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喜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
勘查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南端,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与光泽—武平断裂带的接合部,光泽—建宁—宁化萤石成矿带的西南端[1,2]。地层不甚发育,仅零星出露中-晚元古代黄潭(岩)组变质岩基底及少量中生代白垩纪沙县组、崇安组紫红色碎屑岩盖层。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志留纪西溪超单元茶山下单元和留斜单元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为宁化岩体的组成部分。
区域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向。其中北东(东)向断裂带内多充填有石英脉、萤石矿脉,与成矿关系密切,系矿区的主要控矿及容矿构造*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宁化县中沙矿区马槽窠矿段萤石矿详查地质报告,2009。。区域内已发现中沙、安远等中型萤石矿床。
区内仅中部马槽窠一带出露地层为中生代早白垩世沙县组下段,以不整合覆盖于志留纪二长花岗岩之上,岩性为紫红-灰褐色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含砾长石岩屑杂砂岩。此外,于东部山间洼地分布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为坡积层含砂砾粘土、洪积层砂砾粘土和冲积层松散状砂、砾石(图1)。
区内侵入岩极为发育,主要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留斜单元和茶山下单元二长花岗岩,系萤石矿体的贮矿围岩。
留斜单元:分布矿区的南部,往南延出区外,岩性为浅灰色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岩石具似斑状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具片麻状构造。似斑晶为钾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粒度6~20 mm,含量约10%;基质粒度1~3 mm,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钾长石成分多为微斜长石,呈他形粒状,见分解、交代条纹及格子状双晶,斜长石多具半自形板柱状晶形,常见聚片双晶。
茶山下单元:分布于矿区北部,呈东西向展布,往北、东、西均延出区外,岩性为灰白色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岩石具似斑状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似斑晶为钾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柱状,粒度10~20 mm,含量15%~20%。基质粒度4~5 mm,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
区内构造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带(F1~F3),是区内控矿、储矿构造。
F1断裂:呈北东-北东东向横贯矿区,两端均延出区外,出露长度大于3 km,宽度10~50 m,局部地段可见膨胀达数十米,呈舒缓波状延伸。矿区内该断裂破碎带总体走向70°~80°,倾向南东,倾角75°~80°。断裂带内岩石硅化强烈,形成大量硅化岩,并见有较多构造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碎裂花岗岩、粉砂岩,偶尔见碎裂的萤石角砾,形态呈不规则状,大小不一,粒径3~5 cm,最大可达12 cm,显示该断裂具多期次活动的特征。断裂带与围岩界线比较清晰。Ⅰ萤石矿体和东北部中沙矿区的3个矿体均以长条状、透镜状,呈近等间距产于该断裂破碎带内的硅化岩中。
F2断裂:分布于矿区东部,出露长度165 m,宽度1.11~1.37 m,走向65°~70°,倾向南东,倾角67°~75°。断裂内岩石较破碎,硅化、绿泥石化强烈,局部萤石矿化较强烈的地段,呈脉状展布,并常见有石英脉贯入,石英脉宽几厘米至几十厘米。Ⅱ萤石矿体产于该断裂中。
F3断裂:分布于矿区西部,出露长度150 m,宽度5.0~7.9 m,走向50°~7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70°~80°。断裂带内岩石较破碎,硅化、绿泥石化强烈,局部萤石矿化较强,呈脉状。Ⅲ萤石矿体受该断裂控制。
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叶蜡石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
硅化为矿区重要的蚀变,其与区内萤石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往往分布于矿体两侧,蚀变强烈部位形成硅化蚀变岩,厚1~3 m,较厚的部位形成矿体的顶、底板。硅化蚀变较弱或者较小的部位则形成石英细脉,穿插于萤石矿化脉中。硅化蚀变构成与矿体形影相伴的硅化带,蚀变由矿体向外逐渐减弱。绿泥石化、叶蜡石化、绢英岩化、高岭土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蚀变较弱,且分布不均匀。
区内目前已发现萤石矿体3个(编号Ⅰ~Ⅲ),其中Ⅰ矿体规模最大,且控制程度较高(图2)。
Ⅰ矿体: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地表有系列槽探工程揭露,深部有穿脉硐及钻孔控制。控制长度334 m,垂深85~93 m。矿体平面形态呈脉状,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58°~64°。单工程矿体厚度0.45~9.05 m,平均3.01 m。单工程矿体品位:CaF230.83%~46.12%,平均36.77%。矿石由萤石、石英等组成,夹石较少见,出露较连续,沿走向、倾向未发现尖灭、中断、消失等现象,但厚度具膨胀、收缩现象。从剖面上看,往深部矿体有厚度增大、品位增高的趋势。
Ⅱ矿体:位于矿区东南部,产于F2断层带中,矿体局部出露地表,平面形态呈脉状,总体走向65°~70°,倾向南东,倾角67°~75°。地表有1处剥土控制,深部有2个钻孔控制,控制长度200 m,垂深90~108 m,厚度1.02~1.30 m,单工程矿体品位:CaF220.83%~57.12%。
Ⅲ矿体:分布于Ⅰ矿体南部,产于F3断层带中,平面形态呈脉状,走向50°~7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70°~80°。目前仅地表1条槽探控制,矿体厚度2.65 m,CaF2平均品位 48.52%。
3.2.1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矿石主要有块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局部为条带状构造。
3.2.2 矿石组分
矿石矿物主要为萤石,以淡绿色、白色为主,少数呈浅紫红色,呈半透明-透明状。结晶较粗大,粒径0.1~6 mm,以0.5~5 mm为主,解理发育,颗粒间相互嵌接成团块状集合体。多数为半自形晶的不同颜色萤石集合体,少数为萤石、石英结合体。脉石矿物由石英、蛋白石等组成。其中石英为深灰色,隐晶质或半自形晶,呈犬牙状,聚集呈脊状、梳状、放射状、栉状巨晶和石英晶洞产出。蛋白石呈淡乳白色,隐晶质,呈团块状、不规则状、细脉状或条带状与石英、萤石共生。
3.2.3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化学成分以CaF2、SiO2为主,它们互为消长关系,CaF2含量高则SiO2含量低,反之亦然。CaF2为矿石中唯一的有益组分,区内单样含量最高为74.68%,最低为20.82%。矿石有害元素含量低(CaCO32.21%~3.23%、BaSO42.52%、S 0.03%~0.09%、P 0.09%~0.16%),均小于规范对杂质含量要求。
区内矿石类型按矿石的主要矿物组合可划分为石英-萤石型、萤石-石英型、萤石型3种,以前二者为主,后者为次。按矿石的构造特征亦可划分3种矿石类型: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及条带状矿石。
区内矿体贮存于北东东向断裂带中,其顶、底板岩性为硅化角砾岩、硅化岩和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矿化连续性较好,所圈定矿体未发现有分叉现象,其厚度、品位沿走向、倾向基本保持连续和稳定。
(1)构造条件。区内萤石矿主要受北东东向断裂(F1)及其次生断裂(F2、F3)控制。其中F1断裂属区域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带一部分,既是导矿构造,又是贮矿构造,区内Ⅰ主矿体及宁化中沙矿区石寨、大岭排、长远矿段萤石矿均受该断裂带所控制。该断裂带具有多期次,并具继承性活动特点。在力学性质上早期为压扭性,形成挤压破碎带,断裂下切深度大,为后期矿液上升运移的通道;后期力学性质转为张性,给矿液的运行充填、聚集沉淀提供有利空间。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密切相关、一脉相承,是成矿不可缺少的最佳条件。
(2)岩浆岩条件。区内大面积出露志留纪西溪超单元留斜单元和茶山下单元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区域上称宁化岩体)。根据区调地质资料[3],宁化岩体属过铝钙碱性岩,岩石化学成分含量平均值分别为SiO270.85%、TiO20.48%、Al2O313.44%、Fe2O30.78%、FeO 2.81%、MnO 0.05%、MgO 1.01%、CaO 1.35%、Na2O 3.25%、K2O 4.52%、P2O50.21%、F 0.07%。灼减0.86%,SiO2、碱总量(7.77%)、DI(82.39)、FL(79.25)、LI(22.18)值和K /(K+N)值较大,SI(8.25)值较低,反映了岩石酸度较高,较富含钾质成分,岩浆分异程度较高,且分离结晶较彻底。两单元岩石具“S”型特点,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富碱为特征,且较富含挥发组分F,在空间上显示与区内萤石成矿关系较为密切,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和物质来源。矿区资料表明,茶山下单元中萤石矿体规模大。
(3)成矿阶段。从区内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不同脉体穿插胶结关系,可把萤石成矿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阶段区内以发育石英脉为主,SiO2含量普遍高,构成萤石矿体硅质顶盖的主体部分,围岩强硅化,被后期阶段形成的石英-萤石矿脉穿插胶结,岩石呈角砾状构造;晚阶段以发育石英-萤石脉体为主,该阶段中矿石中化学成分以CaF2为主,SiO2含量次之,围岩蚀变以萤石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为主,矿石多发育块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4)成矿环境。区内矿体近矿围岩的蚀变矿物组合表明,萤石矿是在中低温条件下聚集沉淀形成的。在硅化强烈且范围宽广的部位,若伴有绿泥石化、叶蜡石化,则深部可能有厚大的矿体产出。
综上所述,区内萤石矿矿体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体多产在北东东向断裂带中,北东东向断裂是萤石成矿的主要控矿构造,加里东期酸性花岗岩为萤石主要贮矿围岩。通过分析矿区地质、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等,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4-6]。
(1)区内开展过1∶20万河流重砂测量,所圈定的萤石重砂异常分布范围,是区内直接找矿标志。
(2)地表的萤石矿体自然露头及其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的块状萤石、砾状萤石、残留多孔状硅化岩、硅化角砾岩亦也是区内直接找矿标志。
(3)区内北东东向断裂破碎带规模大、延伸长,伴随着强烈硅化蚀变,已发现多个萤石矿点。因硅化带难剥蚀风化,地貌上往往呈正地形,且基岩露头良好,因此,该断裂带是重要找矿地段。
(1)工作区处于闽西北光泽—建宁—宁化萤石成矿带西南端,区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高岭土、萤石、脉石英、钾长石等。近年来在该成矿带上,先后在工作区及其周边岩体内或单元与单元之间(涌动)接触带的北东(东)向断裂带中,发现有多处萤石矿床(点),且具有一定的等距性,如宁化中沙矿区(包括石寨Ⅰ矿体、大岭排Ⅱ矿体、长远Ⅲ矿体)、安远矿区等众多中型矿床,其矿床特征及成因类型与该区极为相似,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2)区内Ⅰ萤石矿体经阶段性详查工作,探求并备案(332+333)矿石量为14.05万t,已可供地方开采。
(3)前期详查所获资料表明该矿体目前控制标高300~405 m,对比邻区(中沙矿区)同条断裂带内萤石矿体贮存标高220~450 m。分析认为Ⅰ矿体东部在倾向上仍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如经进一步地质工作,尚可扩大矿床规模,增加矿床资源量。
(4)西部地表出露硅化破碎带较宽大,目前地表槽探揭露萤石矿化虽然不强,但不排除其下部(深部)可能矿化会更好,建议选择适当时机,根据工作需要,合理时布置个别钻孔进行验证,有望取得突破。
(5)此外,区内Ⅱ、Ⅲ矿体目前总体控制程度较低,但其地质构造条件、岩浆岩特征均与Ⅰ矿体类似,下步可选择1~2条勘探线为主干剖面进行系统的工程控制,进一步了解矿体倾向延伸变化情况。
(1)区内萤石矿体均受断裂构造控制,总体形态呈脉状或透镜状,与围岩的接触界线清楚,具有充填式特征;围岩蚀变为一套中-低温热液蚀变组合。总结认为,其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
(2)马槽窠矿段萤石矿石质量好,多为质地较纯的萤石且矿石品位较高。就目前矿床规模尚属“分散型”矿产资源,鉴于矿区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随着详查工作进一步加深,继续沿各矿体的走向、倾向进行有效工程控制,不断拓展矿山资源储量,全区萤石矿石矿床规模则有望达到中型。
(3)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资料研究表明闽西北地区萤石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尤其是早期)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为萤石矿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和物质来源,系萤石矿的成矿母岩,此类矿床数量在该地区约占80%。而该区贮矿围岩则为加里东期酸性花岗岩,与前者所认同的萤石成矿物质来源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还有待于今后详查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该文是在工作区阶段性详查基础上,根据矿区资料编撰而成,感谢项目组同仁大力支持。在成文过程中得到陈火炮工程师、张开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热情指导,承蒙胡荣华、吴资龙高级工程师审阅,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1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 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福建省地质图(1∶50万)说明书.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8.
3 郑声俭,严炳铨,黄泉祯.福建省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4 涂祥谋,傅树超,陈兴高.福建三明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福建地质,2004,23(2).
5 林国宣.闽西北地区萤石矿成矿地质规律及找矿方向.化工矿产地质,2004,26(3).
6 刘磊,林国宣,谢晓亮.武夷成矿带闽西北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启示.中国矿业,2013,22(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