重视本土运营经验;不强求英文流利;中国员工享有中国合资公司期权……

给中国团队更多的自主权。也正因如此,领英中国更像是一个创业团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跨国公司。

移动端另起炉灶

对于所有刚进入中国的跨国互联网公司来讲,除了团队,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进行产品运营。是简单的产品汉化?还是进行全新的尝试?

一开始,领英用的也只是简单的汉化版。进入中国市场 18 个月后,领英的服务器依然在美国本土,只是利用缓存服务在中国加快访问速度。

领英能天然地吸引拥有海外背景、跨国公司背景的那群人——他们是领英中国初期的主要用户。但国内以普通职场人士居多,他们英文一般、不需要出国交流、只想安安稳稳在国内发展。他们更年轻,分布的地域也更广。对于这部分用户,拥有国际背景的领英并不能很好地应对,也不能为之提供更好的服务。

即使有一部分人注册了“领英”,也只是基于领英盛名下的尝鲜。他们一次又一次打开个人资料,却苦于没有相同背景人脉去经营。每次打开页面,常常都只看到一片空白。

而且,作为一个基于PC端和E-mail的、诞生已10年的旧产品,领英的无线化做得并不好。在中国,一开始也是以PC端为主。然而对于如今的“手机党”中国用户来说,互联网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无线网络,所以基于PC端的产品用户黏性相对较差。

领英需要让国内用户不断地活跃起来。普通职场人士也需要一款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职场社交应用。

“跨国公司在中国经常有‘路径依赖,总是假设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产品,在中国也能取得成功。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这不一定。”所以沈博阳决定要做一个本土化的移动端应用“赤兔”。

与领英的基因侧重PC端和邮件不同,赤兔上全部都是中文,而且只存在于移动端。领英用于吸引有国际视野需求、想要全球化发展的职场人士,赤兔则想聚集初入职场和处于职业上升期的本土年轻人。这个决定很冒险,做好了能够打入普通职场人士圈层,做不好也可能连“领英”的用户都会流失。

但领英中国这个创业团队还是坚持要这样。

进入中国之后,领英在与中国平台的合作上下足了工夫,比如和微信整合、和支付宝合作。但是,在这些尝试中,领英依然只是为一个全球化的平台打补丁,没有办法应对中国互联网快速而激烈的竞争,不能快速响应中国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不能用手机注册、不能二维码分享、不能查找参加同一个线下活动的人……如果这样的体验都无法直接实现的话,被惯坏的中国用户是无法忍受的。

无线迁移最难的是做减法,开发一款新产品看似冒险,但其实是从零开始做加法。当年腾讯改造手机QQ的时候,也选择了一样的途径:重新开发一款新的产品,这也才有了微信。

为吸引用户拼了

在中国市场,主流社交软件早已有微信、QQ,求职软件也有猎聘网、智联招聘、拉勾网等,领英如何找自己的位置?

在确定走“领英”+“赤兔”的双线政策之后,如何运营就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是与中国各类社交平台进行合作。在微信端,领英与之双向绑定,推出领英名片,抓住微信的流量入口;在QQ邮箱留下in签名,提供网易、QQ邮箱、Gmail邮箱、Outlook邮箱和导入个人通讯录等发现新联系人的方式,将邮件文化不断推向更前。

与滴滴快的合作,领英帮滴滴在北美招人,领英则被接入到顺风车平台之中,并计划通过500万名滴滴注册车主建立一个新型的职业社群; 与支付宝芝麻信用绑定,补充领英档案可提高芝麻信用分……

其次是针对特定人群直接进行用户教育。

高校招聘就是领英的一大发力点,每年的毕业生都是准职场人士。2014年11月,领英以北京大学为起点,与浙江大学等中国15所高校推出“常春藤计划”:为毕业生匹配工作,介绍美国精英大学的就业模式……

有意思的是,领英在高校还做了一件很接地气的事:为毕业生们拍摄人生第一张职业照。看到这种推广方式,你会明白领英真地把自己当成了创业公司,“蛮拼的”。

2015年6月,“赤兔”正式上线后,便邀请了李开复、吴晓波、江南春、胡海泉等职场大咖入驻,想用“明星效应”吸引用户。在线下举办“领英·影响力”活动,邀请行业大佬作为嘉宾演讲。创新工场李开复、雅虎创始人杨致远都曾是主讲嘉宾。

抛开这些引流的招数,在根本上问一句:用户为什么要找领英,找赤兔?沈博阳的回答是:“对于雇员,有三个核心价值,建立管理人脉,获得知识和洞察,以及找到理想中的那份工作。刚毕业的学生,可以在这里见贤思齐,看看学长、学姐是如何一步步在职场中成长起来的。”

在红杉中国和宽带资本的支撑下,领英的本土化道路一直走得很顺,但要吸引更多用户,还得一步一步来。这个时候和腾讯、阿里巴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社交,后求职

领英首先是一个社交平台,其次才是求职招聘平台,它主要服务的,是“被动求职者”这一人群。想主动换工作的人叫“主动求职者”,他们会去招聘网站上传简历、搜索职位、找朋友推荐工作。但现实中80%以上的人其实并不想换工作,如果有好的机会找上来,他们也可以看一看,这部分人是“被动求职者”。领英和招聘网站都能帮助主动求职者,但是领英还能服务被动求职者群体。

作为职场社交网站,用户在领英建立真实的交际圈,并因为在领英分享专业知识和职场经验,而展现自己的能力。相比其他社交网站,用户的人脉圈可以更高效了解彼此。对于即使不那么热爱分享和互动的用户,通过人脉圈也能通过口碑让外界认知。理论上,任何个人都有可能被推荐或是被关注。

 新版“领英”App致力于有国际需求的高级职场人士。

在招聘网站,用户在换了工作之后会删除或者隐藏自己的简历;在领英,用户则会去更新自己的资料,展现更新的自己。

相较于其他求职类平台,领英既可以帮用户拓展人脉、找工作、提升学习能力,也可以帮助猎头定位人才进行招聘,帮助企业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领英中国的副总裁于志伟和记者说:“我们与人才管理行业的公司合作,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例如可以帮助企业一站式实现雇主品牌建设所需要的诊断、定义、推广和衡量的各个环节。”

沈博阳的描述就更直接了。他觉得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利用领英的数据找合适的人,因为这些数据可以提供比简历更丰富的信息。“也可以投放精准的广告,因为领英对于用户的年龄、区域、学校、专业,甚至换过几份工作,每份工作做什么等,都有详细的用户分析。”甚至他觉得领英也是B2B销售的非常好的渠道。

相比其他招聘网站,领英优势并不只是优质的人才。它还要用雇主品牌服务去抢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比如领英会帮助企业在用户中展现企业文化、讲述员工故事、分享充满激情而有趣的工作经历……然后根据企业的特点、模式以及想要覆盖的用户群,来为之进行分析、咨询,借此提高企业知名度,最终树立雇主品牌以吸引人才。

领英在中国服务的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华为这样要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还有一类是希望把海外优秀的人才招到中国来的企业,比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领英可以为它们提供全球招聘解决方案。

借政府的力气

这些盈利模式都可以实现,而且也已经在美国市场实现了。但是在中国市场还没成熟,也没有完全推广开来。所以,领英连续跑了上海、重庆等地,想与政府合作,让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进行有效匹配。

9月7日,领英与上海政府机构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12日,与重庆政府机构签订国际人才引进服务中心战略合作框架。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龙头,全球性的人才交流频繁,而重庆则是当前引入外资力度靠前的区域。

在合作中,领英想用全球化的人才库为两地提供人才解决方案,建立人才数据库,搭建高层次人才的互动交流平台等。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研判上海、重庆等地区的人力资源供需趋势,为高等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为什么领英是一个纯互联网公司,却要和政府合作?”沈博阳回答这个问题的调性有些高:“一方面帮助上海和重庆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它的创新品牌和城市名片,另一方面把海外优秀的人才引进到中国。” “当下时代的脉搏,整个中国经济,由人口红利变成了人才红利,由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这里需要最多的就是人才”。

领英中国很聪明,经济调整必然会带来人才的流动,还有职业的交流。抓住地方政府的招商业务,就能直接找到相应的企业客户。

企业用户端是领英的盈利来源。从领英披露的数据来看,在国内,领英中国目前的营收64%来自于人才解决方案,18%为营销解决方案,18%为高级订阅。对企业用户提供的人才解决方案(即招聘解决方案)、营销解决方案和销售解决方案都是领英在大量优质用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有了人,模式也就变得多元了。但领英给中国最大的改变,可能还是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组织形式的改变。让人的分享变得主动,包括能力的分享和资源的分享;让人及其背后的资源,与企业有更高效、更精准的匹配。

专注于职场社交、用户黏性高、业务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这是领英比起任何招聘网站来,都更有想象空间的原因。可以低头给学生拍职业照,也可以牵手地方政府做合作,领英全球模式在中国的渗透,可能是缓慢的;但领英全球优势在中国的变现,有可能会是爆发性的。

与政府的合作算是领英的一次有效尝试,如此下来,既能在B端拥有强大的靠山似的合作伙伴,又能在C端为个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的工作机会,加强用户黏性,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领英职场社交
社交之城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世界
微软262亿美元收购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