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 温晓菊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311300)
茶文化呈现之命题,早在一千多年前陆羽所著《茶经》中便有论述,明确表达在被许多人忽略的《茶经·十之图》中。陆羽在“十之图”写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十之图”论述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茶的所有品质,并全方位地传递给关注者。茶文化呈现,正是以“目击而存”为滥觞,并在这一理念中脱颖而出。
随着茶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兴盛,茶文化呈现本身越来越突显不可或缺的内涵及意义,一带一路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与茶紧密相联,丝绸之路,因此也可以解读成丝茶之路。此文拟以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为浙农林大)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呈现实例为标本,初步解析茶文化呈现理念的概念、途径、形态、功能及意义。
追根溯源,要解读茶文化呈现理论指导下的国际交流活动,必须以对茶文化呈现这一命题的解析开始。
茶文化,通常定义为“人类历史进程中有关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笔者将“茶文化呈现”定点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的坐标中,因此赞成有关茶文化的另一重塑概念。卡西尔认为,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而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1]。这一哲学精髓可化为基本公式: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2]。从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出发,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所谓茶文化,正是人以茶为文化符号,并将其现实化和具体化的全部创造过程及总和。
作为基本标准答案,词性作为动词的“呈现”,可以解析为展现、显现、展示。展现是指具体的事物较清楚、持续时间较长地被显现。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此外,呈现也是人内在的一种外在反应,包括将内心的理想、渴望、信念、思想等,以语言、文字、画图等形式展现出来。而作为文化哲学体系框架中的“呈现”,我们可以定义如下:人类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途径方法与过程。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茶文化与呈现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将茶文化呈现出来,这不是一个根本性的解读。笔者的观点在于,将“茶”定义为文化符号时,已经包含了呈现的要素。这恰是同一片茶叶,在动物眼中可构成信号,而在人眼中却构成了“符号”的根本原因。卡西尔哲学以为,人的突出特征,并非其物理本性,也非其理性本性,而是其劳作性[3]。正是这种劳作性,将一片叶子创造成一种文化符号,并以这种文化符号为工具手段,去创造有机整体即人类文化。而将一片叶子创造成一种文化符号的劳作过程,也就是茶文化呈现的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意义上的呈现,也就不存在茶文化本身。呈现是茶文化之所以成为茶文化的根本属性之一。陆羽的“目击而存”虽然感性而古老,却包含了将其用绢纸书写下来挂在身后的人类劳作性,这正是“目击而存”的前提,故在本质上,中国古代茶圣陆羽与德国现代哲学鼻祖卡西尔异曲同工。
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基于以上观点指导下有关茶文化与呈现概念的解读,笔者对茶文化呈现的概念定义为:茶文化呈现,既人类通过创造使茶成为文化符号并运用此符号参与构建人类文化活动的全部过程。
可以说,多年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呈现的实例,正是在这样的茶文化呈现理念观照下进行的。
国际交流茶文化呈现活动,建立在华茶数千年的国际交流活动基础上,大约可有以下一些呈现途径。
礼仪是茶文化国际交流传播中最佳的呈现方式之一。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体现,就是从儒家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茶礼概念,而茶礼的呈现就是客来敬茶。这种客来敬茶的方式,非常适合于国际化。比如1662年嫁入英国王室的饮茶皇后凯瑟琳公主,陪嫁品中包含中国茶叶与茶具,但正是因女王通过了宫廷宴会与舞会等多种礼仪形式,英国下午茶的滥觞便从这时开始,近二百年之后,终于诞生了下午茶。
2008年联合国第十八次茶叶国际会议在杭州举行,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创作了大型茶文化舞台呈现剧《中国茶谣》,代表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礼仪呈现,与会四十多个国家一致好评,在此之前众多国际友人从不知道中国茶文化有如此丰富的事像。
2015茶文化学院”浙茶之美“巡展团,为一路经历的国家与请到中国杭州的国际友人,举行了隆重的茶礼活动,在美国各个孔子学院,进行了专门的茶礼事项,包括赠送茶礼物与茶会仪式,使活动在每个所抵城市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和影响。同时,巡展与巡讲也在所到之处进行,其中耶鲁大学和纽黑文大学、波士顿大学的演讲,都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交流,首先是通过茶之贸易为物质载体的,时间已长达千年之久。就其文化呈现方式而言,首推茶的药理作用。这种建立在中医文化基础上的养生保健呈现,可以通过一系列文献证明。如日本僧人荣西于南宋年间来中国天台山留学访茶,13世纪初叶,写《吃茶养生记》献幕府将军[4]。序论中,荣西开门见山道出主题: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昔嗜爱之。从昔以来自国他国俱尚之。今更可捐乎。况末世养生之良药也,不可不斟酌矣……[5]又如17世纪中叶在英国伦敦街头出现的第一则广告:可治百病的特效药——茶!是头痛、结石、水肿、瞌睡的万灵药。1658年,英国最早的售茶广告刊登在伦敦一家名为《政治公报6》(9月23日至30日刊号)的新闻周刊,该广告宣称:“全体医生都认可的优良中国饮料——茶,现在伦敦皇家交易所旁的王后像咖啡馆销售。”[6]
以养生健康切入人类生活,不啻是最有效的茶文化交流途径。直至今天,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养生作用。
在2015年浙农林大茶文化学院”浙茶之美“的全部活动过程中,我们都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进行了茶文化的呈现,如两次国际图书展活动中一前一后的比较。贝尔格莱德与纽约的国际书展,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呈现出了茶与健康之间的重要关系,使其影响力一年大于一年,目前已经预订下了明年的印度之行。
以信仰仪轨在国际上交流传递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典型方式,韩国与日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茶文化母国将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接递了过来——从而在韩国催生了韩国茶礼,在日本衍生了日本茶道。“2015浙茶之美”活动,带着佛家茶礼与道家茶礼,向有关各国进行了茶禅一味和养生乐生的仪式传播。比如申时茶理念,便包含道家文化的吐故纳新理念。在各国进行申时茶品饮,行道禅修,达到了传播茶文化的实践效果。
文学艺术样式,是传播人类文明的最感性方式,无论就传播的方式、广度,还是感染力,都给茶文化呈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因此自古到今,文学艺术是茶文化得以在国际传播的重要呈现方式,其中包括工艺、美术、文学、戏剧、歌舞、音乐、影视等等。2010年的国际茶席展,2011年排演了大型茶文化剧《六羡歌》,是以请进来的方式对全球进行艺术化的茶文化传播。2013年,作为茶文化唯一的学术支持单位,茶文化学院与央视合作的六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历时三年后在央视一套、二套、四套、九套,向全球播放,并获一系列大奖。2015年4月间,美国两家电视台来华与茶文化学院合作,拍摄了有关茶的专题片。而同年的“浙茶之美”之行,在文学上主要以笔者的小说及各种类型的散文著作翻译作品为主,包括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的俄语版、英语版,与光明日报合作的英语随笔集茶文化三部曲《爱茶者说》,包括《茶的故事》的英语版、塞尔维亚语版等等。而茶文化艺术主要通过《茶与爱情》国际世界语微电影大奖赛得以呈现,该项目获得了法国里尔第100届世界语年会上的杰出贡献奖。
出行是将生活方式带到所到之处的最佳途径。中国古代的出行,将茶文化以呈现方式带往各地的,典型的有文成公主进藏、郑和下西洋、商帮的万里茶道、丝绸之路等。通过国际旅行将华茶带往世界的有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等国的牧师、神父和商人们。比如1556年的葡萄牙神甫加斯博·克鲁兹来华传教,4年后回国,据说正是他将中国茶和品饮方式传入葡萄牙。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举行了“孔子学院茶文化之行”。2015年“浙茶之美”的文化呈现传播,国内茶人通过走向国际的孔子学院进行传播,国外茶人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节,进行茶文化传播,都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茶艺的学术概念也有许多,在此我们定义为制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通过茶艺形式直接将华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应该是从唐宋时代开始,而明清两代随着侨民的迁徙,亦将工夫茶的饮茶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从“中国茶谣”、“国际茶席展”、“品饮中国、五洲茶亲”到“浙茶之美”活动,所到之处,都将茶艺呈现带到各处。孔子学院及国际友人的来访及国内出访,无一不通过茶艺样式,将精行俭德的中国茶文化,从服饰、器具、茶品、茶水、茶空间、茶人、行茶等一系列环节展示了出来。这一与品饮完美结合的审美活动,大大加强了茶文化的互动,是一种既有深度,又可传播的茶文化呈现方式。
做为以展现、显现、展示为方式的茶文化呈现,可以有以下形态。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56个民族,都有统一的客来敬茶的礼仪规范,同时亦都各有各的礼仪形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接待客人的程序,是茶文化国际交流的最佳方式。比如浙茶之美所到之处都会举办一次茶会,并在茶会上赠送茶品,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赏和友谊。
民俗形态是各国各族人民进行茶文化交流的美好通道。2013年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的“品饮中国,五洲茶亲”,便是以“结茶亲”的新民间习俗为基本形态,而2015年金奖惠明茶100周年大奖纪念的茶文化交流方式,也正是以民俗形态的方式进行的。举办了三月三的畲族节日,请了数十位一带一路国家的茶与爱情电影获奖作者,起到了一系列的效果。同时这种形态也被带到了国外,也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由衷欢迎。
2015年恰逢中国畲乡“三月三”暨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纪念活动,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20位国际茶文化爱好者齐聚景宁,与茶农结下“茶亲”。外国茶亲归国后纷纷将此趟畲乡景宁行以媒体或是口述等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报道,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因惠明茶结下的五洲茶亲活动而声名鹊起!
丹尼尔·福斯受邀当地报刊采访时说:“中国畲乡人民真的非常热情好客,在畲乡的短短几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真的非常开心,因为茶而从五湖四海到畲乡景宁,并和当地的茶人相识,并成为茶亲,今后这份家人般的茶情将更加亲近。”
当地时间2015年5月19日,立陶宛茶亲SEPA&ASORTI一家接受电视台访谈,他们把茶亲雷二培赠送的惠明绿茶、极具畲族元素的彩带和茶亲证带到了节目录制现场,并且现场演示在畲乡学会的泡茶技巧,冲泡了一壶聚色、香、味于一体的惠明绿茶。他们在节目中坦言,畲乡人民的淳朴和待人的纯真让他们深刻难忘!
文艺形态,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尤其是书法、美术、歌舞、广告、影视等,都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举办的茶会、茶戏剧等,是感染各国人民情感及心灵的最佳方式。
以喝茶方式做为一种展示形态,是一种充满实践与互动的环节,特别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浙茶之美巡展团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都会亲自教当地的人们品饮,其门槛低、见效快、传播费用低而效果好。
茶文化内涵深远,学术性很强,教习历史长达千年,茶文化传播中的呈现内容之一,便是对茶文化进行学术探讨和课堂教学。茶文化学院师生每到一个国家都在当地大学进行茶文化巡讲。包括塞尔维亚的若维萨德大学、匈牙利楼兰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神学院、耶鲁大学、纽黑文大学、波士顿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等。
茶文化中的茶器,尤其是茶与陶瓷的双重复合体,是茶文化呈现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茶文化呈现载体。历代的茶叶贸易传播中,一直不会缺乏茶器的配套。而茶器本身,也成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通道。一直到今天,通过对茶器的呈现和传播来传递茶消息,始终是茶文化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2015浙茶之美巡展团之行,将中国茶器、茶建筑、茶服等带到各国,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
建筑属于独特的艺术范畴,也是凝固的文化风景线。茶空间尤其是。“浙茶之美”虽然到达了许多国家,但始终带着自己的茶空间,称之为“竹茶书房”。此一空间恰是最好的茶文化呈现,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高品味的文化人的喜爱。我们的竹茶书房,已经成为标志型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茶文化品牌。
呈现绝非终极目的,茶文化呈现的同时,其功能性便也已经体现出来了。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世界的茶及茶文化都从中国传播发祥。但茶一旦离开祖国,到异国他乡扎根,为当地人喜爱,与当地文化接轨,便也自成风情民俗,成为那一片土地上人民赖以生活的不可或缺之物。
首先中华茶文化在该地的呈现,将唤起遥远的记忆,使当地人民重新考量这一日日接触的风物饮品与遥远中国的关系,从而唤发对中华民族与中国的亲切感情。其次,当地习俗对茶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也使双方对同一茶事活动的用心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比如此次在马来西亚的参访,便造成很好的影响。最后,他国茶文化的品相,也将影响中华茶文化的广纳博收,使中华茶文化的内涵与外沿也更加博大精深,从而使中华民族与世界别国人民的茶文化共识区域更加广泛。
从公元4世纪开始,茶外贸交易便担任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功劳巨大。作为复合形态的茶文化,必须以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统一为条件,才能够完成茶文化的呈现。因此,当茶文化得以在国际广泛呈现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茶叶贸易的更大市场。同时,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客观上也是最好的茶产品品牌宣传与传播。“浙茶之美”的交流,已经开拓了这一市场。2016年的美国特拉华州中国节,将有中国茶人更有力的参与,而浙江绿茶,亦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尽管一百多年屈辱后的睡狮已经醒来,并向世界呈现泱泱大国的气度,但丛林法则影响下的近现代历史,依旧有某些势力把中国当作潜在危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企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对中国的误解误读。而通过以“精行俭德”为发端、以“中和”为核心理念的茶文化呈现,则将为塑造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形象作出重要贡献。
茶文化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之一,茶文化正是这样一种被人创造出来,同时又创造着人的文化符号。人类因茶具备了丰富的可能性,从而创造了一个茶文化的世界。从中国人所叙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间这一如此之大的跨度,如此丰富的茶文化事象中,可以发现,人类创造着的正是这样一个具备了深刻、高妙的人性化过程,一个完全属于人类文化的符号世界。
普世公认,并被学术界确证的中华民族符号,除丝绸、中医、陶瓷、甲骨文、兵马俑、唐诗宋词等,从未排斥过茶,也曾经在不少重要国际场合呈现了茶。但较之于茶对民族和人类的巨大贡献,这一地位显然是远远不够。茶文化呈现的意义,将集中体现在确立茶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地位上。而只有在对茶文化的呈现中,这样的符号地位才能够被确立起来。
中华茶文化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母系统内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笔者认同以价值取向对“文化”作定义、划分,认同建立在这一座标体系下的茶文化的崇德性,并以为这是对“茶文化”本质层面上的定义与划分。已经被全世界三分之二人民品饮的茶,其中蕴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深刻精神,这些精神是需要被解读,才能够完整饱满地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的。相对于茶的内涵,我们以往的解读却是远远不够的,恰恰需要以呈现的方式来解读,将其精神发扬光大,作为正能量滋润中国与世界。
中华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伦理功能,是以和谐理念为基础,强调人类和平生活、平和对话的双向思维,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当代解读。
当今时代主张伦理主义学说的哲学流派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历史主义和伦理主义的二律背反。历史主义讲发展,欲望成了历史发展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发展,又使伦理受到破坏,所以把历史主义放在优先地位的同时,又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就是伦理主义。从伦理主义出发,必然走向和谐理念,这是一种双向思维,一种人类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阶级调和的方式来达到人类和平的愿景。对应中国思想家刘再复《告别革命》中的三种哲学——斗争哲学你死我活,死亡哲学你死我也死,和谐哲学你活我也活,中华茶文化选择了和谐哲学,而和谐哲学恰恰是世界绝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用两个字说,就是“中和”。中也者,本性俱足、本性完善的境界;“和”也者,本性彻底实现出来的完满境界。所以,中就是做事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和就是把这个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完美地体现出来。中国茶文化之所以具备和谐精神,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儒家学说,侧重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道家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佛教文化,虽言彼岸,实质关注人与自我、灵与肉之间的和谐。此三教合一,在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上,互为表里,或主或辅,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模式。而这样一个以“中和”为文明基调的民族,亦是数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喝茶,这三分之二人口正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是中国茶文化可以更为广泛在世界交流共通、在全球找到更广泛知音的基础。中国茶道,即以“中和”为核心的关于茶的人文精神及相应的教化规范。茶与人类和平,茶与社会和谐、茶与人性自我之间,就如此构成深刻的本质关系。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1.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8:12.
[3]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8:,8-9.
[4]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183-184.
[5]王旭烽.茶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8:171.
[6]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