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蒋之后国民党分裂内幕(1)

2016-01-17 14:09莫晓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李登辉蒋经国势力

莫晓

1988年1月13日,78岁的蒋经国在台北猝然去世,台湾“两蒋时代”宣告终结。“蒋氏集团”强人统治的崩塌,让国民党内部瞬间失去了控制派系斗争的核心力量,各派势力蠢蠢欲动,一场权力争斗随即展开。

“接班人”之争

1988年1月27日上午,台湾台北,国民党中常会开得十分胶着。此时距蒋经国逝世已近半月,中国国民党主席之位仍悬而未决。当时呼声最高的当属李登辉。

李登辉,1923年出生于台湾新北市,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农经博士。1960年代,蒋经国致力于发展台湾经济,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李登辉作为台湾农经专家,适时地进入了蒋经国的视线。之后短短十余年,由于专业能力强、为人谦逊恭敬(如身形高大的他在蒋经国面前永远屈膝弯腰,与蒋经国对坐从来只坐椅子的1/3),且不拉帮结派玩弄权势,显得对政治全无野心,深受蒋经国器重和信任。加上他台湾本籍人身份,对缓解外省与本土的矛盾有利,故在蒋经国的极力推荐之下,1984年脱颖而出,就任台湾地区“副总统”,成为蒋经国重点培养的“接班人”。蒋经国去世后,他又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继任了台湾“总统”。

与蒋经国的判断不同,国民党内以宋美龄为首的“官邸派”对李登辉心存芥蒂,不甘心也不放心将台湾领导人之位交予这位台湾本籍人。宋美龄最初希望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上台主政,但俞执政形象太差,受到国民党大佬、时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等人的极力反对。宋美龄转而想联合亲蒋力量推举李焕为党魁,但李权衡再三之后婉拒。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宋美龄便授意俞国华采取拖延战术,在会议上迟迟不讨论李登辉代理主席案。

中常会进行到9时许,列席会议、本无发言权的时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终于按捺不住,突然举手发言。他痛斥某些党内人士压制代理主席案,必将导致外间联想揣测,对在“国丧”中的“国家”与社会恐将造成莫大伤害。因此他对会议“非常不满意,并严重抗议”。 众人错愕中,宋楚瑜转身摔门而去。这一举动把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的边缘。俞国华带头表态,大家轮番附议后,会议正式通过李登辉代理主席。

并非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实际上,李登辉的上台是国民党内部各方势力角逐之后的“水到渠成”。首先是李登辉事先做足了功课。此前外界偶有风言称李登辉有媚日“台独”倾向,虽然蒋经国最终选择了信任李登辉,但还是不得不有所顾虑,于是留下了一个“接班四人帮”的格局:“行政权”掌握在“行政院长”俞国华手中,“党权”掌握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手中,“军权”掌握在“参谋总长”郝柏村手中,情报机构“国安会”掌握在

“国安会秘书长”蒋纬国手中。背后还有“老太后”宋美龄暗中主导,和党内亲蒋元老掣肘。李登辉很明白,如果不能出任党主席,建立自己的团队控制国民党中央,他终将是一个“空头总统”,被更换下台只是时间问题。为了得到“代主席”之位,李登辉连续出招。他首先是表态将继承蒋经国遗志,推行“民主宪政”,坚守“反共复国”决策,努力早日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使命。接着,他谦卑地礼访国民党元老,表示自己多年追随蒋经国,今后要遵循蒋氏父子遗愿。同时,他一有空就往灵堂跑,在蒋经国遗像前沉思默哀。这些做法为他在党内外赢得了“谦和、勤政”的评价。

就在李登辉目标明确地争权并集聚起一大批“亲李”势力时,以蒋氏集团大佬为代表的

“保守派”却在迟疑甚至相互猜疑,看似设计周密的党、政、军三权平衡局面,实际上脆弱不堪。而国民党内主张革新政治的“少壮派”原本对“保守派”不满,故对李登辉寄予厚望,眼见李登辉上位受阻,立即情绪激昂地联署公开发表声明,在台湾吹起了一股“拥李风”。 如此形势之下,“蒋氏集团”重要人物俞国华、李焕等都不得不“识时务”地站在了李登辉一方。

亲蒋派被打压,引爆党内矛盾

为进一步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登辉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剪除蒋氏势力、培养个人党羽的计划。

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全大会改选中央委员,李登辉利用国民党主席的权位,提名18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最终原中央委员仅留73人,新进105人,更换率达3/5,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形成了以李登辉为核心的新领导集团。在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中,李登辉打着“党内民主”的旗帜,把亲蒋的12名中常委不动声色地换掉。而掌握情报安全系统、呼声极高的蒋纬国竟未能入选中常委。

待权力巩固后,李登辉把清除亲蒋势力的目光瞄向了“接班四人帮”中力量最弱的俞国华。万般无奈之下,俞国华不得不于1989年5月提出辞呈,李焕做了新一届“阁揆”。而此时的“内阁”,却已不是原来的“内阁”。早在俞國华手上时,李登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玩起了“换柱不换梁”的游戏:留任俞国华,却抽掉原部长,换上了“亲李派”,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李登辉内阁”。此时李焕走马上任,其下各部势力已不是他能控制的。而他原掌控的党务系统,却被李登辉的得力干将宋楚瑜收回,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亲蒋势力多半被清除。 接下来,李登辉的矛头指向了被蒋经国视为“镇岛大将军”的郝柏村。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前往东南亚访问,李登辉突然签署命令,说郝柏村“参谋总长”的任期已到,不再担任这一职务,升任“国防部长”。郝柏村“明升暗降”,就此失去了军权。随之而来的,是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大换血”。

与此同时,李登辉为了获得党外人士及岛内民众的支持,玩起了台湾“省籍—族群—本土化”花样。省籍意识的彰显,让“外来”的大陆籍国民党势力日陷被动,也使得“中国国民党”有了向“台湾国民党”质变的倾向。而李登辉摆出“民主先生”“台湾人总统”的姿态,很轻易地在全台湾营造出了一股

“李登辉情结”,也导致民粹主义及“台独”意识的抬头和泛滥。

1990年3月,台湾将举行一届八次“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总统”。围绕这次“总统”大选,国民党高层爆发了退台40年空前未有的激烈内争,并形成了拥护李登辉的“主流派”与拥蒋反李的“非主流派”。

早在1989年年底,李登辉寻找“副总统”搭档人选时,外界本认为时任“行政院长”的李焕会被提名,结果却令人意外,李登辉选了没有根基、仅为“总统府秘书长”的心腹幕僚李元簇。李焕甚为不满,于是向党内“非主流派”靠拢,推选台湾本省籍代表人物、时任“司法院长”的林洋港和蒋纬国为正副“总统”候选人,准备独立参选。

面对“非主流派”的竞选冲击,李登辉压力山大,无奈之下只能亲自出马,一一到代表家中拜票,并透过“国大”核心人士进行精密估票。由于李登辉掌握政权资源,600多位“国代”中已悄悄完成400多位的连署。

与此同时,李登辉分别约见郝柏村、李焕、蒋纬国、林洋港等人,表达善意,并表示将继续借重,不搞秋后算账。且与林洋港约定,4年后总统大选,他将不再参选,全力支持林洋港竞选。接着,他又发动陈立夫等国民党元老调停,又指使与蒋纬国不和的蒋孝武指责叔叔蒋纬国闹分裂,最终迫使林洋港和蒋纬国退选。

李登辉的频繁活动,让他稳稳地保住了自己的权位。再次当选“总统”后,李登辉气焰更加嚣张。他认为,曾是“接班四人帮”中一员的李焕虽然投靠自己,但毕竟不是他的亲信,前番关键时刻倒戈更是让他伤透脑筋,因此必须撤换。而“蒋家势力”虽然痛恨李焕曾经背叛他们,但为避免李登辉进一步攫取权力,还是全力支持李焕。他们发动100多名“立法委员”连署支持李焕留任。林洋港、郝柏村等大佬还多次与李焕一同吃饭,以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

李登辉见状,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任命自己的死对头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一职。这一狠招既让李焕下台,又封住了“蒋家势力”的嘴巴。而在“换李”争端短暂搁浅之后,李登辉马上授意国民党的死敌民进党站出来谴责郝柏村“军人干政”。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消灭台独!”后屈辱辞职。至此,李登辉已经将“蒋家势力”的中坚人物彻底赶出了国民党决策圈。

(摘自《文史博览》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李登辉蒋经国势力
UP!00后新势力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蒋经国不用日货
蒋经国曾贫困潦倒舀地沟油做饭
冬日“水润”新势力
蒋经国统驭台湾情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