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柴松针+乔静
摘要:本研究对325名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发现:惩罚、拒绝否定等养育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父亲更容易对男生实施惩罚、干涉、拒绝否定的养育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养育方式的影响更加显著;对于父亲而言,陪伴是影响其给予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工作
1.研究背景
作为一线工作的心理健康老师,每当和学生一起面对成长问题时,总是感叹:他的行为怎么和父母如出一辙?他说话的方式怎么那么像妈妈?她不擅与人沟通,像爸爸……时间长了,在工作中,我们也渐渐地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像镜子一样会映射到家长身上,如说脏话的孩子身边总有一个爱说脏话的家长;暴力的孩子身边会有一个擅于使用暴力的家长。而孩子不良行为模式的罪魁祸首居然是家庭关系的变动,如之所以社交恐怖,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孩子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关爱;之所以有厌学情绪,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让父母重归于好……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言行习惯等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与家长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话题,从而完善教育方式?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开展了“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调查研究”,以期通过研究为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开展家校合作。
2.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丰台一小3-6年级共32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年级小学生共152名,占总人数比例的41.3%,高年级小学生17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7.0%;男生16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7%,女生156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2.4%;调查对象中有205人目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有120人未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研究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以及心理健康家校联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4.研究工具
EMBU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以此为量表,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此进行修订,最后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六个主因素,母亲养育方式中抽取五个主因素,共11个主因素,66个项目组成。
5.结果及讨论
5.1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丰台一小中高年级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得分高于原量表平均分的因子分别包括:父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 过度保护、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母亲(偏爱被试、惩罚严厉、情感温暖与理解、拒绝与否认)。低于原量表得分的因子有:过度保护(父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干涉过保护(母亲)。这表明,对于小学生的父母而言,养育中更容易偏爱孩子,这与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惩罚、严厉依然是更主要的养育方式;相比较而言,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均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但并不是得分最高的因子,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父母用言语、行为等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时,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式会阻碍孩子对爱和温暖的解读。同时,调查中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在逐渐减少,干涉和控制的养育方式在增多。
5.2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由表3可知,小学中高年级男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其中呈现男女性别差异的因素是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有此可见,相比较女生而言,父亲更容易对男生实施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定、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而母亲则更容易实施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因此,男生成长过程中会更容易被否定和拒绝,更容易被惩罚。而这种相对消极的养育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5.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分析
由表4可知,除在母亲一栏拒绝与否认因子中中年级组低于高年级组之外,其他因子中年级组均高于高年级组。但中高年级组在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5.4 父亲的文化程度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
将父亲文化程度分为高中及以下、大学及以上两个组,并对两组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三个因子上,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下的父亲要低于文化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父亲,但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知识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父亲对孩子情感温暖与理解的给予,同时也会使父亲更容易呈现过度偏爱和过度干涉的养育方式。但知识水平并不是影响父亲养育方式的必要条件。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