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015 总第738期
@掏空的果:施一公为了兼顾上课和科研,每天只睡不到6小时,连吃饭都是草草解决。这样务实而心无旁骛的专业人才太少,而喜欢把重点放在杂事上的人太多。
@毛小球:2015年再度站在湖南卫视的舞台,谭维维唱了《灯塔》,一曲惊艳。我才发觉,一位有态度、有感情、有经历的歌手,需要近10年的时光去磨砺。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俞可平一贯被称为体制内的学者,积极提倡民主,言行备受外界关注。他说政改是必须做的事,也能做到从现实出发,一步一个脚印。从他求学、任职、写作等历程,能看出,俞可平是一位有着现实眼光的理想主义者。“凭着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来做事,或许是这些像他一样的学者的真实写照。(佩娃)
《中国新闻周刊》举办了7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我参加了6届。我有时在想:为什么是这些人在“影响中国”?这些人凭什么影响中国?
至少从表面上看,有些人跟我们心目中的形象预期相去甚远。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让民主进入街头巷尾的俞可平,笑起来双眼眯起,几无顶尖官方智囊的气场;被粉丝前呼后拥的霍建华,有着显而易见的羞涩与紧张,甚至能感觉到有一丝不安;而当个头不高的贾樟柯和阎连科从身边经过时,很多人将他们视若路人。
但只要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这些人身上的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特质。当知道自己的颁奖嘉宾是高尚全时,俞可平抱怨没有提前告诉他这一消息,以便自己能更好地表达敬意;贾樟柯一开口就将人牢牢地吸引,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其思想的深度与锋利均直逼人心;而霍建华则努力在自己与粉丝之间,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距离,而这个适当的距离,对粉丝产生了不溺亦不冷的说服力。
送霍建华上电梯时,此前一直想靠近而不得的粉丝们蜂拥而来,场面渐趋拥挤。霍建华停住脚,眼神温柔而坚定,说,你们也很累了,都回去休息吧。现场马上安静了下来。说这句话时,霍建华声音不大,平和中有种威严。我当时有一种瞬间受震撼的感觉。何为影响力?就是一句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话,却能改变很多人。
细想一下,这些人的成功,或许就隐藏在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中:俞可平在敏感地带的研究游刃有余,源于其在突破与底线间周到的平衡;贾樟柯极富张力的作品,源于其对这片土壤及人性鞭辟入里的洞察;而霍建华对角色的精到刻画,或许就源于其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分寸与距离感。
更多的秘密是在颁奖现场看不到的:俞可平只在美国访问了半年,就将英语修炼到可以演讲的程度;作品长期生长在“地下”的贾樟柯,非常讨厌夸大这个行业的难度,认为既然选择了坚持,就说明这个事不乏乐趣。
很多人很排斥自己的明星身份,认为自己就是个凡人,也没有人将自己的志向定为要影响中国,他们只是努力做好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付出艰辛的努力。
详见本刊2015年12月28日出版总第7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