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玥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帛书《易传》五篇对《汉语大词典》的订补价值
张文玥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大型语文辞书影响广泛,更应确保书证的全面性、释义的准确性和词汇的丰富性,出土材料对此极具价值。仅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新刊材料五篇为参考,便可对《汉语大词典》进行十四例书证、义项、词条上的订补,可见大型语文辞书在编纂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出土文献;也说明了以《周易经传》五篇为代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新刊材料本身具有重大的价值。
帛书;马王堆;汉语大词典;辞书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下面称作《集成》)卷3《周易经传》(下面称作《易传》)[1]中的《二三子问》《衷》《要》《缪和》《昭力》五篇文本,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以来首次完整、正式的刊布,作为出土文献,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并且是传世文献中所没有记录的,更显珍贵。就其中的词汇现象而言,可以为辞书书证补阙,可以提前辞书“始见书”书证,可以增补辞书词语和辞书义项。所以帛书《易传》五篇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未能传世的古佚书,对语文辞书编纂具有很高价值。《汉语大词典》[2]是我国大型的汉语词典,其内容浩繁,条目众多,对人们的学习和研究甚有裨益,但囿于时间和材料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尚需完善的地方。本文以马王堆帛书《易传》五篇为依据,从书证补阙、书证提前、词语增补、义项增补四个方面共十四例,阐述其对《汉语大词典》的订补价值。
前人及时贤编纂辞书,大都根据古代的辞书建立义项,然而,对于有一些义项,编纂者尽管下了很大功夫,搜集了很多资料,但往往也未能为之找到用例。而出土简帛不少为世所未见的文献,从中为辞书搜寻书证,往往有惊喜的发现。例如:
例1立:通“位”。
《汉语大词典·立部》“立2”[wèi]:通“位”。无书证。而帛书《易传》中不乏其用例,可提供可靠的书证,弥补空阙,如:
(1)《集成》卷3《易传·衷》31下/32上:“物之上即而下絕者,不久六立(位)*符号“( )”:简帛释文说明用字现象的符号,表示前一字是通假字、异体字、古字、俗字等。,必多其咎。《易》曰:‘亢龍有悔。’”
(2)《集成》卷3《易传·要》12上:“無立(位)而求,則人弗予也。”
(3)《集成》卷3《易传·缪和》35下/36上:“聖人不敢有立(位)也,以有知爲无知也,以有能爲无能也,以有見爲无見也。”
(4)《集成》卷3《易传·缪和》39下:“夫先君作爲設列爵立(位)之尊,明厚賞慶之名,此先君之所以勸其力也。”
(5)《集成》卷3《易传·昭力》2下/3上:“師也者,人之聚也;次也者,君之立(位)也。”
“有徵和具有時代性正是理想字典的主要條件。”[3]追溯词语或语义产生的源头对于我们研究和理解词汇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辞书选取书证当以最早者为佳。《康熙字典》的书证,就是以“始见书”为标准的,后来的辞书包括《汉语大词典》,也大都如此。然而,随着简帛等出土材料的涌现,使得不少未能传世,我们原本并不知其存在的文献重见天日,其中不少语言材料可以大大提前辞书的“始见书”书证。以下,我们以帛书《易传》五篇为语料,与《汉语大词典》的首引书证进行对比,举几例以窥一斑*马王堆汉墓帛书虽出土自西汉初期墓葬,但其中《周易经传》的实际产生时代和书写年代,尚难断定,我们根据其中的内容,保守估计它为秦朝时期的文献。。
例2五兵:泛指各种兵器。
《汉语大词典·一部》“五兵”:“2.泛指各种兵器。”首引书证隋唐魏征主编《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戰且行,轉鬭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与帛书《易传》相比,晚了近乎700年。帛书书证如下:
《集成》卷3《易传·昭力》4上/4下:“城郭弗修,五兵弗砥,而天下皆服焉。”
例3武夫:指军人。
《汉语大词典·止部》“武夫”:“2.指军人。”首引书证东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与帛书《易传》相比,时代较迟,晚了将近200年。帛书书证如下:
(1)《集成》卷3《易传·衷》37上:“武夫倡慮,文人緣緒。”
(2)《集成》卷3《易传·昭力》6上:“文人爲令,武夫用圖;修兵不懈,卒伍必固。”
例4陳義:陈述大义。
《汉语大词典·阜部》“陳義”:“2.陳述大義。”首引书证三国魏嵇康《明胆论》:“延年文生,夙無武稱,陳義奮辭,膽氣淩雲。”与帛书《易传》相比,晚了400多年。帛书书证如下:
《集成》卷3《易传·缪和》15上/15下:“吾聞先君其陳義措法,發號施令於天下也。”
例5損敝:损耗,损坏。
《汉语大词典·手部》“損敝”:“损耗,损坏。”首引书证清代张廷玉主编《明史·欧阳一敬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窺伺百出,或以燕飲聲樂,或以遊戲騎射。近則損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則妨累政事,危亂所由起。”与帛书《易传》相比,晚了近乎1900年。帛书书证如下:
《集成》卷3《易传·缪和》17上:“列設尤尊,賞祿甚厚,能寵專君而國不損敝者,蓋无有矣。”
例6西人:古时对山西、陕西人的称呼。
《汉语大词典·覀部》“西人”:“2.古时对山西、陕西人的称呼。”首引书证北宋宋祁、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韦伦传》:“時中人衛卒多侵暴,尤難治。倫以清儉自將,西人賴濟。”与帛书《易传》相比,晚了将近1200年。帛书书证如下:
(1)《集成》卷3《易传·缪和》59上:“西人舉兵侵魏野……”
(2)《集成》卷3《易传·缪和》61上:“西人聞之,曰:‘我將伐无道也,今也文矦尊賢。’”
《集成》卷3《易传·缪和》59上-62上主要讲述了西人侵魏,因魏候礼遇段干木而还兵的故事。《缪和》虽然是古佚书,但有的内容在传世文献中也能见到相似或相关的记载,可以相互参证。这里记叙的“西人舉兵侵魏野”,在《史记》卷44《魏世家》中记载为:“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4]《淮南子》卷19《修务》中也有叙录:“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後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5]不同文献存在着不同的记载,虽然具体细节有些许差异,但都记录作“秦人”(欲)侵魏,所以帛书中的“西人”,当指“秦人”(陕西人一带)无误。
例7置身:存身。谓自己处于某种环境或场合。
《汉语大词典·网部》“置身”:“存身。謂自己處於某種環境或場合。”首引书证南宋陆游《携瘿樽醉梅花下》诗:“肯從放翁來住山,誰雲置身不得所?”与帛书《易传》相比,晚了近1300年。帛书书证如下:
(1)《集成》卷3《易传·二三子问》16下/109下:“時盡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靜,故曰:‘夕泥若,厲,无咎。’”
“置身”一词在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虽绝大多数晚于帛书《易传》,但也有早于《汉语大词典》之南宋书证者,如:
(2)《梁书》卷1《武帝本纪》:“嚴科毒賦,載離比屋,溥天熬熬,置身無所。”[6]
(3)《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列传》:“孝和母囂婦傲女暴,如置身羣魅之中,安有保其終吉哉!”[7]
(4)《资治通鉴》卷226《代宗睿文孝武皇帝下》:“景超谓高氏曰:‘姑何自置身于俎上!’”[8]9534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还有一些《汉语大词典》所没有涉及的词汇,若进行系统的整理搜集,可以丰富与完善这部辞书的内容。下面,我们以帛书《易传》五篇中的语料,试对大词典进行词条上的增补:
例8外志:异志,二志。不忠诚。
《康熙字典·夕部》“外”:“內之對,表也。《周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又疏斥也。’《周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综上,“外”义即外层,关系疏远,在某种界限或一定范围外边的。而中国传统宗法制文化背景下强调内外有别、亲疏有分。“内”多指亲戚,亲近;“外”则指非自己这方的,关系疏远的,甚至可指敌人,所以向外之志即“异志”、“二志”,表示不忠诚的背叛之义。该词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献中都有出现。如:
(1)《集成》卷3《易传·缪和》45下/46上:“羣臣虛位,皆有外志,君无賞祿以勸之。”
(2)《集成》卷3《易传·缪和》69下:“其士好學,則有外志也。”
(3)《集成》卷3《易传·缪和》》70下:“簡子大怒,以爲有外志也。”
(4)《晋书》卷39《王沈列传》:“時曹爽專權,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營救得免。及高貴鄉公立,顗言于景帝曰:‘今上踐阼,權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9]
例9敢問:请问。
《康熙字典·攴部》:“敢。又《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註》敢,冒昧之辭。《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觸尊,不自明之意。”《汉语大字典》卷2:“敢。3.谦辞,自言冒昧。如敢請;敢煩。”“敢問”亦即“请问”,为发问用词,表示谦逊和对被请教者的尊敬。该词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献中都有出现。如:
(1)《集成》卷3《易传·缪和》5上:“今《周易》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①信。’敢問大人何吉於此乎?”
(2)《集成》卷3《易传·缪和》33上/33下/34上:“莊但問於先生曰:‘敢問,於古今之世,問學談說之士君子,所以皆跂焉勞其四肢之力,竭其腹心而索者,類非安樂而爲之也。’”
(3)《集成》卷3《易传·缪和》39上:“今《周易》曰:‘謙,亨,君子有終。’敢問君子何亨於此乎?”
(4)《抱朴子》卷19《内篇》:“或问:‘仙药之大者,莫先于金丹,既闻命矣,敢问符书之属,不审最神乎?’”[10]
(5)《左传·隐公》:“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11]6
(6)《左传·昭公》:“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11]935
(7)《资治通鉴》卷231《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六》:“从一诣复曰:‘钦绪宣旨,令从一与公议朝来所言事,即奏行之,勿令李、卢知。敢问何事也?’”[8]9732
(8)《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卷6《玉面猫》:“是時學中諸友見查生盡夜而來,皆向前問道:‘兄今宵洞房花燭,正宜同伴新人,及時歡會行樂,何獨拋棄新人至此,敢問其故?’”
(9)《醒世恒言》卷38《李道人独步云门》:“瞽者道:‘在下正姓李,敢问老翁高姓大名?’”[12]709-710
例10欲惡:喜欢和厌恶。
《康熙字典·欠部》:“欲。《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汉语大字典·心部》:“惡(二)wù。1.討厭;憎恨。《廣韻·暮韻》:‘惡,憎惡也。’”所以,“欲”和“惡”组成并列式词语,表示“喜欢和厌恶”的意思,与《汉语大词典·女部》表示“喜好与嫌恶”的“好惡”类似,但语义色彩上似比“好惡”更显强烈。该词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献中都有出现。如:
①符号“【 】”:简帛释文说明用字现象的符号,表示根据上下文或其他文献补出的残缺字。
(1)《集成》卷3《易传·昭力》12上:“子曰:昔之賢君也,明以察乎人之欲惡,《詩》、《書》以成其慮,外内親賢以爲紀綱。”
(2)《大智度论释遍学品》卷86《大智度论释次第学品》:“佛言。須菩提。若諸欲惡不善法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行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以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是無所有性故。我本行菩薩道時。離諸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
(3)《资治通鉴》卷229《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四》:“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在则倾,陛下安可不审察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归趣,以靖邦家乎!”[8]9636
(4)《春秋繁露》卷16《循天之道》:“欲恶度理,动静顺性,喜怒止于中,忧惧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大得天地泰。”[13]
(5)《成唯识论述记集成编》卷3《二十四左》:“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
例11賞祿:奖赏,赏赐。
《说文解字·貝部》:“賞,賜有功也。从貝尚聲。書兩切。”《康熙字典·示部》:“禄。《說文》福也,《廣韻》善也,《詩·商頌》百祿是何,《箋》當擔負天之多福。又俸也,居官所給廩,《禮·王制》位定然後祿之。”“禄”也引申为赏赐物。《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郑玄笺:“爵命爲福,賞賜爲禄。”所以,“賞”与“祿”联合,组成动宾式词语,表示“奖赏、赏赐”之义,与《汉语大词典·貝部》中的“賞慶”类似。
该词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献中都有出现。如:
(1)《集成》卷3《易传·缪和》17上:“列設尤尊,賞祿甚厚,能寵專君而國不損敝者,蓋无有矣。”
(2)《集成》卷3《易传·缪和》45下/46上:“貪亂之君不然。羣臣虛位,皆有外志,君无賞祿以勸之。”
(3)《大戴礼记》卷8《盛德》:“賢能失官爵,功勞失賞祿。”[14]
(4)《大日经疏演奥钞》卷11《烂脱》:“譬如有智大臣於先陀婆一名之下得其四用。悅可王意賞祿倍增。”
(5)《管子·七主七臣》:“秋毋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爵赏禄,伤伐五谷。”[15]
(6)《韩非子·诡使》:“赏禄,所以尽民力易下死也;今战胜攻取之士劳而赏不沾,而卜筮、视手理、狐蛊为顺辞于前者日赐。”[16]
(7)《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北周》:“而公忠簡帝心,勳德諧懋,賞祿既當,寵榮斯及。”[17]
(8)《三国志》卷11《魏书》:“畴答曰:‘是何言之过也!畴,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18]
除了词条的增补,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五篇,对《汉语大词典》中已经收录的词条,也具有义项上的补充价值,可以完善词汇的义项系统。如:
例12地理:犹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规律。
《汉语大词典·土部》“地理”:“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3.区域;区划。4.地址。5.风水。”无表示“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规律”的义项,而简帛文献中正有表示此意思的用例,如:
(1)《集成》卷3《易传·缪和》25上:“夫古之君子,其思慮舉措也,内得於心,外度於義,外内和同。上順天道,下中地理,中適人心。”
由帛书可见,“地理”与“天道”相对。而《汉语大词典·大部》收有“天道”:“1.犹天理,天意。”也收有“天理”:“1.天道,自然法则。”《汉语大词典·土部》已收有“地道”:“1.大地的特征和规律。”,所以“地理”词条下也应当增补这一义项。
此外,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如:
(2)《续资治通鉴》卷184《元世祖纪》:“帝尝谓昂吉尔曰:“宰相明天道,察地理,尽人事,能兼三者,乃为称职。”[19]
(3)《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謾求邪神拜餓鬼。卻福招殃自受苦。如斯人皆返天時逆地理。背日月之光明。沒闇室。違正道之廣路。恒尋邪徑。顛倒之甚也。”
例13男德:指男子的德行。
《汉语大词典·田部》“男德”:“指有德行的男子”。而简帛文献中还有表示“男子的德行”意思的用例,如:
(1)《集成》卷3《易传·缪和》55上/55下:“婦德,一人之爲,【不】可以有它。有它矣,凶必生焉。故曰:‘恆其德,貞婦人吉。’夫男德不□,必將【□□*符号“□”:简帛释文说明用字现象的符号,表示无法补充出的残缺字,一个“□”表示一字。】;有弱德,必立而好比於人。”
在传世文献中也有用例,:
(2)《观音义疏记》卷3《宋四明沙门知礼述》:“慈無偏緣故名端正。慈即佛相故名有相。女德備矣。智離邊邪故名質直。智含萬善故名福德。男德備矣。”
(3)《醒世恒言》卷36《蔡瑞虹忍辱报仇》:“男德在义,女德在节。”[12]675
帛书《易传》中的“婦德”,与“男德”很明显是相对的概念,《汉语大词典·女部》“婦德”:“2.指妇女的德行。”已收“妇女的德行”。传世文献用例中,同样明显可见“女德”与“男德”是相对应的,《汉语大词典·女部》也已收录“女德”关于“婦女的德行”这一义项:“1.犹妇德。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而且在传世文献中,“男德”也往往与“女德”相对出现。所以“男德”实当相应增补“男子的德行”这一义项。
例14穜:植物的种子,五谷之子。
《汉语大词典·禾部》“穜2[zhǒnɡ]”:同“種1”。1.种类,类别。2.通“腫”。无表示“植物的种子”的义项。而简帛文献中正有表示“植物的种子”意思的用例,如:
《集成》卷3《易传·二三子问》9下/102下:“路其國,【蕪其】地,五穜不收,謂覆公餗。”
谢章铤之《赌棋山庄词话》卷3《姚燮词》写到:“梅伯,句東人,詞名疏影樓。梅伯好撰句,如汗充(汗牛充棟也),如鳳么(么鳳也)……又好用古文奇字,如種作穜,剔作鬄……”[20]可见,“穜”實為“種”之古文奇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種爲先穜後孰。直容切。而隸書互易之。詳張氏五經文字。種者以穀播於土。因之名穀可種者曰種。凡物可種者皆曰種。別其音之隴切。生民曰。種之黃茂。又曰。實種實褎。箋云。種生不雜也。从禾。童聲。之用切。九部。”可以说,“穜”與“種”同词异体,是广义上的异体字,至少在“植物的种子”这一义项上也是可以相通的。
《汉语大字典·禾部》“穜”:“(三)zhǒnɡ:1.同‘種’。《廣雅·釋詁三》:‘穜。類也。’2.同‘腫’。”仍失收了“穜”與“種”在“植物的种子,五谷之子”这一意义上也相通的义项。
综上,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客观性的出土文献,对大型语文辞书的订补,对于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研究,都极具价值。[21]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献整理的深入,不断涌现出新发现、新刊布的材料,以《汉语大词典》为代表的大型语文辞书影响非常广泛,更要具备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书证、释义、词条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上需格外注意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刊出土文献,并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对文字清晰、文意明白的出土文献进行全面整理,由点及面,不断完善语文辞书的编纂和订补工作。
[1] 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87-152.
[2]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3]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363.
[4]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1839.
[5]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1325-1326.
[6]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40.
[8]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50.
[10] 张松辉.抱朴子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2011:613.
[11] 王云五.春秋左传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12] 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75:581-582.
[14]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910.
[15] 刘建生.管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436.
[16] 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649.
[17]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481.
[18]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310.
[19] 毕沅.续资治通鉴:第四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8:273.
[20] 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173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
[21] 张显成.简帛文献对辞书编纂的价值[J].辞书研究,1998(1):63-71.
(责任编辑:任中峰)
Annotation Value of Five Silk Manuscripts ofYitoTheGreatChineseDictionary
ZHANGWenyue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ocu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China, Chongqing 400715, China)
Since large Chinese dictionary always has wide influence, we must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the accuracy of definition and the abundance of vocabula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at,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show very important value. After referring to the latest five pieces of materials on the silk manuscripts of Changsha Mawangdui Han-Dynasty Tomb, we can put forward fourteen supplements toTheGreatChineseDictionaryfrom the aspect of documentary evidence, definition and vocabulary entry. Above all,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in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large Chinese dictionary and the great value of the latest materials on the silk manuscripts of Changsha Mawangdui Han-Dynasty Tomb such as five silk manuscripts ofYi.
silk manuscripts; Mawangdui;TheGreatChineseDictionary; dictionary
10.3969/j.issn.1673-3851.2016.08.009
2016-01-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项目(SWU1609196)
张文玥(1992-),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
H164
A
1673- 3851 (2016) 04- 0372- 06 引用页码: 0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