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微
摘 要: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经历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学习等多方面因素,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良心理十分突出;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是教师与家长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在初中生诸多心理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而大多数教师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辅导;本文提出教师要首先要认识到厌学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对引起初中生厌学问题的案例做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帮助学生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使初中生获得个体对自我的认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为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发展奠基,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 矫正和调节对策
教育部2012年12月17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行了修订,体现出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新《纲要》提出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强调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中学生正处在心智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当今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并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初中生多处于11-15岁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很不稳定的时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一般情况下,适当强度的压力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并可转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但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使人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情绪波动和心理失调,甚至产生厌学、轻生等心理疾病。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经常听到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智力正常,为什么就是学习不好呢?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影响,当然学生本人也有责任;家长想培养孩子成才、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都首先必须了解初中生心理普遍特点和常见问题;要认识到厌学并不是非单纯的品行问题,而是由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产生的原因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初中生厌学情绪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一)初中生的普遍特点: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是身心发展的一个突变期,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内心发生变化,产生许多烦恼、困惑,造成了一定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以下表现:
1.自私任性:现在初中生多为独生子,在家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顶撞父母,不孝敬长辈,在学校里吃不得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
2.贪玩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自卑孤僻:有的学生由于生理素质弱,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如人家等原因,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或是学习好的同学交往,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4.骄傲自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学习成绩好,或是长期担任班干部,或是经常参加比赛并获奖,或是自恃父母有钱有权而骄蛮无理等。进入中学后不能正确对待以往的成绩和外在的条件,不习惯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又没有继续学习的决心和行动,他们就产生失落、怨恨心理,总认为自己“失宠”被“冷落”没有人“关心”等。
5.贪图享受:现在的物质极大丰富,我校孩子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家长宠爱有加,不愿让孩子吃一点苦,使他们逐渐变得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怕苦、怕累、抗挫能力差。
6.过分依赖: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上过于被动,遇到难题就等老师讲解,考不好就闹情绪;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总觉得寄宿生生活很苦,想让父母照顾。
7.虚荣妒忌: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对待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
8.盲目从众:有些学生无法正确看待“抄作业”、“上网”、“追星”等现象,盲目随从。
9.漠视“生命可贵”:目前,多数家庭、学校和教师还不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例如一味抓教学质量、孩子与父母、老师缺少沟通等。
(二)厌学产生的原因:
1.学生原因
①因青春期身体急剧发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未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学习状态的不稳定:初中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常抵触情绪。
②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动机不强,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坚持: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怕考试;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由此可见,厌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厌学。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中发现,孩子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他们无力避免失败,也不去追求成功,产生失落和挫败感,不愿再尝试。
③小学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积习难改,影响了学生对初中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心理学家指出人一经习得习惯,意识就深化到下意识、潜意识层面,想改正要有意志、肯下工夫才行。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不良习惯,如:上课说话、开小差、看课外书、听CD、做小动作等。这样降低了听课效率,加大课外作业难度,延长学习时间,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④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有的学生在家中因受到过分的宠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有一种“我即中心”的优越感,自私自利,自以为是,对老师不尊敬,对同学不友好,甚至出口骂人,出手打人,因而,师生关系不融洽,同学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情绪,导致学习状态不稳定;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在学习上大胆激烈有余而理智毅力不足,情绪波动极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了厌学心理。
2.家庭分析
①心理学研究发现,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某些父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出现许多问题,父母应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其结果却造成管得过宽过严。父母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有时手段不正当。那么父母的不当行为将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造成孩子苦恼,烦躁,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和朋友交往时有心理障碍。 其实家庭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长大,缺乏关爱和沟通,形成自悲、孤独、抑郁、甚至厌世的心理。长期低落、压抑的情绪使他们无心学习,将情绪以各种形式发泄,有时很极端,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
②被从小溺爱的孩子缺失学习动力。
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在生活中,父母对子女只注重体质与营养,物质方面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而不注意心理品格的训练,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勤奋、独立自主精神,不注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导致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负责精神的缺失。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求上进,可是孩子勤奋好学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而学习上又有些苛求他们。不管愿不愿意学习,都要考个好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责备他们。父母不想要孩子吃苦。现在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不吃“苦”的环境,将来孩子的“苦”谁为他去分担,孩子形成了生活中“不劳而获”习惯,学习上又怎能不劳有获呢?请我们的家长真爱孩子,就为其一生考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③没注意激发孩子的潜能优势,只强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日本教育学者山本光明,把从事某种活动的意愿表现方式,分为四种,充满“斗志”、“被强迫做”、“不想做”、“无法做”。有些家长要孩子学习,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来激发学习热情,而是强行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补习班,给孩子加量,强迫孩子尽量多学来提高学习成绩,凡是被强迫学习的孩子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主动性差。
3.学校及其他原因
①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使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家长,尤其是班主任,往往更多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辅导,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当成绩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就容易产生失落情绪,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同时又很要面子,即便心理出现困惑也不愿与别人交流,教师、家长往往也不容易发现问题。
②目前我国初中多为大班教授,使教师时间和精力分配有限,不可能同时关注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完成对所有学生的及时心理疏导和帮辅工作,使部分思想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的心理压力得到及时的处理,错过了疏导的最佳锲机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使学生造成厌学等不良情绪。加上,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积累,会严重妨碍学习,导致学无动力,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有些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和心理焦虑,还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有些家长还嫌不够,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于是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从而害怕、厌学。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初二男生小张,在小学和初一成绩成绩都在中上水平,有些学科如数学还很不错,但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对他的关心教育较少,进入初二,因成绩退步,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就借网络游戏排解失落和挫败感,从此迷恋上网络游戏,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稳定,而且成绩有继续下滑的趋向。纪律性较差,自由散漫。常因此而不按时回校午读、午睡;以致成绩不断下滑,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1.分析
初中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但像小张这样由于学习挫败感,迷恋上网络游戏而最终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占主要。他们为了得到成功感的满足,着迷于网络游戏并一发不可收拾,使现实生活中的受挫,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但面对现实,父母的期望,社会对成绩的认同感,他又会变的无奈和失落,渐渐的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即使努力学习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进而无心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结果学习动机越来越弱,玩网络游戏的欲望越来越强,甚至到了上瘾的程度,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导致厌学。
①家庭因素:由于父母忙于自己的事,很少能够关心到小张,常常孤单一个人在家,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他能够找到朋友,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因此,渐渐的就对网络游戏到了痴迷程度,可见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是突然出现的,家长没有及时的关注、正确的引导和督促。
②个体因素:由于学习上受挫时,没有即时地向家长或老师倾诉。自己一味地排斥学习网络游戏的刺激容易引起他的兴趣,学习本是份苦差事,所以他不愿对其产生兴趣。
③老师因素:老师发现小张的不良学习态度时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够,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积极地帮助他提高学习动机。虽说小张已经是初二生,但是,还缺少自制力,老师应该多督促和鼓励,帮助他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他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对策
①首先,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心理辅导的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常沟通交流进行思想疏导和鼓励,并给予具体帮助: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常常学习目的不明确,责任感不强,缺乏动力。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举出大量例证,说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不爱学习,没有文化只能做一个愚昧的人,对本人对社会都没好处。同时,要给他们以具体帮助,着重学生心理层次的分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的问题,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他们的学习基础差,成绩低,挨批评多,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班级骨干一起帮助他门克服具体的困难,一步一步跟上集体的水平。
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的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兴趣与需要直接相联,需要越强烈,兴趣越浓厚。而动机是获得需要对驱动力量。所以想要培养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的需要,产生需要求知对动机。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教学生怎样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进而努力学好。
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进行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对孩子高期望严要求,与孩子的实际反差很大,当孩子不能轻易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成就感时,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为难和厌倦情绪。事实上,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家长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特征,不应非理性地要求跨越发展。家长提出连孩子跳一跳都够不着的目标,自然会刺激和破坏心理平衡,导致他们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心理。应正确评估子女学习状况,帮助他们确定既能达到又能不断超越的学习目标,实施梯度发展策略。
⑤丰富文化生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争取多方面的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孩子周围人的积极配合比单纯心理老师的辅导工作更能改变他的厌学情绪。 孩子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必须争取该生的家长、同学和任课老师的配合。一方面,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通过谈心等活动,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孩子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教师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做的过程中,注意积极强化。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表现出更多的爱,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可直截了当地找他们谈话,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寻求专家的帮助,这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气氛,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
⑥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自然就会消失;抓住这点,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学生只有不断体验成功,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发掘潜力,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如果学生因为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从而受到了鼓励表扬,他就会产生追求新的成功的需要,产生进一步的兴趣。特别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即使是一点点的成绩他也会异常的兴奋和喜悦,就会感到学习还会有机会赶上,这时如果老师给予鼓励和提出切合实际的进一步要求,那么他就会去进行努力,力求再一次成功。这样原本对学好学习不抱希望的学生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了一定能学好的信心。
同时将评语引入作业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可写上“方法太好了!”“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批评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持之以恒,对消除厌学情绪非常有利。
⑦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三、案例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总之,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若未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厌学甚至厌生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庆芬《分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专用教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3.沈叶萍《初中生青春期发展性心理危机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4.万俊 《中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 文教资料 2007年11期
5.邵天晶 《学校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15期
6.石杨、刘妤 《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6期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