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彭文胜
摘要: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理论作为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仍然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文章基于教育教学现状问题,结合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核心理论对《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进行了“能力递进”式的再设计。
关键词:布卢姆认知分类法;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递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202-03
1956年,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及其团队发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标志着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成熟。该书作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对全球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全面推进数字化教育改革,在众多新技术应用中,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与构建原则
布卢姆借鉴生物科学“分类学”思想精髓,对教育目标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进行分类,实现教育界对多种教育目标描述词汇的认知統一。
1.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包含六个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主类按认知能力的高低先后进行排列。第一主类:识记,指对特定要素的回忆或识别,包括具体知识、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第二主类:领会,指较低层次的理解,能够通过不同表达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转化,并保持内容严谨性和准确性;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解释提出新认识;能略超出学习内容,做出推断。第三主类:应用。指在特定和具体情景里使用抽象的概念。第四主类:分析。指能分解学习内容成为主要要素,使概念层次和要素间的联系更清楚地呈现。第五主类:综合。指能把各个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交流传递,或制订计划或操作步骤,或推导抽象关系。第六主类:评价。为特定目的对学习内容和方法的价值做出判断。[1]在六个主类中,前三个层次为较低层次目标,后三个层次为较高层次目标。一般前一主类是后一主类的基础,具有前后递进的层次关系。
2.构建原则。依据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时,须遵循的原则:教育学原则、逻辑学原则和心理学原则。教育学原则,反映教育特性,尤其是计划课程或选择学习情境的内容组织;符合逻辑学原则,内容要有逻辑结构,简明扼要和联贯一致;符合心理学原则,依据心理学基本原理和理论,保证教学实施过程符合心理科学规律[2]。
3.《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性质与理论的契合。《导游基础知识应用》,即《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中职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从专业基础知识的角度,对学生了解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知识,夯实职业内涵有重要意义。从知识内容上看,课程涵盖知识更倾向于认知性内容,这是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指导本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点难易程度不均等,相对独立,在传统模块知识中,学生以纯背诵识记的方式,不能扎实掌握知识点,认知领域教育目标能指导课程更好地进行内容分类,确立学习目标,实现知识更高层次的掌握和运用。
二、《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知识内容与教学不足
1.课程知识内容结构。参考多个版本教材,课程知识点涵盖了以下内容[3,4]。历史常识:包括中国发展简史、思想文化艺术成就、科学技术成就和中国历史小常识等知识;地理常识:山地自然景观、水自然景观、气候及天气景观、动植物景观、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名录等内容;民俗知识:汉族及主要少数名族(北方、西南、中南和东南)民俗知识;宗教知识: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建筑知识: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宫殿与坛庙、陵墓建筑和古代其他建筑;古代园林知识:中国古代园林基础知识、古代园林组成要素、常见构景手段和著名古代园林;饮食与风物知识: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名茶、中国名酒、中药和著名工艺美术品;本土旅游知识:地域性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知识点。上述8个板块34个知识点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基本依赖教师介绍性讲授,板块相对独立,知识点分散,学习依赖简单识记,不能形成牢固内化的知识内容。
2.课程教学现状不足。除知识内容的难度外,传统教学本身也存在问题:(1)课程定位偏误。《导游基础知识》在中职旅游类专业开设,其出发点大多数为服务于学生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全称“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作为考试的主要文化知识课程,《导游基础知识》开设的目标定位容易误导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目标,学习的出发点扭曲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真正意义。(2)对学情分析的忽视。学情分析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前的基本情况,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学情分析能使教师了解课程学习前学生的学习基础,有针对性的制订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计划。但实际情况是,教师们往往忽略了课程前的学情分析,中职学生的史地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课程学习中,不能形成知识点的时间节点与空间联系,不利于课程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3)教学缺乏有效组织。课程在中职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按教材篇章小节逐一讲授,临近考试,学生再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课程知识点的讲授不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加之学生理解能力的有限,有些时候甚至不能听懂,更谈不上理解;考试时面对多而繁杂的知识内容,学生强记也具有很大挑战性,成绩可想而知,学习目标更是无法达成。
三、《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的“能力递进”再设计
结合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笔者对课程进行了“能力递进”式的再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的再确认。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定位培养面向旅游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知识的全面性,教学主要目标在于增长学生旅游相关知识,并能准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内容,进行旅游服务活动。基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再确认,课程名称从《导游基础知识》更改为《导游基础知识应用》,强调了知识的应用性目标。
2.课程知识内容重组。
(1)课程知识点内容分类。以认知领域六大主类对课程原有的8大板块34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标注分类,并归纳成为课程认知目标一览表,详见表1。
(2)知识点“能力递进”的重组。遵循知识目标划分教育性原则、逻辑性原则,课程知识点内容在大板块不发生整体性变化的前提下,按照主类层次进行调整重组。识记类知识内容主要是指需要达到识记学习目标层次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常识的4个知识点、民俗知识的5个知识点、饮食与风物知识的5个知识点,合计14个知识点内容。这些知识点的特点是多为具体的独立知识内容,涉及知识点再分解内容相对较少,容易为学生在学习初期接收掌握。领会类知识内容主要是指需要达到领会学习目标层次的内容,包括了历史常识的4个知识点、古代园林知识的3个知识点,合计7个知识点内容。领会类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解性的知识作为基础。应用类知识内容包括了宗教知识的4个知识点、建筑知识的4个知识点,合计8个知识点内容。相对前两个层次,应用类知识内容更加综合,往往需要实例推进学习理解。分析综合知识内容涉及到地理常识2个知识点、古代园林1个知识点和本土旅游知识2个知识点,合计5个知识点内容。对本层次的学习,需要综合运用前三个层次的知识内容,分析与解构知识点要素,而后进行整体的综合运用。
重组后,各个层次的知识点呈现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习目标越来越高的递进关系,更符合教育性原则和逻辑性原则,以及心理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本身偏重于基础类的知识内容,因此将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融合,并针对中职学生学情,添加地图阅读训练内容,即强化基础的中国地图(主要是行政区划地图)的识别能力,这一知识内容与中国发展简史相呼应,分别帮助学生构架了知识点之间时间与空间的联系,更为有效地掌握了各个层次的知识内容。
3.教学组织设计。知识点“能力递进”的重组,能帮助教师重新梳理知识内容,但就重组的本身并不能解决课程教学效果的现状,要推进《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还需要结合认知领域目标对知识点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组织设计。
(1)识记类知识点教学组织设计。识记类知识点内容比较浅显易懂,但因知识点容量大,涉及到地理、民俗、饮食和风物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一类知识内容,在教学上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组织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联系,提高识记效率。以山地自然景观知识点教学为例,课程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配合《山地自然景观学习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含了山地自然景观分布图,以及供练习标识使用的空白地图。与此类似的还有民俗分布地图、饮食分布图和风物分布图等,通过文字、图片和地图等学习资源的辅助,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空间联系,加深记忆,掌握知识点。
(2)领会类知识点教学组织设计。领会类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还需要理解巩固。历史常识类知识点应以历史发展线轴为序,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串接认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并能标识在时间轴上;园林类知识点教学采用实景教学方式,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1~3个问题,在实景地选择讲解点,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知识点解答,并要求学生能对要点进行复述,已验证知识点学习达到了领会的学习目标。
(3)应用类知识点教学组织设计。应用类知识点具有更广泛的融合性,要求也更高。结合实例的专题学习方式比较有利于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例如,结合教学地实际情况,佛教基础知识结合南岳祝圣寺实例进行专题学习,涉及佛教基础知识的要点可以有具体的体现,帮助学生理解。完成专题学习后,要求学生在完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夠综合运用知识要点对实例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学生讲解内容的准确度来验证对应用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分析综合类知识点教学组织设计。分析综合类知识点基本分布在各个主类知识板块的最后,即学生已经有了该知识板块的知识基础,因此,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学习任务,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具备了可行性。教师向各小组下达学习任务,比如用图文并茂的PPT介绍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分布情况。小组在进行互助学习的基础上,分工合作,为其他小组和教师呈现一次简短的PPT讲解展示,各个小组进行互相提问及评价。至此,课程学习已经从最简单的识记能力,依次递进到领会能力、应用能力,并最后递进到较高层次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四、反思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有效运用,以使用该分类方法的教师熟悉专业和教学理论为前提,并尽可能营造规范标准的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该方法在《导游基础知识应用》课程中的应用被控制在教学内容,基于能力递进式的学习设计上。研究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唐瑞芬提出:如将其用于研究课程发展,或作为课堂教学的准备与考察标准,那将是一种危险的超越,如再进而以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模式来决定教学内容,只有符合考试的评定目标才是可教的东西,那实际上就将教学引入了死胡同[5]。可见,科学的方法旨在引导职业教育,更好地基于能力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骆泽民,左和金.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R].DOI:10.16194/j.cnki.31-1059/g4.1986.05.004:3-6.
[2]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65-71.
[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范运铭.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唐瑞芬.关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1993,(02):10-14.
Abstract:As the most important global education theory,Bloom`s Cognitive Taxonomy was still the theory guide of th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isplayed the Guide Basic Knowledge Course Development tha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ituation,and applied the Bloom`s Cognitive Taxonomy.
Keyword:Bloom`s Cognitive Taxonomy;Guide Basic Knowledge;Ability Progressively Increase