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娜 冀陆庚
(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梁溪社区 江苏 无锡 214000;2.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对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探析
——以梁溪社区为例
薛莉娜1冀陆庚2
(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梁溪社区 江苏 无锡 214000;2.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家庭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基本环境,正常与完备的家庭是儿童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然而,近年来我国离婚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研究己经证明,来自单亲家庭的儿童在学习、品行、心理发展方面差于完整家庭儿童。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儿童社会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笔者提出促进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对策。本文目的在于呼吁全社会关心单亲家庭儿童,帮助他们,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更平和地看待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的成长。
单亲家庭儿童、儿童社会性发展
目前单亲的存在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社会中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群体单亲家庭儿童由于缺乏健全的父母之爱,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偏失和性格缺陷,所以,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对于完整家庭儿童,单亲家庭的儿童社会化处于不利地位,单亲家庭儿童在与父母、同伴、老师以及社会人群交往方面能力相对较弱。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将日益引起全社会重视,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理论方面,通过社会工作视角解读单亲母亲家庭儿童及青少年,对单亲母亲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通过和他们的接触和访谈,着重挖掘他们自身的特点,研究对象不是单亲家庭儿童这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是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到离异单亲母亲家庭青少年,“离异”和“单亲家庭”使得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和深刻。这些都是对以往单亲家庭方面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1.探讨单亲家庭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大都认为有消极影响,包括对儿童学习、对儿童心理、对儿童性格、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消极影响。如: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5卷第4期;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杨静,《单亲子女与学习成绩相关的调查研究》,《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0卷第1期。
2.探讨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征,发现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征多为消极,分析其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如:查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9卷第2期。
美国心理学家墨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学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及怎样接受别人的爱。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儿童时期社会化最为重要。它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将为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如果个体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社会化,就会在人生旅途上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与特长,更好地实现理想的自我;相反,在儿童时期未能学习、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即不会爱别人,不能同别人合作等。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则会影响以后的社会化过程。
本文首先提出问题,即单亲家庭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社会性发展相对不良,也就是说单亲家庭儿童在与父母、同伴、老师以及社会人群交往方面能力相对较弱。然后对研究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等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式主要是调查研究法,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儿童杜会性发展概念:
所谓社会性发展也叫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人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在儿童时期,通过父母的教养,学习吃饭、穿衣、讲话、嬉戏、交往等,形成各种行为模式,并一直保持下去;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认识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接受职业培训等;成年以后,人的社会化学习主要表现为对新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接受或抵制。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主要指儿童在社会和家庭影响下,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社会化一般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任务:第一,儿童必须学习适当的行为表现,即这种行为表现必须是社会所认可的符合行为规范的。第二,儿童必须学习扮演其社会角色,学习其社会角色的职责,如男或女的角色,学生或女儿的角色以及团体成员角色等。第三,儿童必须发展其社会态度,使其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与不同的人进行各种活动。
梁溪社区隶属于滨湖区荣巷街道,组建于2007年,南临梁溪河,北靠梁青路,东起西郊宾馆,西至梅园立交,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占地1.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管辖金色江南、颐景、秀景、集景花园、天马苑,云景佳园、陆丼新村等7个封闭式小区,现有居民5299户,15000余人。
据初步统计,梁溪社区现有约20个左右单亲家庭,单亲母亲居多。儿童年龄多在五到十二岁。
根据调查,社区中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存在对自我认同不够的问题,由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少足够的自信认为自身存在缺陷。
社区中单亲母亲家庭居多,由于抚养负担,家长需要外出工作,管教儿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使这些家庭儿童较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社区中单亲家庭儿童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较少,大多比较喜欢独处。
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角色,使得他们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己的角色扮演也持模糊的概念,没有较为清晰明确的界定。
社区现有四名持有社工资格证的专业社工,以他们为首,组建了一支专业社工队伍。对于社区中单亲家庭的问题,他们先后组织过几次活动,将一部分家庭成员邀请到社区活动室进行亲子活动。社区现已开展过约五次类似活动,并已经有了固定的成员加入。
(1)文献综述中和相关文献提到,许多学者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研究过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经验。
(2)笔者曾经在X服务机构实习,对该服务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以X服务项目为例,主要探讨曾经参与过该服务项目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具体情况,分析社会工作视角下对其介入的情况以及反思。
(1)社区之前的单亲家庭亲子活动已初具雏形。社会工作介入主要在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在活动中,着重观察到了这些单亲家庭儿童的行为特点,在理论视角下分析其原因。
(2)对单亲家庭儿童的环境进行分析。对单亲家庭进行访谈,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看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提出,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的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1)家庭系统
家庭结构:所谓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类型结构。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单身家庭。
结构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儿童所得到的爱是健全的,在残缺家庭里,儿童所得到的爱是残缺的。无论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都可能给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儿童带来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使儿童在角色认识、结识伴侣、职责承担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单亲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以及由于这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所带来的其他家庭因素都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不良影响。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单亲家庭儿童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2)学校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而这种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是无可替代的。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大量文化知识、信息经过筛选,根据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有组织、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3)社会文化
文化是指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生存方式的总和。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它通过社会氛围直接作用于儿童。儿童在与特定刺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环境的认知与依恋反映模式,形成了相应于特定文化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主要有:①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②向儿童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③使儿童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第一,有助于消除单亲家庭儿童是“问题孩子”的刻板印象,并且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帮助案主自己发挥自身潜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二,单亲家庭更加缩小了研究范围,范围限定更加狭窄,有利于对特定对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也为之后的关于单亲母亲家庭和单亲父亲家庭的研究对比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一,访谈对象选取范围小而且数量较少,只是针对本研究而言,代表性差。本文选取的访谈对象是由实习单位社工帮忙遴选的,平时与机构社工比较熟悉,访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入主观性,由于服务对象和机构比较熟悉,可能一些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
第二,由于理论水平、语言组织能力有限,在理论分析和运用过程中的不完善,影响研究质量。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思路会不清晰,反复的修改过后又偏离了自己原来设定的研究框架。
今后的研究可以更加细化,由点到面,层层深入,挖掘出单亲家庭中更加深入的内容,以便更好的为单亲家庭儿童服务。
[1]彭立荣主编,《婚姻家庭大词典》,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2]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
[3]李幼穗著,《儿童社会性发展极其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王思斌著,《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傅安球、史莉芳著,《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6]埃利斯·凯施莫著,《单亲家庭》,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